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軍平(安陽市教育局會計核算中心)
國有資產顧名思義是指屬于國家所有的資產。事業單位國有資產是指依法確認為國家所有,事業單位占有和使用的,能以貨幣計量的各種經濟資源的總稱。就是事業單位的國有財產或公共財產,主要有國家調撥給事業單位的,事業單位使用財政性資金形成的,按照國家規定運用國有資產組織收入形成的,以及接受捐贈的和其他經法律確認為國家所有的資產。
自財政部發布《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暫行辦法》以來,各級財政部門對行政事業單位組織了多次資產清查,規范了國有資產配置標準和處置流程,加強并完善了國有資產管理制度。為實現對國有資產的動態管理,推行國有資產報告制度,還建立起了國有資產管理信息系統服務平臺。今年3 月(2019 年3 月29 日)財政部又對《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暫行辦法》進行了第二次修改,自發布之日起施行。從往年的幾次資產清查的情況看,事業單位的國有資產管理中依然存在著一些問題。特別是自今年1 月1 日全國已開始實施《政府會計制度》,為了能更好的落實《政府會計制度》和提高《政府綜合財務報告》的數據質量,保證各級事業單位會計核算數據的真實和完整,解決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存在的問題已經勢在必行。
首先是缺乏節約意識,有些事業單位編制部門預算時總想多爭取設備購置經費,在固定資產購置上存在隨意性和盲目性。對各項國有資產的使用情況及存量考慮不到位,極易造成資產重復購置和資產閑置。第二是有的事業單位個別大型儀器設備使用效率很低,一年當中僅使用幾次,長期處于閑置狀態,未能促進閑置資產的整合和共享使用,發揮共享和共用機制,實現國有資產管理和部門預算管理的緊密統一。
在對事業單位實物資產進行盤點清查時發現,個別事業單位的資產設備在單位倉庫內隨意堆放雜亂無章,存在嚴重的資產管理漏洞和缺陷,在國有資產保管、使用管理制度和實物資產定期清查制度執行上存在較大問題;未落實單位資產管理責任制,對單位國有資產管理維護不到位、不能充分發揮資產的使用效率,甚至造成國有資產損失。事業單位在國有資產管理上的不足,致使部分國有資產未達到使用年限,而提前報廢,造成財政資金的極大浪費。
在對事業單位的資產清查中,發現有些事業單位存在賬實不符、賬外資產的情況。有的事業單位在基本建設項目工程竣工驗收后,資產已達到資產使用標準且有的已開始使用,但未及時辦理資產交付使用手續并轉入“固定資產”中進行管理和核算,也未按會計制度核算要求計提折舊,造成實物資產管理和價值核算相分離。有的事業單位流動資產中已明確知道沒有辦法收回的應收款項,沒有及時辦理壞賬審核報批手續核銷壞賬,致使該應收款項長期掛賬,造成單位資產總額虛增。
國有資產管理與部門預算管理需要財政部門、主管部門及事業單位的緊密配合,才能使兩者能夠有機結合,做到即提高部門預算管理的精細化水平又解決資產配置不均、無計劃配置資產現象,實現國有資產從購置到處置的全過程規范管理。
在事業單位國有資產配置上應以單位履行職能和促進單位事業發展為基礎,堅持以資產功能與單位職能相匹配的原則,與事業單位履行職能無關的資產嚴禁購置。在編制資產購置預算時,財務部門要與資產管理部門結合,嚴格按照規定的資產配置標準和限額及各項資產存量狀況,提出合理的資產購置計劃。資產購置預算經費應逐級上報、審核和審批,未經主管部門審核同意,并報經同級財政部門批準的,不得列入單位部門預算。事業單位資產購置預算的編制要科學合理,要為單位部門預算的編制提供動態、細化、準確的資產購置信息,從而實現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和單位部門預算管理的有機結合,充分有效發揮共享和共用機制避免資產閑置,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
根據《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暫行辦法》的有關規定,事業單位應當建立健全本單位國有資產管理制度,對國有資產的監督和管理責任要具體落實到人。事業單位應堅持單位內部監督、財政監督、審計監督和社會監督相結合的原則,建立起完善的事業單位國有資產內部監督和績效評價體系,將國有資產管理、使用和監督與事業單位績效考核掛鉤。
事業單位要增強國有資產管理意識,注重對資產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明確資產管理部門的職責,加強對資產購置、驗收入庫、維護保管等日常工作的管理。為保證國有資產的有效維護、合理使用和提高使用效率,為保證國有資產安全、完整避免國有資產流失,事業單位應建立定期資產清查盤點制度,并對實物資產進行定期清查盤點。在對實物資產進行清查盤點時必須做到賬賬相符、賬卡相符、賬實相符。此外,事業單位對如專利權、非專利技術等無形資產也要加強管理,防止無形資產流失。
事業單位應嚴格履行資產處置的審核審批手續,規范執行資產處置程序。凡利用國有資產對外投資、出租、出借和擔保的,事業單位必須先進行可行性論證,然后提出申請,經主管部門審核同意后,報同級財政部門審批。未進行可行性論證和審核、審批的,事業單位不得利用國有資產對外投資、出租、出借和擔保。事業單位還應對流動資產損失的核銷進行嚴格監管,堅決杜絕隨意對國有資產進行處置。為防止在國有資產處置環節的資產流失,各級財政部門應建立規范的資產處置交易平臺,實現資產處置的公開和透明。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的處置收入應屬于國家所有,事業單位應當嚴格按照政府非稅收入管理規定,將處置收入上繳財政,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
財政部發布的《政府會計準則—基本準則》在對政府“資產”的描述中,提出了“服務潛力”的表述。事業單位除了占有使用的固定資產以外,還將公共基礎設施、政府儲備資產、文物文化資產、保障性住房和自然資源資產等也納入了政府會計“資產”的核算范圍。2019 年國有資產信息管理系統也對上述資產的管理和折舊或攤銷體系進行了完善。按照《政府會計準則》《政府會計制度》的核算要求,各事業單位應加強對國有資產進行核算和管理,對有基本建設項目核算的事業單位,在工程項目竣工后應及時辦理《竣工財務決算》,將已交付使用的固定資產轉入“固定資產”科目中進行核算,并計提折舊。對于已經竣工資產已交付使用的基建項目,由于其他原因暫時不能辦理《竣工財務決算》的,應按照工程項目概算金額,暫估計入“固定資產”中進行核算,并計提折舊。事業單位對已明確知道沒有辦法收回的應收款項,應及時辦理應收款項壞賬核銷審批手續核銷壞賬,如實的反映事業單位的國有資產狀況和價值。
事業單位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務和促進各項事業發展的重要部門。各級事業單位管理著規模龐大的國有資產,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中,各事業單位的國有資產管理對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發揮著更重要的作用。因此,各級事業單位的國有資產管理必須堅持做到“產權清晰、配置科學、使用合理、處置規范、監督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