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光輝 楊再瓊 劉鐵 蔣步先(黔東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
文化和旅游原本就不分離,旅游既是一個文化認知、文化體驗與文化分享的重要載體,文化也是依靠旅游活動來傳播和創新傳承,是旅游活的靈魂。近年,黔東南州率先動員10 萬余人全地域、全方位、全要素開展的大普查,挖掘了一大批極具開發前景的優良級旅游資源,其中文化方面,有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1 項3 處(侗族大歌),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53 項72 個保護點;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92 項242 個保護點,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329 項416 個保護點;每年就有396 個民族節日,萬人以上規模的122 個,有“百節之鄉”美譽,參加人數達1 萬人以上的節日也有150 多個,另國家級非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3處,省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21 處,州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15 處。
從省級和國家層面提出黔東南打造“國內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中國苗侗風情國際特色旅游目的地”,為黔東南后發趕超、跨越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路徑。原生的自然生態、原始的民族文化、政府的政策支持、迅速增長的旅游市場以及交通區位的優勢這些為黔東南民族文化旅游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文旅融合發展是現實需要和趨勢,也有巨大空間。
從黔東南獨特的生態與民俗文化基礎的旅游產業發展趨勢來看,全域旅游加快發展,“旅游+產業”或“產業+旅游”的“文旅一體化”產業體系趨勢發揮重要作用,而發展產業,除地方資源優勢外,關鍵是人才和技術的支撐。在當前我國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旅游發展意見、貴州省委鄉村旅游扶貧倍增計劃等的機遇期,充分利用專業辦學優勢,主動融入本土旅游人才供給主戰場,瞄準民俗旅游、鄉村旅游、旅游脫貧的需求,通過學歷人才培養、文化技術培訓、旅游技能培訓等形式,將自身打造成為助力行業發展的鄉土旅游專業人才輸送基地。
作為職業院校來講,同樣承載有文化傳承教育的基本功能,推動民族文化繁榮、文化振興同樣是地方職業院校應盡的神圣職責。因此,作為職業院校來講,必須要主動參與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文化傳承與繁榮這場持久戰,充分發揮職業院校的文化設施、專業隊伍等優勢,把民族文化傳承與繁榮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融入服務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全方位,真正把職業院校打造成為助力苗侗文化的傳承隊和高地。
通過分析黔東南苗侗民族獨具特色的文化和文旅產業發展戰略布局和旅游產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對人才結構需求的變化,牢牢樹立適應文化旅游發展的意識,構建以參與主體為基礎,以頂層運行機制設計為保障,以教學改革融入苗侗民族文化素養特色為手段的旅游人才培養路徑。
必須牢固樹立學校培養的畢業生是否符合當地當前民族文化旅游產業需求的意識,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旅游倍增計劃、旅游扶貧的共同目標是農民富,共同基礎是產業強、共同的需求是民族素養的旅游復合型人才。政府層面加強統籌。各級政府職能要加強頂層設計,整合資源,搭建民族文化素養的本土化旅游人才培養與產業互動、文化共鳴的平臺,構建和完善民族文化融入旅游人才培養的基礎。包括職業院校、行業、政府等,如高等職業院校、開設旅游專業的中職學校;州一級和市縣一級的文旅局、教育局;旅游協會、文化藝術協會、餐飲協會;企業中的旅行社、文藝公司、生態旅游區、酒店、餐飲等,校政企三位一體為主體基礎。
苗侗文化融入旅游人才培養,特色是民族特色的本土化人才便宜,專業基礎還是旅游,實施中,以港中旅集團為龍頭,協同15家省內外企事業單位共同參與港中旅旅游學院建設,以價值融合為核心、以資源整合為基礎、以機制創新為動力、以制度保障為根本,使校企合作由被動合作到主動合作、松散型合作到緊湊型合作、淺層合作到深度合作的轉變。“校、企、政”共建混合所有制特征的旅游學院,在理事會管理模式下,推行校政聯席會議機制、校企“雙主體育人”機制、校校“主題式教學”合作培養機制等三機制辦學模式,推進校企、校政、校校深度合作。實現教學資源能為企業創造經濟價值,企業資源能為教學創造人才培養價值的目標。
1.突出苗侗文化素養的旅游技能復合型人才目標
民族地區的民族職業院校,培養鄉土化旅游專業人才具有優勢,應充分利益。文旅產業不但是職業院校人才服務和就業的搖籃,當地是也職業院校的主要生源地。本地學生土生土長熟悉情況,有鄉土情懷,容易留住。因此就近因地制宜培養成本低、進入角色快,可以避免引進人才存在的不適應、不安心、不穩定等弊端。按照“技能→知識→理念”的教育思路和“學生→學徒→學生→準職業人才→職業人才”的培養路徑,探索特色人才培養模式。培養目標是符合當前鄉村旅游發展、文旅融合發展需要的具有苗侗民族文化素養、較高專業水平的復合型旅游專業人才。
2.建設融入苗侗文化的特色課程與校本教材編寫
將苗侗民族文化融入教學、融入課程、融入第二課堂、融入技能大賽、融入德育教育。首先苗侗民族文化中傳承與保護的主要方面,即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包括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手藝技藝、民間美術等,是民族文化元素的集中體現。其次主要抓住落戶黔東南的世界級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重點的是那些非物質遺產中能與旅游扶貧、鄉村旅游聯系緊密的元素。如侗族大歌、侗戲、苗繡、苗族銀飾鍛制技藝、牛腿琴歌等等。
通過開發并公開出版《黔東南導游詞》等特色文化教材,編寫《侗家民族歌曲》、開設《苗侗文化》《民族舞蹈》等特色文化課程,將苗侗民間藝術(牛腿琴等)貫穿學生人才培養全過程,融入教育教學活動中。組建苗族蘆笙藝術團、侗族大歌合唱團等,將合唱改編到歌頌祖國中,學生人人學會,畢業后在企業中推廣,已成為部分企業文化的一部分,讓學生在感受苗侗族文化的魅力和價值中不知不覺傳承鄉土文化,同時拓寬了學生的綜合素養。
3.打造雙師素質與雙線運動師資團隊
培養苗侗民族文化素養的旅游復合型人才,建立高文化技能素養和高旅游專業素養的雙師隊伍很關鍵。結合“雙融入”(教師融入行業與技師融入教育、生產融入教學與教學融入生產)的思路,根據“既是教師又是文化傳承人”的要求,一是在內部加強加深教師個人自身修養,提升旅游專業教師苗侗文化素養,提升民族文化教師旅游專業素養,即雙師素養教師;二是加大校內外、專業領域內外不同種類教師的協調配合,校內外充分發揮專任教師和兼職教師的各自優勢,使教學團隊呈現出專業水平高、實踐能力強、專兼結構合理的格局;專業領域中充分發揮文化藝術教師與專業教師配合銜接,相互補充,有效施教,即雙線運動。建立一支地區影響力較大的“教師+大師+行業專家”的苗侗素養旅游技能型復合團隊。
4.多元參與多維評價考核體系
民族文化融入人才培養,是一個系統的任務。應完善考核評價過程,建立學校、用人單位、社會評價等多維度的評價體系,將各種評價環節都做到客觀又精準。如在企業課程考核(占50%學分),分過程考核和綜合評價。過程考核包括學習及掌握程度+工作效果+能力提升(客戶評價)+創新能力提升;綜合評價包括理論+實操+面試+工作表現評估。融入民族文化素養后,一是傳承發展民族文化能力增強,如學生在技能大賽以侗族琵琶歌、苗族飛歌為才藝展示的導游講解賽項吸引評委和觀眾的眼球,多數賽項獲得省級一等獎的好成績,連續六年代表貴州省參加國賽。二是社會貢獻影響加大,在學院和國家級“黔粹傳人”眾創空間,涌現出許多文化元素得學生創新創業典型案例,如“黔承世錦創客”團隊,是由旅游大類專業的同學共同創建,致力于民族文化遺產推廣、保護和傳承,以蠟染、銀飾、刺繡等民族手工藝品的創意與制作為主,定位于中高端市場,秉承“專業化、個性化、人性化”的服務理念;在學校與社會中不僅起到就業、扶貧、創收的作用,也體現了校園對文化傳承的支持。三是畢業生競爭優勢明顯提升,通過對2019 屆畢業生就業情況跟蹤調查結果顯示,多數畢業生現從事與本專業相關的工作;走訪調查就業單位在對學生進行面試時,最為重視的是專業品質,具有苗侗文化素養的畢業生更受用人單位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