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新 羅鳳鶯

【摘要】 目的:探討持續心理護理對心力衰竭的護理價值。方法:選取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在本院就診的80例心力衰竭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使用常規護理,觀察組使用持續心理護理。比較兩組的心理護理、健康宣教和護理技術評分。結果:護理后,兩組的LVEDD、6MWT、LVEF、LVESD均明顯改善(P<0.05),且觀察組更為明顯(P<0.05);觀察組的心理護理、健康宣教和護理技術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持續心理護理能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的滿意度,改善心功能。
【關鍵詞】
持續心理護理;心力衰竭;護理效果
心力衰竭是心血管內科的多發病及常見病,該病是各種心臟疾病逐漸發展至終末階段時產生的一種極為復雜的臨床綜合征,其癥狀包含呼吸困難、心悸、肺部啰音和下肢水腫等[1]。患者不但需要實施有效的治療,科學合理的護理也會對心力衰竭的發生產生不能忽視的效果。提高療效,減少并發癥,加強護理干預服務極為重要。本研究主要探討了持續心理護理對心力衰竭的護理價值,現進行如下報告。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在本院就診的80例心力衰竭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40例,男19例,女21例;年齡40~82歲,平均(57.46±12.38)歲;病程1~6年,平均(2.37±0.49)年。對照組40例,男18例,女22例;年齡39~82歲,平均(56.32±11.39)歲;病程1~6年,平均(2.32±0.45)年。兩組的基線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研究方法
持續心理護理的方法如下:心力衰竭不但使其生理上飽受疾病的折磨,心理方面也會受到嚴重的創傷,引發煩躁、易怒、絕望和焦慮等負面情緒,顯著降低治療依從性,醫護人員必須主動進行關心,減輕緊張、煩躁和恐懼感,認真評估心力衰竭患者的既往史、一般情況、過敏史、簡要病史、陽性體征和用藥史,針對每位患者的個體情況,從淺到深地講解心力衰竭的病機、病因、治療目的、預后和并發癥等方面的知識。當病情明顯改善后,能適量進行幅度小的以及簡單的活動,比如慢走、太極拳和慢跑等,以增強機體免疫力。對每位心力衰竭患者給予充分的尊重,盡可能地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和分析問題,以體會患者內心的感受。當患者出院后,采取電話的方法繼續進行心理護理,每次通話的時間大約為30~40min。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護理前后的左心室舒張期末內徑(LVEDD)、6min步行試驗(6MWT)、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以及左心室收縮期末內徑(LVESD)。使用本院自制的調查問卷評估兩組患者的滿意度情況,主要包含心理護理方面、健康宣教方面和護理技術方面。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6.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對比用t檢驗;組間率的比較用χ2檢驗。以P<0.05表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的心功能比較
護理后,兩組的LVEDD、6MWT、LVEF、LVESD均明顯改善(P<0.05),且觀察組更為明顯(P<0.05)。見表1。
2.2兩組的滿意度調查結果比較
觀察組的心理護理、健康宣教和護理技術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討論
心力衰竭是因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造成機體的心肌舒縮功能出現障礙,心臟的排血量降低,繼而引發血流動力學障礙,心肌肥厚,心臟結構改變,心室重構,最后造成心室泵血功能降低[2]。心力衰竭患者由于心肌收縮會出現不同嚴重程度的乏力,常常會產生呼吸困難以及疲憊等表現,對患者的軀體功能和心理健康產生了非常嚴重的影響[3]。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主要實施心臟康復治療,在綜合性治療措施的基礎上給予護理干預,可以實現心理和生理方面的改善[4]。心理護理指的是在護理干預的全過程中,醫護人員通過采取醫學心理學知識,使用恰當的方法、科學的態度和美好的語言對患者的心理顧慮、精神痛苦、疑難問題以及思想負擔進行疏導,并且采取誘導、啟發、說服、安慰、解釋、調整環境和勸解等方法,舒緩患者的情緒,幫助患者擺脫困難,增強患者的自信心,使患者的心理恢復健康[5]。心理護理是護理干預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不僅會對患者的情緒產生直接的影響,而且會間接影響患者的病情轉歸。因為疾病的轉歸以及治療與心理社會因素具有緊密的相關性,患者的心理改變情況以及情緒狀態直接影響心力衰竭的治療效果,因而,持續心理護理就顯得極為重要。本研究發現,持續心理護理可以明顯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LVEDD、6MWT、LVEF、LVESD,并且明顯提高心理護理評分、健康宣教評分和護理技術評分。
綜上所述,持續心理護理能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的滿意度,顯著改善心功能。
參考文獻
[1] 劉玉霞.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臨床護理干預對其心功能狀況及生活質量的影響分析[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7,21(06):810.
[2] 陳娟峰.美托洛爾與曲美他嗪治療老年冠心病心力衰竭的療效及對患者心功能、心肌重塑和炎癥因子的影響[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04(70):13688.
[3] 蔡瓊蘭,陳卓芳,王暢,等.電話隨訪式延續性護理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護理行為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臨床護理雜志,2018,29(01):579581.
[4] 呂微,吳瓊,張照利,等.基于跨理論模型的健康教育對心力衰竭患者自我護理行為的影響[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04(70):13752.
[5] 呂素潔,孫玉燕,邢愛軍,等.心理護理干預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認知功能狀況及心功能的影響[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17,20(06):733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