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艷


【摘要】 目的:分析腹腔鏡手術完成后采用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效果。方法:選取本院2016年3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106例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患者僅采用腹腔鏡手術治療,觀察組采用腹腔鏡手術聯合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對患者進行治療,對比兩組妊娠率、復發率、臨床療效、治療前后性激素指標變化情況。結果:與對照組(79.25%)對比,觀察組(94.34%)治療總有效率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2671,P<0.05);觀察組妊娠率為62.26%(33/53),高于對照組的28.30%(15/53),與對照組對比,觀察組E2、LH、FSH水平更低(t=9.6362、10.2658、8.9626,P<0.05),復發率為3.77%(2/53),低于對照組的15.09%(8/53),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χ2=5.6336、8.5587,P<0.05)。結論:腹腔鏡手術完成后采用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效果顯著,利于改善患者體內性激素水平狀況,降低復發率,提高妊娠率。
【關鍵詞】 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子宮內膜異位癥;腹腔鏡;聯合治療
臨床上,子宮內膜異位癥屬于一種發病率較高的婦科疾病,近年來該疾病患者數量明顯增多,在臨床上主要表現為不孕、性交痛以及痛經等癥狀[1]?,F階段,腹腔鏡是臨床用來診治該疾病的首選方式,雖然能獲得理想的治療效果,但術后具有較高復發率[23]。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能保持機體處于低雌激素水平,對術后殘留病灶復發進行抑制。為了改善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預后,降低術后復發率,本研究在腹腔鏡術后聯合采用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對患者進行治療,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106例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于2016年3月至2018年7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納入標準:1)手術前未行激素藥物治療;2)確診為子宮內膜異位癥。排除標準:1)以往存在腹部手術史;2)心臟病;3)糖尿病;4)高血壓;5)嚴重肝腎功能受損;6)不能耐受手術治療。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患者年齡20~45歲,平均年齡(35.28±6.18)歲,共53例。對照組患者年齡21~47歲,平均年齡(35.98±6.29)歲,共53例。本研究通過倫理委員會的批準,對比兩組基礎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做好充分的術前準備工作,氣管插管全麻之后探查子宮,確診之后,對盆腔粘連行鈍性分離處理,若卵巢囊腫較大,則先對其進行穿刺,將卵巢內容物吸收干凈,卵巢皮質剪開,對囊壁行剝離處理,將術中獲取的病理組織馬上送檢,切除或者電凝肉眼可見的病灶;若患者存在粘連現象,則采用盆腔粘連分解術對其進行治療,松解輸卵管粘連,最大程度上促使盆腔解剖結構恢復;若患者合并子宮肌瘤,那么便采用腺肌瘤剝離術對其進行治療;若患者病情為重度,則先將深部病灶去除,將子宮直腸陷窩分離封閉,促使其正常形態恢復;若患者存在明顯的輸卵管堵塞現象,則采用輸卵管造口術對其進行治療。
觀察組:從患者完成腹腔鏡手術治療3d之后,肌內注射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注射用醋酸亮丙瑞林微球(上海麗珠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3852),每次用藥劑量控制為3.75mg,每28d治療1次,治療次數控制在3次以上。
1.3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妊娠率、復發率、臨床療效、治療前后性激素指標變化情況。
性激素指標:包括E2(雌二醇)、LH(黃體生成素)、FSH(血清卵泡刺激素)。
1.4療效評定標準
經治療,痛經、下腹疼痛癥狀未得到改善,術后超聲檢查結果顯示有新發病灶出現,則為無效;治療后依舊存在輕微痛經、下腹疼痛等癥狀,但是沒有明顯的陽性體征出現,則為有效;經治療,臨床癥狀完全消失,沒有觀察到盆腔腫物,則為治愈[4]。總有效=治愈+有效。
1.5統計學分析
將研究中的所有數據均錄入到統計軟件SPSS 20.0中,計數資料均行χ2檢驗,以%表示;計量資料均經t檢驗,用(±s)表示。P<0.05時,則提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臨床療效
與對照組(79.25%)對比,觀察組(94.34%)治療總有效率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性激素指標
對比兩組治療前E2、LH、FSH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與對照組對比,觀察組E2、LH、FSH水平更低(t=9.6362、10.2658、8.9626,P<0.05)。見表2。
2.3妊娠率與復發率
術后對兩組患者均行6個月隨訪,觀察組妊娠率為62.26%(33/53),高于對照組的28.30%(15/53);復發率為3.77%(2/53),低于對照組的15.09%(8/53),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χ2=5.6336、8.5587,P<0.05)。
3討論
臨床上,子宮內膜異位癥屬于一種常見的婦科疾病,正常情況下,內膜細胞應該在子宮腔內生長,但因為子宮腔通過輸卵管和盆腔相通,所以會促使內膜細胞從輸卵管直接進入到盆腔,出現異位生長的現象?,F階段,臨床上關于該疾病的發病機制存在有各種各樣的說法,其中子宮內膜種植說是認可程度較高的一種觀點。育齡期女性為該疾病的主要發病群體,絕經之后,異位病灶會慢慢退化、萎縮。該疾病對廣大女性身心健康產生了嚴重影響,需及時尋找有效方式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