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壽斌 趙唯(恩施職業技術學院)
教學診改是我國高職院校提高技術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舉措,其制度安排對加快現代職業教育具有綱領性的指導作用[1]。自2015年6月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于建立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的通知》以來,湖北省于2016年6月在全省高職院校中分批啟動教學診斷與改進工作,恩施職業技術學院于2017年3月正式全面實施診改工作,診改的意義和作用在教學實踐中得以體現,診改工作已經初見成效。
“診改”是教學工作診斷和改進的簡稱,院校是診改的主體,診改的目的是全面提升不職業院校的教學質量,提升職業人才的培養質量,以切實服務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
教學診改涉及學校、專業、課程、教師、學生等5個層面。在課程診改層面,需要對課程的目標、建設標準、課堂教學等方面結合實踐教學實施全面診斷,本文將以動漫制作技術專業的核心課程《三維角色動畫設計與制作》為例,從診改思路、診改方法與內容、診斷的問題與改進措施、診改成效等方面進行實踐探索。
《三維角色動畫設計與制作(MAYA)》課程是動漫制作技術專業核心課程,該課程基于MAYA技術,其前導課程有《三維軟件概述》和《視頻剪輯》,后續課程有《影視特效》和《頂崗實習》。根據動漫、影視行業的職業崗位標準和行業需求和動漫制作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的內容包括MAYA基礎操作、多邊形建模、MAYA動畫基本流程、材質與燈光、UV與貼圖、骨骼與角色動畫、非角色動畫與特效、渲染與合成等八個模塊。課程目標是讓學生掌握初步三維動畫制作技術,培養學生設計、創作和開發三維動畫的意識和能力。
依據恩施職業技術學院合格課程建設標準,《三維角色動畫設計與制作(MAYA)》課程于2017年即已驗收合格成為校級合格課程。參照目前的行業標準,該課程在診改期間,應該建設成為校級優質課程。
一是思想上高度重視診改。課程老師積極參加診改理論學習和學校的診改培訓,在思想上已經將診改思維融入到教學實施的所有環節。二是行動上落實診改。結合診改工作的需要,參與教研室的統一協調與管理,制定了詳細的課程建設標準和任務流程,并進行了明確分工,進行周期性檢查驗收。
診改的內容分為兩個方面,一是課程建設,包括課程標準、課程整體設計、單元設計、教材開發、教學資源以及教學硬件設施;二是教學實施,包括課堂教學設計及開展、教學方法與手段的運用、課程作品布置回收及評定、項目作品創作集中實訓等。
針對診改內容的不同特點,在診改中采用常態化診改、周期性診改和專題診改三種診改方式:
一是常態化診改診改。在教學實施過程中,針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課堂教學效率等診改內容,將診改思維融入常規教學管理,主動配合學校及教研室的日常巡查、隨機聽課評教、教學檢查等,及時發現問題并加以改進。同時在每節課的教學中,及時聽取學生的反饋、主動反思教學活動中的不足,并保證在下一次課中加以改進。
二是周期性診改。利用學校周期性的教研活動(每兩周舉行一次),將教學中遇到的問題或發現的不足提交到教研活動討論交流,自診改工作啟動以來,就本課程的問題,在教研活動中就議及15個,如“學生無法達到課程目標怎么辦”“上機課如何管理學生手機”“如何調動學習小組所有成員的主觀能動性”等等。
留學生博士論文在采訪和數據編目加工過程中產生的種種“麻煩”,根源在于授予單位對留學博士論文的授予和管理環節。
三是專題診改。課程負責人利用校企合作的研討會、項目展示觀摩會、人才培養方案修訂會等機會,將該課程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提請專家行家“把脈”,請專家行家為該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提出診改意見。
對標分析法和8字螺旋法結合使用。首先,依照《恩施職業技術學院優質課程評審指標》將課程診改內容分為“課程定位”“課程標準”等14個項目,將每個項目利用8字螺旋法進行診斷改進。在三年診改過程中,對14個項目同時或先后完成了診改。
在課程診改過程中發現三個主要問題,針對問題及時改進,均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1.教學實訓的硬件設備不滿足實訓要求
在教學實踐特別是項目開發過程中發現,現有的專業圖形工作站數量不夠,項目創作時渲染性能達不到要求。經調查研究發現,造成這種不足的原因有四個:一是實驗設備數量本身不夠,特別是在專業班級增加之后;二是機房課程安排不合理,專業機房安排了其它專業的課程;三是學生自備電腦絕大部分不是專業的圖形工作站;四是缺乏專業的渲染服務器。
針對問題的現狀和原因,通過計劃性地增加教學設備投入、優化專業機房的課程安排、引導動漫制作技術專業的學生在購置電腦時選擇專業圖形工作站等多種措施,基本解決了硬件不足的問題。
2.教學資源豐富但不夠系統,缺失文化靈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使用效率不高
針對教學資源,在診改中發現,教學資源豐富但不夠系統的主要原因是授課教師以教材所提供的資源為主,而所采用的教材多是培訓機構根據軟件的用法所編寫的培訓教材,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資源缺乏系統地梳理。同時,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所用的案例與企業項目創作的流程銜接不緊密,從而直接導致所采用的各類素材缺乏“串珠”的主線。同時,教學團隊在案例選擇中,以現有項目作為參考,缺乏自主創新意識,沒有相應的創作能力,與本土文化結合不緊密,導致課堂教學所引用的案例無新意、無民族特色。
為改進上述問題,課程組決定在專業教學中引入動畫片創作流程,并將該課程的各個教學項目置入該項目的創作之中,將動畫片創作的各個環節進行解析,確定了專業教學以“文化采風-劇本創作-角色設計-角色建模-三維場景-動畫與劇情-后期制作-作品發布”的工作流程為主線[2]。課程組在教學設計中,還引入了民族文化三維動畫片《廩君西遷》的創作,同時大膽引入新技術——三維掃描建模,對課程的資源建設增添了文化內涵。
在診改中將零散的教學資源以動畫片創作流程為主線進行有序串聯,對現有的教學資源進行了有效地整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以教學視頻為例,在改進之前共有154段視頻,改進之后精簡為74段。根據課堂情況反饋,教學視頻的利用率從30%左右提升到90%以上。
3.教學團隊社會實踐經驗不足,對社會需求了解不深入,自身技術不全面
主講教師多年來沒有企業項目開發的經驗,沒有獨立或者組織過相關的作品創作經驗,對社會的專業需求了解不夠深入。在MAYA技術的“建模、材質、燈光、動畫、特效、渲染”等環節中,在診改前只掌握或者是了解其中50%的技術。沒有獨立或者組織過相關的作品創作經驗。
加強自身學習,通過自學、外出培訓、技術交流等多種途徑,主講教師先后參與、觀摩近10個公司項目的創作與開發,基本掌握或了解了MAYA技術的所有環節,并且對MAYA新技術有一定的了解,基本具備了獨立開發項目作品的能力,具備了指導學生進行創作的能力。
通過《三維角色動畫設計與制作》課程診改實踐發現,將診改思維融入高職院校的課程教學,在教學中不斷診改,教學質量會得到螺旋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