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超(青島酒店管理職業技術學院)
旅游行業的不斷發展,使得原有制度不適用于當前建筑企業運行管理,在不規范的市場環境下,導致企業經營利潤逐年下降,旅游業發展出現疲態。有學者指出制度創新不足是造成旅游業普遍虧損的主要原因,在制度制定上,政府更多注重企業整頓,忽視了企業自身制度創新,限制了旅游企業生存空間。
旅游產業發展直接影響國有經濟建設,因此,需要發揮政府宏觀調控作用,為旅游企業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環境。旅游產品同時包含著物質產品和無形服務,在提供產品服務時,主要是為旅游者提供旅游線路,讓旅游消費者了解旅游產品。例如,游客可借助文字介紹和旅游地圖等方式,獲取當地旅游資源信息,這類資源不能流動,由此表明旅游產品公共性特征[1]。另外,旅游產品還有著社會形態,當地自然環境可為旅游產品開發創造條件,得到的旅游產品為國家所有的同時,還能被個人或組織來利用。正是由于旅游產品公共性的特點,決定了政府在旅游產業持續發展上的重要作用,需要通過創新管理機制,實現旅游行業經濟效益不斷提升的目的。另外,當前旅游市場存在著市場信息不對稱的普遍問題,主要表現在旅游企業之間信息不對稱以及企業和消費者之間信息不對稱,這種情況下,不利于旅游市場良好運行。旅游消費者只能通過媒體了解旅游資源信息,相對來講了解內容片面,不能接觸到價值更高的旅游產品,對部分旅游企業發展帶來不良影響。
從以上闡述可知,旅游國有企業制度創新是必要的,能解決當前旅游市場惡性競爭的問題,提高整個市場的發展潛力。并且從企業制度創新的角度出發,探索企業持續發展的道路,有利于創造企業價值,提高我國旅游產業的市場地位。
當前我國部分旅游企業和行政部門明脫暗鉤,借助行政權力擴展自身產品規模,并形成行業壟斷效應,嚴重阻礙了行業整體發展。因此,在旅游企業制度創新方面,應從產權主體社會化角度出發,完善旅游產業運行機制。從產權主體看,一些全民所有企業容易出現不規范經營行為,政府官員制約企業發展,當掌握企業獨特生產要素時,官員能不斷從中獲利,不利于建筑市場的規范化。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應盡快突出旅游企業市場主體地位,明確旅游企業管理獨立性,分離其與行政官員間的聯系。落實上述管理理念,可逐步完善市場運行機制,將資質差的企業淘汰掉,促進旅游企業間的良性競爭,為各個旅游企業提供公正的產品營銷機會[2]。
另外,為了突出旅游企業市場主體地位,還應豐富投資渠道,為企業穩定發展提供基礎條件,引導相關金融機構提供針對旅游產業的投融資服務,以保障旅游企業在運營過程中有足夠的資金保障。未來旅游市場中,將存在民間資本、資產管理公司和法人資本等多種投資主體,旨在改善產業結構單一的問題,將旅游企業和行政機關分離開,使企業將精力放在效益增長上。具體來說,在產權主體社會化過程中,應結合企業類型采取相應的轉換措施,以便保證管理制度完全落實,達到制度創新的目的。例如,對于旅行社和大型餐飲公司來講,可通過公開招標,優化企業運營管理模式,并提高國有資產處理效益;而自然景觀、文化遺產等旅游景區,應在保證國有所有權的前提下,分離企業經營權和所有權,為之后企業良好經營奠定基礎。
現代企業制度下,除了產權初始界定之外是,同時還需重視產權執行工作,其能夠通過企業相關法人治理結構實施。從經濟學層面分析,法人治理結構即微觀層面中的制度創新,是企業法人資產委托代理機制下對各個權利主體相關責權關系進行合理的規范安排。當下我國大部分旅游企業中的法人治理機制都存在各種缺陷漏洞,盡管從名義上看,是根據企業現代化結構模式所形成的組織管理結構,但其大都形式大于內容,尚未形成經理層、監事會、股東會以及董事會之間的合理制衡結構與調節體系,為此在部分國有旅游企業當中依然可以發現一言堂的問題。例如我國國有旅游企業中存在很多上市發行股票的現象,但因企業內部法人管理結構的缺陷,導致出現較多的操縱股和控股現象,影響企業在股市內的發展業績,旅游股票中轉而投向其他領域的股票數量逐漸增加。
針對上述問題,應該進一步創新法人治理模式,完善治理制度,提升國有旅游企業的管理實力。首先需要促進企業經營權和資本所有權有效分離,健全股東決定機制,避免出現股東設置流于形式的問題。對董事會結構框架實施全面改革,當下國有旅游企業中的董事主要是國有旅游企業原有領導兼任,為此應該形成外部董事和獨立董事制度,使董事之間夠實現有效的內部制衡效果,預防董事會忽略相關股東利益,從而為經理層謀私,出現內部控制人問題。其次是積極為學習人力資本內容,結合貨幣資本調節和人力資本之間權責關系縷清治理框架,形成有效的管理機制,包括約束機制以及激勵機制,從其入手將人力資本增值充當核心激勵制度,針對部分經理人當下的問題,包括認為自身風險責任尚未得到有效報償問題,充分結合市場原則提供經理人以企業文化鼓勵和物質激勵,包括實施地位、權利炫耀、能力認證、期權和年薪制等。此外還需要針對國有旅游企業中的經營管理人員形成科學、完善的約束監督機制,企業外部創建獨立監事會制度,企業內部應該針對管理人員形成考核制度,進一步明確各種權責關系,提高監督收力度,預防產生內部人控制問題。
國有旅游企業實施制度改革過程中,應該形成針對企業形成有效的約束機制以及激勵機制,形成旅游產品、技術方面的開發機制,提高企業管理中的風險意識以及競爭意識,從而提升企業整體經濟效益,縮減成本,不斷推出各種新型旅游產品,促進國有旅游企業能夠始終保持旺盛的活力,在競爭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進行旅游產業管理機制建設時,社會公眾不應被動接受管理,而應提高公民社會責任感和管理積極性,使其主動進行旅游事務管理,針對管理制度提出可行性建設,并參與管理制度實施情況監督中。旅游行業良好發展是當前社會關注重點,為了發揮政府管理功能,需要提高制度執行效果。通過利用群眾力量,能為管理制度完善構建提供保障,加強政府部門和公眾間的交流,建立統一的旅游信息共享平臺,并賦予群眾管理權利,確保旅游市場管理全面性和有效性,有利于旅游企業的制度創新,引導旅游國有企業更加注重自身運營行為的規范性。同時,應注重群眾公共理性的提高,使其具備一定判斷能力,結合當前政策內容,理性看待旅游產業發展問題,以便有效進行旅游企業制度執行效果的監督,為旅游管理體系的健全提供基礎。因此,可將公民公共理性培養作為旅游國有企業制度創新主要途徑,進而實現企業穩定發展。
從宏觀層面分析,政府相關管理機構價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國有旅游企業的制度創新效果。旅游管理制度方面經過一系列的創新改革,政府相關管理部門也得到了相應的調整和簡化,但和相關旅游發展戰略對于政府職能要求還存在一定距離,頻繁出現部門違規操作、硬攤派和混亂審批等問題,針對該種現象,需要旅游行政相關管理部門積極創新自身傳統觀念,提高市場監管力度,加強規則制定,縮減對于企業經營和市場發展的影響,為新時期國有旅游企業的發展提供合理的環境氛圍。政府部門價值取向對旅游企業制度創新成功與否有著直接影響,為了推動旅游管理制度的改革,應進行管理組織的優化調整,突出政府部門在旅游企業發展上的引導作用。對于旅游管理部門來講,應結合市場環境變化,及時轉變工作觀念,將服務于旅游產業發展作為核心,有效展開行政管理。在政府部門監管下,實現旅游市場資源科學配置及公共產品不斷開發等,以企業發展特點為主,尊重企業市場主導地位,并減少行政部門對企業的干擾。這種價值取向下,能為旅游企業轉型升級創造良好環境,進而實現旅游企業各項制度完善構建。
綜上所述,近年來我國社會消費結構產生明顯變化,其中精神消費占比明顯增多,旅游逐漸成為人們廣泛喜愛的娛樂活動,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旅游產業規模的擴大,為國民經濟增長做出了重要貢獻。但在旅游產業發展中,還存在制度落后的弊端,要想挖掘旅游行業發展潛力,還要創新完善旅游管理體制,為旅游業發展創造基礎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