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瀟然


[摘要] 目的 探討后腹腔鏡下腎部分切除術治療腎臟腫瘤患者的臨床療效。 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6年6月—2018年1月期間該院收治的腎臟腫瘤患者212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各106例,其中觀察組應用后腹腔鏡下腎部分切除術治療,對照組應用開放性腎部分切除術治療,對比兩組的臨床療效。結果 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為(61.29±19.64)mL,腸道恢復時間為(2.29±0.25)d,對照組術中出血量為(130.21±51.27)mL,腸道恢復時間為(4.01±0.27)d,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5.940、8.920,P<0.05)。觀察組切口感染發生率為11.32%,對照組切口感染發生率為26.4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890,P=0.010 <0.05)。結論 后腹腔鏡下腎部分切除術治療腎臟腫瘤具有術中出血量少、腸道恢復時間短、住院時間短、熱缺血時間短及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等優點,值得臨床廣泛推廣。
[關鍵詞] 后腹腔鏡;腎部分切除術;腎臟腫瘤;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 R737?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9)09(c)-0072-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retroperitoneal laparoscopic partial nephrectomy for patients with renal tumors.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212 patients with renal tumors admitted to the hospital from June 2016 to January 2018 was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106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retroperitoneal laparoscopic partial nephrectomy,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open partial nephrectomy, and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Results The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was (61.29±19.64)mL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intestinal recovery time was (2.29±0.25)d, the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was (130.21±51.27)mL, and the intestinal recovery time was (4.01±0.27)d.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t=5.940,8.920,P<0.05). The incidence of incision infect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11.32%, and the incidence of incision infection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26.42%,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χ2=7.890, P=0.010<0.05). Conclusion Retroperitoneal laparoscopic partial nephrectomy for renal tumors has the advantages of less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shorter intestinal recovery time, shorter hospital stay, shorter warm ischemia time and lower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Key words] Retroperitoneal laparoscopic; Partial nephrectomy; Renal tumor; Clinical efficacy
腎臟腫瘤是泌尿系統常見腫瘤,發病率較高,惡性腫瘤常見,因此早期手術治療效果較好[1]。其中手術治療常采用開放性腎臟切除及后腹腔鏡下腎部分切除術兩種術式,對于腫瘤直徑<4 cm的患者常采用后腹腔鏡下腎部分切除術,原因在于開放性腎臟切除手術具有開放時間長、并發癥多及術后恢復較慢等不利于患者術后康復,而后腹腔鏡下腎部分切除術作為一種微創手術,具有創傷小、恢復快及可減少對腎臟實質的損傷等有點,患者普遍接受度較高,是目前開放性腎臟保留手術的替代療法[2-4]。現為進一步證實后腹腔鏡下腎部分切除術的療效,該研究回顧性分析2016年6月—2018年1月期間該院收治的腎臟腫瘤患者212例進行后腹腔鏡下腎部分切除術及開放性腎部分切除術的臨床療效,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該院收治的腎臟腫瘤患者212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各106例,觀察組男性55例,女性51例,年齡25~71歲,平均年齡(50.4±2.3)歲;腫瘤直徑2.2~4.7 cm,平均直徑(3.4±0.2)cm;對照組組男性56例,女性50例,年齡26~70歲,平均年齡(51.0±1.7)歲;腫瘤直徑2.5~5.1 cm,平均直徑(3.7±0.1)cm;該次臨床研究報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同意配合參加該次臨床研究,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的資料數據相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經CT或超聲等檢查方式證實,符合臨床診斷標準及分型;②患者的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腎臟腫瘤已累及淋巴結、肺部及血管等;②排除臨床資料收集不全的患者。
1.3? 方法
觀察組患者在全身麻醉下行后腹腔鏡下腎部分切除術,患者墊高腰部,健側臥位,建立腹膜后徑路人工氣腹腔,經腹腔鏡分辨解剖部位,沿腰大肌表面及腎脂肪囊外將腎蒂游離,并逐步切開腎脂肪囊及腎周圍筋膜,暴露腎臟腫瘤,完全阻斷腎動脈,在記錄缺血時間的同時使用超聲刀將病灶及其鄰近1 cm的腎實質切除,并進行創面止血,縫合殘余的腎實質及腎血管,撤去血管夾,逐步恢復腎臟供血,無活動性出血時置腹腔引流管,逐步將切口關閉。
對照組患者在全身麻醉下行開放性腎部分切除術,患者全身麻醉后在12肋緣下位置做手術切口,將腎周筋膜剝離后暴露病灶部位,并游離腎周圍血管將其結扎,阻斷腎動脈后,在病灶邊緣1 cm處將病灶切除,并進行創面止血,縫合殘余的腎實質及腎血管,無活動性出血時置腹腔引流管,逐步將切口關閉。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情況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腸道恢復時間、住院時間及熱缺血時間;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包括切口感染、出血及腹痛,并統計并發癥的發生率。
1.5? 統計方法
應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對比
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為(61.29±19.64)mL,腸道恢復時間為(2.29±0.25)d,住院時間為(7.94±1.51)d,熱缺血時間為(30.02±3.84)min,對照組術中出血量為(130.21±51.27)mL,腸道恢復時間為(4.01±0.27)d,住院時間為(11.64±1.17)d,熱缺血時間為(39.02±3.21)min,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觀察組的手術時間為(101.52±10.81)min,對照組的手術時間為(109.21±11.03)min,兩組的手術時間相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患者切口感染發生2例,出血3例,腹痛7例,總發生率為11.32%;對照組患者切口感染9例,出血10例,腹痛9例,總發生率為26.42%(χ2=7.890,P=0.010)。觀察組切口感染、出血及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及飲食方式的改變導致腎臟腫瘤的發生率呈現逐年增高趨勢。對于原發性腎臟腫瘤而言,惡性率較高,主要為幼兒腫瘤及成人腫瘤,其中幼兒腫瘤常見3歲內的嬰幼兒,而成人腫瘤多見40歲以上人群,男性發病率高于女性。患者發病早期常見血尿及腰部腫塊等,當患者出現血尿時常為間歇性,多數患者可自行停止。但對于成人腫瘤而言腹部腫塊較晚出現,而兒童腹部腫塊出現較早,因此早期的診斷和干預有利于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及預后。干預手段主要包括開放性腎部分切除術和后腹腔鏡下腎部分切除術,由于醫學影像學的快速發展使得偶發腎臟腫瘤檢出率高,尤其直徑<4 cm的腫瘤檢出率逐年增高,故早期進行腎部分切除術不僅可以有效保存殘存的腎單位,更有利于控制疾病進展,有效改善預后。隨著醫學的發展,腹腔鏡手術已經被廣泛應用于腎臟腫瘤的腎部分切除術治療,由于其創傷小、出血量少及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的優勢,患者接受度較高,尤其是對于腫瘤直徑<4 cm的患者,臨床療效好、復發率低及生存率高[2]。研究正為了進一步證實后腹腔鏡下腎部分切除術治療腎臟腫瘤的療效,該研究回顧性分析2016年6月—2018年1月期間該院收治的腎臟腫瘤患者進行后腹腔鏡下腎部分切除術及開放性腎部分切除術的臨床療效,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分析原因在于后腹腔鏡下腎部分切除術具有切口小、在腹腔鏡指導下操作精確度高等優點,可以明顯減少術中出血量,由于對腎實質損傷小,使得患者術后恢復較快,是開放性腎單位保留手術的一種良好替代方法。有關研究[5-6]顯示后腹腔鏡腎部分切除術相比開放性腎部分切除術治療腎臟腫瘤可顯著降低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及術后進食時間,另外后腹腔鏡腎部分切除術也可顯著減少腎衰竭風險,因此成為了當前治療局限性腎腫瘤的一線治療方式,與該研究結果一致,表明該研究結果可靠。胡國森等[7]通過對腎臟腫瘤患者采用后腹腔鏡下腎部分切除術及腎部分切除術對比分析可知,后腹腔鏡下腎部分切除術組患者熱缺血時間明顯較短,原因在于該術式可在腹腔鏡下實現放大的目的,有效提高手術準確度,并很好控制出血量,創傷小及安全性高,因此患者熱缺血時間較短。該研究證實患者術后并發癥較少,其中切口感染及出血發生率顯著降低,分析原因在于后腹腔鏡下腎部分切除術可以減輕對腎臟的損傷程度,臟器暴露時間減少,對切口刺激較小,無需導尿,所以術后切口感染及泌尿系感染發生率降低,加之該術式精確度高,對腹腔刺激性小,因此出血及腹痛發生率低。該研究結果顯示后腹腔鏡下腎部分切除術的術中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為(61.29±19.64)mL,腸道恢復時間為(2.29±0.25)d,對照組術中出血量為(130.21±51.27)mL,腸道恢復時間為(4.01±0.27)d,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王英磊等人[8]研究中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為(62.05±18.37)mL,腸道恢復時間為(2.31±0.28)d,對照組術中出血量為(129.21±50.52)mL,腸道恢復時間為(3.98±0.32)d,研究結果一致,表明該研究結果可靠。根據多年臨床經驗,發現對于腎臟腫瘤采用后腹腔鏡下腎部分切除術,只要嚴格掌握手術適應證、盡早進行手術,盡量選擇腹膜后進行操作,術中注意減少臟器損傷,盡量縮短手術時間,保障手術操作規范更有助于降低術后并發癥,提高臨床有效率。
該研究取得了較好結果,分析原因在于研究設計嚴謹,對于納入研究的患者嚴格掌握納入及排除標準,數據統計分析嚴格、準確,為避免錯誤多次進行交叉核對,保證了研究結果可靠。另外研究發現對于后腹腔鏡下腎部分切除術治療腎臟腫瘤還需注意一下幾點:①術中可將腎動脈、靜脈一起剝離,目的在于可以控制術中出現大出血;②術中需要備用一些冰塊,一旦患者熱缺血時間較長可及時放置,有效減輕對腎臟的損傷;③縫合時注意對于創面較深時可以進行分層縫合,避免術后泌尿系統障礙;④術中一旦發現腫瘤殘留可以選擇組織快速冰凍病理檢查,根據檢查結果決定進行改腎根治性切除術。
綜上所述,對于腎臟腫瘤盡早積極進行后腹腔鏡下腎部分切除術,可以有效降低術中出血量、縮短腸道恢復時間、住院時間及熱缺血時間,有效降低術后并發癥,值得臨床廣泛推廣。
[參考文獻]
[1]? 陳東寧,黃金杯,孫雄林,等.腹腔鏡下復雜性腎癌腎部分切除術臨床療效觀察[J].中外醫學研究,2018,16(34):46-48.
[2]? 任黎明.腹腔鏡下腎部分切除治療腎腫瘤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8(17):109,120.
[3]? 桑海明,郭禎遠,褚勇,等.后腹腔鏡腎部分切除術對腎腫瘤患者的臨床療效分析[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8,31(16):2430-2432.
[4]? 李亞縣,梁育梅,張凱忠,等.腹腔鏡下腎部分切除術治療腎腫瘤的臨床療效[J].中國現代醫生,2017,55(30):44-46,53.
[5]? 王曉甫,劉昌偉,褚校涵,等.后腹腔鏡腎部分切除術治療腎腫瘤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7,12(23):46-47.
[6]? 顧碩,徐宗源,茆飛.后腹腔鏡腎部分切除術治療腎腫瘤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地方病防治雜志,2016,31(8):948.
[7]? 胡國森,吳曉杰.后腹腔鏡下腎部分切除術治療腎腫瘤的臨床療效[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6,10(18):100-101.
[8]? 王英磊,李忠海,劉慶鵬,等.腹腔鏡下腎部分切除術治療腎腫瘤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學前沿雜志:電子版,2014,6(8):104-107.
(收稿日期:2019-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