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娜

【摘要】 目的:探討中西醫結合治療對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型眩暈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方法:選擇2016年5月至2018年11月在本醫院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型眩暈的100例患者,并將其隨機平均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50例。其中研究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進行治療,對照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采用西醫治療的方法進行治療,分析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和滿意度情況。結果:通過15d治療后的相關數據得知,研究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且滿意度高于對照組患者的滿意度,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研究組患者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進行治療,其治療效果優于對照組患者的治療方法,并獲得患者及家屬的滿意。
【關鍵詞】
中西醫結合;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臨床效果
近年來,雖然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人們的身體素質情況并不是十分理想,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型眩暈是一種常見的疾病,其發病人群主要集中在中老年人,而且該病癥經常反復發作,不易治愈,嚴重者會造成急性腦血管性疾病,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通常情況下,醫院醫護人員對此病癥會采用西醫治療的方法,雖然可在短時間內緩解患者的不適感,但是長期治療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本研究采用對比法,分析中西醫結合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型眩暈對患者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5月至2018年11月在本醫院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型眩暈的100例患者,并將其隨機平均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50例。其中對照組患者的年齡為42~68歲,平均年齡為(55±10.6)歲;研究組患者的年齡為45~69歲,平均年齡為(57±9.5)歲。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無明顯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選擇標準:兩組患者均被醫院確診患有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型眩暈病癥,并得到患者的同意,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方法
對照組:在對該組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在400mg的予葛根素注射液中加入250mg濃度為5%的葡萄糖,然后按照每天1次的規律對患者進行靜脈滴注,連續治療15d。
研究組:對該組患者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進行治療,主要通過中醫按摩、針灸和口服西藥心腦清軟膠囊進行結合治療。
1)中醫按摩,讓患者坐在醫生的正前方,醫生為患者的頸部進行按摩,使頸部周圍的肌肉得到放松。然后對患者頸部兩側的肌肉組織進行上下揉動,使患者感受到溫熱為最佳力度。隨后對患者的頭部進行按摩,在進行頭部按摩時,需要囑咐患者進行緩慢的轉動,整個轉動的幅度由小變大,并且按照逆時針和順時針的方式反復進行3次,幫助患者頭部和頸部得到放松[1]。2)針灸治療,在患者按摩10min后開始進行針灸治療。其中,在患者的主穴處,如七針穴、肩井、合谷等穴位進行兩側針灸;在患者的配穴處,如大椎、手三里、外關等穴位進行針灸,整個過程需要對每個穴位的針進行慢慢地捻轉,使每個針感傳至患者身體,從而獲得最佳的效果,并且每個穴位的留針需要保持20min。3)服用西藥心腦清軟膠囊,1天3次,每次2粒,同樣的治療時間為15d。
1.3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經過治療后,患者眩暈的癥狀消失,并且腦血流恢復正常;有效:經過治療,患者眩暈的現象得到明顯的減輕,腦血流基本恢復正常;無效:患者的眩暈癥狀并未得到改善,并且有加重的趨勢。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2]。
1.4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和滿意度的相關數據通過SPSS 19.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其中計數資料通過(%)表示,兩組之間數據的比較用χ2進行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對比
通過表1中的相關數據發現,對照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的總有效率是78.0%,研究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的總有效率是98.0%,研究組患者的臨床效果優于對照組患者的臨床效果,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患者滿意度對比
由表2中兩組患者對治療方法的滿意度數據統計分析得知,研究組患者對臨床效果的滿意度是98.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6.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的病癥主要發生在中老年人群中,該病癥在醫院中屬于一種常見的神經系統性疾病,該病癥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影響。該病癥病發主要是由于患者的血管狹窄、動脈粥樣硬化和血液成分發生一些變化等,出現這些情況的因素不能排除家庭遺傳、個人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自身存在的血管病等。該病癥的主要臨床表現為突發性的眩暈、惡心嘔吐等,病情反復發作,對患者的身體健康和日常生活帶來嚴重的影響[3]。
通常情況下,醫生會采用西醫治療的方法對此類患者進行醫治,主要以改善血液循環為主,對血管進行擴張,雖然在短時間內使患者的病情得到一定的緩解,降低患者眩暈的頻率,但是西醫治療方法會使患者產生較大的不良反應,并且療效維持的時間較短。因此,醫學領域開始對該病情進行不斷的研究,探索新的醫療方法,本研究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式對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患者進行治療,與傳統西醫治療方式進行對比,分析中西醫結合方法對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患者的臨床效果[4]。
在傳統的中醫治療中,將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的癥狀歸到“眩暈”的范疇中,以中醫的角度對該病癥進行分析和治療。中醫認為眩暈癥狀出現的主要原因是部分患者身體出現氣血虛的現象,還有部分患者出現眩暈離不開痰、瘀。因此在對此類患者進行治療時,讓患者服用心腦清軟膠囊,可發揮活血化瘀的功效,改善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現象。同時還需要對患者進行按摩,幫助患者改善血液瘀堵的現象,同時使患者的整個身體得到放松;而針灸可以幫助患者疏通經脈,促進血液循環,降低因供血不足而出現眩暈的情況[5]。
通過數據對比發現,研究組患者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對患者進行治療,其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者采用西醫治療的總有效率,且患者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患者。由此可以說明,中西結合治療方法對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患者具有顯著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李景.中西醫結合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43例臨床觀察[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8,27(18):105107.
[2] 張素華.中西醫結合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療效觀察[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8,27(04):107109.
[3] 王杰.舒血寧聯用尼莫地平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J].中國社區醫師,2018,34(06):112,114.
[4] 郭潤芳,李志偉.血栓通聯合氟桂利嗪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J].西南國防醫藥,2017,27(11):12061208.
[5] 吳麗芳.中西醫結合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120例療效觀察[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6,04(21):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