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嬌艷(江西財經職業學院)
高職院校持續深化創新創業教學改革進程符合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要求,是促使經濟提質增效大幅升級的需求體現。高等院校基于自身人才優勢,搭建“互聯網+”綠色農產品營銷體系,不止能拓展實踐育人的領域,更能延伸人才培養途徑[1]。同時,高職院校提供解決綠色農產品營銷問題的幫助,是職業教育改革持續深化的集中體現,真正意義上做到產教融合,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為建設現代化農村貢獻出自身力量。鑒于此,本文針對“互聯網+”視域下高校構建綠色農產品營銷體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綠色農業發展起步較晚且大多數農戶及農業企業對于綠色健康環保的認知遠遠不足,無法全面把握社會大眾主次矛盾的變化情況。一方面立足于綠色農業概念發現,部分農業生產經營者尚未形成完整的綠色農業營銷觀念,過于看重短期利益,一味將提高農產品產量視為重點任務,忽略綠色農業及食品質量安全等方面問題,無法提升農產品總體品質,特別是對于標志性品牌建設的規劃不充分不明確[2]。同時,從生態文明建設角度來看,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間關系密切,例如:以生態環境為例其空氣、土壤及水分等要素均是保證農業生產的重要資源,說明生態環境質量高低與農業生產具有關鍵性作用。
目前我國綠色農產品營銷人員團隊普遍由農民組成,往往需要扮演銷售及生產的雙重角色,一旦專業化程度不足則直接影響農產品的營銷效果。長期以來,我國農民深受封閉小農思想的限制,對于綠色農業的認知不夠全面,尤其是過于封閉的思維造成難以看透綠色農業理念的本質,錯誤認為綠色農業產業鏈中種地耕田是主要任務[3]。同時,多數農民尚未經過營銷方面系統訓練及學習,對于綠色農產品營銷的概念較為模糊,并且與城市相比,農村中綠色農產品包裝及整合營銷的行業領域仍處于空白階段。此外,綠色農產品營銷人才團隊的人員結構較為單一,普遍存在受教育水平低下及專業理論知識匱乏的問題。
社會大眾尚未形成綠色農產品品牌意識,其品牌營銷策略及營銷理念相對滯后,特別是影響范圍廣的綠色農產品往往不具備品牌營銷的明顯優勢。同時,從事綠色農產品營銷的經營方自身品牌意識相對淡薄,普遍存在品牌建設投入力度不足或重視程度有待提升的問題。相較于其它產品,綠色農產品的品牌宣傳強度低下,無法實現預期宣傳效果,造成品牌所產生的價值無法得到消費市場的認可[4]。此外,現有的農產品市場中品牌類型多樣且分布雜亂,鮮少出現品牌影響力強且企業競爭力強的局面,不同程度上影響農產品正常出口,阻礙農業可持續性發展。
互聯網與各個行業及領域間呈現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局面,特別是農業發展與“互聯網+”聯系密切。從目前我國互聯網+視域下綠色農產品營銷水平來看,大多數農村地區電子商務發展進程相對滯后且問題解決速度較為緩慢,特別是農產品線上營銷普遍以電子商務平臺為主要途徑,其網絡營銷平臺推廣及銷售的具體方案中創新性遠遠不足且實施手段單一,無法達到平均投入水平[5]。一旦網絡平臺技術、網絡信息安全及網絡傳輸速度供給不上則根本無法滿足平臺發展總體要求。同時,大眾對綠色農產品了解程度對于消費者的購買決策具有重要作用。現有的經營者們大多數只重視銷售,對綠色農產品的宣傳推廣不足,直接限制了綠色農產品的市場開發和銷售。
由于利用電子商務平臺能幫助農民破除農產品營銷相關消息傳遞的局限性,極大程度上節約農產品流通期間所消耗的成本及費用。因此在實際營銷的過程中,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秉持實事求是的工作原則,盡可能率先建立試點高職院校,探索性搭建綠色農產品電商平臺,努力尋求突破口及切入點,集中區域地理優勢及高職院校技術智能優勢,最大程度延伸綠色農業的產業鏈條,大幅度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同時,高職院校作為兼顧各種優勢要素的載體,必須革新傳統農業產業流通模式,主動與家庭農場、合作社及農戶間建立聯系,重視綠色農產品倉儲及物流配送等環節。
同時,以合理規劃服務區域為前提條件,充分發揮高校自身引導作用,搭建互聯網+綠色農產品電商平臺,并且盡可能統一綠色農產品供應市場的出貨標準,以質量檢測、技術服務及生產標準為切入點提出更為全面可行的規范條例。利用集成化手段組建獨具區域特色的綠色農產品集中性電商平臺,形成供應方電商的協同發展模式,為農戶或農業合作社爭取最大化經濟效益,大幅度增強綠色生態農業產業的活力。此外,尊重高職院校主導性地位,正確認識集成性電商平臺建立的工作難度,突出其平臺建立的可復制性,為促進我國農業經濟長遠發展奠定夯實基礎。
“互聯網+”視域下綠色農產品營銷體系構建的有效性與高校服務主動性間存在著密切聯系。因此在實際營銷過程中,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必須歸納高職院校中農業產銷服務優勢要素,促使其與系統間相結合,特別是營銷初期,可成為試點高校服務平臺的特色,有助于實現產品供給可持續性發展的目標,并且與深化高校教學改革頂層設計間相聯系,以促進區域農業經濟快速增長為前提條件,確保高校中智力資源及人才資源等優勢要素完全投入于產銷平臺體系,充分發揮其自身作用及價值。此外,深入剖析國內外綠色農產品營銷的經驗及政策,努力汲取更多實踐經驗為綠色農產品的營銷服務。
俗語有云“獨木不成林”。龐大的市場化體系無法依靠單獨某一方實現正常運營的目標,往往需要搭建一體化協調機制。消費方于電商平臺下單后交由高職院校提供后續服務,完成需求、購買及銷售的完整過程。而上述商業鏈中,高職院校可主動聯系地方農業供銷社或農業部門予以全程配合監督,彼此間相互聚集形成密切的關系矩陣,能滿足統籌多方資源的目標。同時,以農產品生產至商品供應等環節為切入點,側重于縮短空間距離及減少中間環節,可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贏得更多的經濟效益,并且打造聯合性可追溯體系,確保消費者與生產者間互動平等性,給予消費者更多的主動知情權,有助于擴大供給市場。
在實際營銷的過程中,高等院校必須突出體系構建的資源應用優勢,充分發揮產業鏈中虹吸效應的作用,擴大輻射效應的范圍及面積,形成可持續性的聯動發展模式,并且以保證引導體系獲取更多經濟利益為前提條件,將自身的發展規劃及人才培養輸出與體系構建間相結合,以取得理想效果。同時,從根源上認識到互聯網+的優勢及特點,滿足多方交融聯通發展的要求,創設出高校、創業者及農民間互利共贏的局面。此外,綠色農產品自身市場需求相對龐大,存在刺激全新產業聚集衍生的可能性。
受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及鄉村振興戰略的影響,高職院校如何充分發揮政產學研的引導作用,深化產教融合成為深受各方面關注的重要問題。現階段我國文化、政治及經濟等領域處于最為嚴峻的轉型期間,而高等院校是兼顧公信力、科研能力及人才等優勢要素的整體,不得固步自封脫離時代發展趨勢。尤其是高職院校必須深化教育改革進程,制定科學合理的頂層設計方案,加大對于構建綠色農產品營銷體系的重視程度,全力解決綠色農產品營銷中所面臨的各種問題,為助力解決三農問題提供強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