周媛媛
高職院校營銷專業在“校中店”運營模式下,可通過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等方式為學生提供真實工作流程,增強營銷專業學生知識應用能力與實踐能力。因此,高職院校與企業需共同思考如何制定一體化人才培養方案,進一步推動我國高職教育事業發展。
高職院校培養一體化人才主要是指為學生提供模擬工作與實踐工作環境,促使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有機結合,在理論知識中融入實踐過程,讓學生可在已掌握知識范圍內操作與實踐,在實踐成果中驗證理論結果。這種人才培養方式可通過以往傳遞知識轉換為處理知識,教師由傳統單一型轉變為雙師型,教學場地主要由實踐基地作為主要知識流通渠道,教學形式也由傳統粉筆、黑板轉變為網絡教學、多媒體教學等,促使營銷專業教學更具綜合性、系統性與實踐性,在學、做與教的相互融合下進一步培養學生實踐能力與應用能力。
“校中店”主要由高職院校商貿類、營銷類專業所實行的一種創新校企合作模式的實踐方法,通過在學校中引入真實經營流程、生產流程、管理流程、產品營銷、產品服務等內容,融合學校與企業資源,在學生、企業與院校三方共同實現利益的基礎上構建一個良性發展、工學結合、有效互動的教學模式,促使學生可在培養素質、養成技能與體驗崗位的過程中增強自身職業能力,是一種結合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一體化產教融合人才培養創新方法。
高職院校營銷專業在“校中店”運營模式下,可為校內師生提供良好的教學環境與實踐基地,促使師生可在真實工作環境內提升自身技能、解決實際工作問題與增強自身職業能力,避免以往高職院校在教學中存在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脫節的問題。但“校中店”與企業在實習方面存在明顯不同。首先,學生在企業中鍛煉自身實踐能力是一種模仿、被動的學習方式,而學生在“校中店”運營模式下可激發自身創造能力,在解決問題與發現問題過程中深入思考采用何種技術與理論知識,并從中商議產品質量、產品成本、產品營銷等問題,由此增強學生全局意識與創新能力。其次。學生在企業進行實習時只能參與部分營銷環節,而“校中店”運營模式則注重多人合作、共同完成某一項目,促使學生可在高效溝通、相互合作下形成團隊意識與協作能力。同時,學生在“校中店”運營模式下進行實踐,可切實完成整個營銷工作流程,促使學生可直接參與到營銷運營與生產環節中,有效結合自身理論知識與實踐技巧,明確企業經營需求,進一步提升自身成本意識、生產意識、安全意識及職業道德,從而獲取創新能力與敬業精神。此外,學生通過“校中店”運營模式實踐后,還可增強自身職業能力與崗位適應能力,與用人單位需求更加符合。
“校中店”運營模式對于校企合作來說可起到紐帶作用,深度促進校企合作模式開展,實現共同經營保證、利益最大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同時,高職院校在創新“校中店”運營模式的基礎上可為學生提供營銷人才實踐基地與人才培育模式,充分利用校企雙方共同資源建設企業文化、校園文化,二者共同制定營銷實踐計劃與人才培養方案,切實增強高職院校學生與教師實踐能力與職業素養。因此,營銷專業“校中店”模式需降低企業入校門檻,優化企業開店機制,為其提供減免成本等福利。同時,企業也不可將盈利作為主要運營目標,應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共同陶冶校企文化與培養人才,在宣傳與貫徹經營理念中增強人才培養力度,將傳統營銷專業教學簡單提供服務與商品知識轉化為校企共同參與,由此推動營銷專業進學生職業化發展。
建設“校中店”運營模式,首先需要高職院校在重點合作單位中引入密切合作的營銷類企業,并由企業為其注入商品與硬件資源,學校提供經營場地,企業派出相應人員提供管理與運營方法。其次,高職院校還需根據學生實訓需求與生產經營需求,由二者共同商議頂崗實習學生輪流制度。同時,高職院校還應幫助學生開展創業孵化基地,鼓勵學生在孵化基地中實現創業項目,由院校教師在課堂中對其進行指導,對于創業項目優秀學生與創業競賽表現良好的學生進行篩選,從中吸取具有實踐經驗、創業意識與自主意識較強的學生共同組建創業團隊。對于較為成熟的創業項目,高職院校可利用擔保模式為學生提供創業資助、創業場地等,促使學生增強創業自信心。
高職院校在“校中店”運營模式下,需積極構建滿足校企合作模式的教師團隊,并優化教師團隊結構,確保產教結合模式下“校中店”運營模式可有效推動一體化人才培養效率。首先,高職院校需保證穩定經營“校中店”,由企業定期引入管理經營員工參與運營門店與指導,而后訓練學生相關實踐操作流程,為高職院校解決“校中店”師資問題。其次,高職院校還可引入校內教師至“校中店”運營模式中,由教師負責指導與管理經營門店,與學生共同銷售產品與實踐訓練,促使教師有效結合自身實踐能力與理論知識,在指導學生經營與管理工作中增強自身實踐經驗與專業技術,明確營銷專業發展動向。此外,校企雙方需在雙師資教育模式下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與教學計劃,共同建設企業文化、校園文化二者結合后的經營文化與經營理念,切實增強高職院校營銷專業人才培養質量。
當前我國高職院校“校中店”經營模式處于建設初期,諸多院校在探索該模式的過程中存在很多問題與困境,從而需要相關激勵制度、考核制度與管理制度不斷優化與完善。高職院校學生普遍為90后,這些學生雖然具有責任感與個性,但心理承受能力與抗壓能力相對較差,一些學生在“校中店”經營模式中往往會出現很多問題,從而逐漸喪失訓練積極性與自信心。因此,高職院校需從愛崗敬業、未來發展、職業素養、心理準備等方面動員學生自信心,讓學生認可自身學習效果,明確崗位用人需求。同時,高職院校還需在考核細則中側重于學生綜合發展能力,針對學生于“校中店”模式下各個實踐課程績效與實習階段效果進行綜合評估,該評估內容需與學生評優、學分等共同參與,確保學生成績準確性。
高職院校在賦予學生企業員工與在校學生的雙重身份后,可促使學生從工學結合、實踐模擬環節中融會貫通崗位工作與理論知識,為學生日后畢業參與營銷專業工作提供有效指導與無縫對接實踐渠道。首先,學生在企業工作者與在校教師的指導下可提升自身知識技能、實踐操作與崗位能力。其次,學生在參與“校中店”經營模式的整個流程后,可在企業文化、企業精神、企業經歷、企業環境中受到激勵、鍛煉與熏陶,促使學生可正確對待自身能力、明確工作需求,從而具備責任意識、服務意識與道德意識,形成敬業、誠信、積極、合作、進去的良好職業素養。
綜上所述,“校中店”運營模式下,高職院校營銷專業學生可從中增強自身實踐能力與職業能力,為未來職業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因此,高職院校需通過校企合作模式、產教融合模式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切實增強人才培養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