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孜偉
隨著市場經濟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快速發展,我國各事企業單位都在積極招聘優秀、專業的會計人才,這使得各級院校的會計專業招生人數逐年上升。在信息技術的普及之下,我們的工作生活方式都發生了很大轉變,這就要求新時代的會計專業學生必須要具備較高的會計實務操作能力,能夠利用電算化等技術、方式進行會計實操工作。面對這一必然趨勢,各級院校應該積極做好應對社會變革、培養優質人才的準備工作,打造一個能夠適應“互聯網+”的智慧實訓平臺。
1. 課程實訓內容不全面
目前我國各級院校的會計專業已經開設了實訓課程,但是目前的課程教學內容主要是以簡單的本專業的實習和實訓為主,并沒有針對專業上下游相關崗位進行串聯,沒有立足于專業就業的全面、系統和立體角度進行知識技能的教學和應用訓練。在這種情況下,學校的實訓室建設也缺乏整體性和全面性,沒有從系統層次的角度去進行實訓室和實訓教學課程的搭建,使得實踐的資料、設備處于分割鼓勵的狀態,實驗資源沒有進行有效的集約配置和靈活應用。
2. 實訓目標與需求脫節
會計專業的開設和教學課程設計應該以社會發展及企業的具體需求為導向,實訓課堂的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日后在工作中獨立開展會計操作的能力和技巧。可是實訓目標與企業需求脫節、實訓內容與專業發展脫節已經成為目前會計實訓課程的主要問題之一。如:實訓內容與企業實際不相干,仿真度低無法達到全真效果;實訓案例更新換代慢,沒有和用人單位的發展同步;實訓考核內容沒有和企業對接,無法實現學習和就業的過渡轉換;實習范圍小,沒有充分考慮事企業單位的多樣性和特殊性等等。
3. 信息技術的應用較少
從“互聯網+”的本質和會計電算化的發展趨勢來看,學生通過會計實訓課程,一方面需要掌握基本的互聯網思維,另一方面要能夠在生活、學習和工作中靈活應用互聯網的方法手段。在此過程中,教師的互聯網思維及課程的網絡化就顯得格外重要。但是目前有不少教育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之下,不愿意改進現有的教學方法,認為互聯網及信息技術始終無法取代教師講解的教學效果。因此,會計實訓課程中缺乏互聯網的應用和學習,學生沒有形成具體的互聯網思維,限制了學生專業能力的發展,對學生未來的擇業、就業和創業造成了阻礙。
在新時代背景下搭建會計智慧實訓平臺,是為了在社會的發展趨勢下,構建一個系統化、全面化、高能化、信息化的實操課程,為企業提供更多的創新型、復合型人才,讓學生能夠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廣泛的就業口徑、強硬的技術能力、較高的綜合素質,能夠更好地適應和推進企業及社會發展。在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的和新任務下搭建會計智慧實訓平臺,需要實現以下建設目標:進行校企合作,將企業導師引進校園,利用互聯網技術建立校園財務服務公司,實現學徒制的校園落地;深入企業學校的深層次合作,以培養創新型專業人才,快速實現專業人才的培養和輸送;建立校企實訓基地,將企業和學校進行有機聯系,為學生提供更全面的綜合素質教育,讓學生擁有更廣泛的實習實訓平臺,從而培養更多的社會實用型人才[1]。
“互聯網+”與會計財務教學的有機結合,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加開放便捷的學習環境,能夠積極推進網絡在線教學和多媒體教學,并利用虛擬仿真技術對工作過程、工作任務和工作結果進行模擬測評,全面提升實訓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同時,教育教學和信息技術的靈活應用,能夠在校內實訓中進行企業工作實景創設,對會計工作崗位的職業、要求、工作流程等內容進行搭建,以真實的企業會計工作情景來引導學生開展實際操作訓練。同時將事企業單位中的常見案例引進課堂,讓學生從現實中吸取教訓、總結經驗、培養技能,通過企業實際的經營工作流程和結果,從市場環境、內部決策、財務分析等各方面了解業務與財務報表的關系,能夠為企業的發展經營進行合理的財政規劃和風險規避。并且,互聯網、教學和企業的有效互動,還能夠提升會計實訓教學的真實性、趣味性和互動性,能夠把學和教進行有機統一,讓學生習慣和培養對工作情景、職業環境、就業方向、管理模式、工作流程和文化氛圍的感知和適應,了解企業內部的工作流程,強化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技術能力,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實現學生的零距離上崗。
基于“互聯網+”會計智慧實訓平臺搭建,需要摒棄零散化的教學思維,從網絡信息技術發展和系統化的教學理念,以企業的人才需求為標準,遵循社會實用型會計人才的培養規律,以目前學校特有的會計人才教學目標和內容為藍本,打造一個集合實習、實訓、實驗為一體的多層次網絡實踐教學體系。這一智慧實訓平臺的構建需要依托企業和學校的力量,從云管理、遠教學、云互動、云共享等方面,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建立文化素養層、基礎訓練層、專業訓練層、綜合實戰層、會計實體層五層一體的實踐教學管理平臺。
五層實踐教學體系的構架是會計智慧實訓平臺搭建的核心,首先是文化素養層,主要培養學生的會計文化及素質。會計素養包括會計情商、企業認知和個人認知沙盤,學生通過系統課程的學習和實踐,正確認識自我價值,完成職業規劃,并有效利用自己的心田特質,提升自己的綜合實力和就業競爭力。從基礎訓練到專業訓練就是第二、第三層的搭建過程,基礎訓練的教學核心是學生對會計知識技能的基本了解,能夠自主開展會計相關的手工訓練和信息化訓練以及從業相關的技能培養。專業訓練則是以學生會計的專業技能為培養核心,實現財務、稅務、審計一體化的綜合實訓,依據生產過程的來龍去脈,形成一個全面的、系統化的企業會計工作流程,讓學生在掌握會計信息化處理核算的過程中,也了解企業內部管理控制和稅務申報審核流程。
在專業基礎知識上,學生綜合技能的深化和培養要求促進了綜合實戰層的搭建,是以虛擬仿真技術為基礎,為學生搭建一個真實的企業環境,引導學生進行實戰的綜合性平臺[2]。綜合實戰平臺需要實現學生跨專業的學習和研究,主要包括流通業、服務業和現代制造業等等,包括了財務處理、稅務申報、模擬審計、試算平衡表等系統工作。會計實體層是將“互聯網+”和會計工廠進行全面結合的重要環節,將學校資源、行業資源和企業資源合而為一,實現渠道整合與資源優化,為學生的深入學習和社會資源改造構建一個廣泛而深入的平臺。
總之,現代信息化的教育技術在專業化學校教育中占據著至關重要的地位,在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的基本教育原則下,推動學校教育管理現代化發展,需要依托于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在“互聯網+”背景下搭建會計智慧實訓平臺,是“就業導向、能力本位、云端實景”教學模式的深化,是目前會計專業化、實用化教學的必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