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琨鵬 祁崢
摘 要:江蘇是京杭大運河流經的一個重要省份,蘊含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建設大運河文化帶既是歷史的延續,更是新時代的使命。文章通過梳理江蘇大運河文化帶發展建設研究現狀,指明了在運河文化保護初期的很多問題,提出江蘇大運河文化帶發展建設研究的重要意義及價值,闡述了江蘇大運河文化帶發展的建設路徑。
關鍵詞:江蘇運河;文化建設;創新發展;歷史傳承
進入21世紀,中國大運河迎來兩個重要使命。一是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國大運河不僅具有了世界文化遺產的身份,成為中國面向世界的標志性品牌,更充實了世界文化遺產寶庫。申遺成功后,如何更有效地保護、開發和利用大運河資源,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二是習近平總書記兩次提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明確要求。2017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通州視察大運河森林公園時就強調指出要深挖以大運河為核心的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大運河是所有沿線地區的共同責任。2017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就大運河文化帶作出了重要批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自此拉開序幕。2017年9月15日,時任江蘇省委書記李強就如何把大運河文化帶江蘇段建設成為樣板區和示范帶在淮安進行了調研并召開座談會,明確了建設方向和任務。
一、江蘇大運河文化帶發展建設研究現狀
江蘇地處京杭大運河的中間地段,境內大運河全長690公里,河道路線長,自北向南流經徐州、宿遷、淮安、揚州等8個設區市。段內共有7個遺產區、28個遺產點段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江蘇是運河遺產最為豐富和列入大運河世界遺產點段最多的省份。自申遺成功后,江蘇在2015年就率先以沿線城市為支點,依托沿線遺產資源打造具有江蘇特色的大運河文化帶。兩年間,江蘇段沿線城市都根據自身城市區域特色建立了不同特色的大運河文化成果,有步驟地探索了運河遺產、文化創意產業、文化旅游等相結合的經濟增長方式。全線城市建立了大運河專題展館,提升了運河城市形象,打造了淮安里運河、揚州雙東歷史街區、常州運河五號、無錫清名橋等一系列具有大運河文化特色的歷史街區。揚州作為大運河申遺工程的牽頭城市還建立了大運河揚州段遺產數字管理平臺和遺產監測預警系統。2017年,在習近平總書記對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兩次作出明確指示后,江蘇省為把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成為“強富美高”新江蘇地標性工程,制定和規劃了更高標準的新目標。2017月9月,省委書記李強在淮安調研時闡述了大運河文化帶江蘇段建設的思路,明確了“文化為魂”“三高長廊”的建設理念,各沿線城市也迅速行動,結合省委指示積極謀劃大運河文化帶的新發展和新舉動。
但是大運河保護與利用的過程初期,還存在很多現實的具體問題。第一,缺少明確統一的規劃和指向,尚未構建江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協調管理機制;尚未編制和出臺整體性的建設規劃規范方案。第二,多頭管理現象嚴重,導致建設延滯和缺少統一管理性。第三,對江蘇省運河文化帶具有的龐大豐富的有形和無形遺產內涵研究不夠全面,保護與開發力度不足。第四,大運河文化帶文創品牌宣傳推廣工作不到位。
二、江蘇大運河文化帶發展建設研究的
重要意義及價值
從文化角度來分析,大運河是江蘇人民的母親河,大運河江蘇段不僅是整條大運河全線通航里程最長、貨流效益最好的河段,也是流經城市最多,沿線城鎮最為繁華的核心地帶。大運河滋養了江蘇二千五百余年,兼容著楚漢、淮揚和吳文化等三元文化,形成了江蘇獨特的水韻江南文化內涵。江蘇段運河不僅濃縮反映了運河各階段的發展和動態變遷,同時孕育了特征鮮明且為數眾多的聚落遺產、古鎮村落和歷史街區,這些物質文化遺產保存了上千年的歷史信息,對于我國經濟、河道、舊建筑等諸多領域的研究和發展來說是最好的活的載體,歷史價值深遠。因此,對于大運河江蘇段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建設,有利于整個運河文化的延續,也有利于推動這項文化遺產歷史性的永續傳承。
從經濟角度來分析,江蘇是全國首個提出大運河沿線城市全面建設大運河文化帶的省份,一直在文化遺產保護、文化產業和旅游經濟開發等方面走在全國前列,因此有能力把江蘇段建設成為大運河文化帶的全國示范帶。大運河申遺成功后,各沿河城市都在結合大運河文化打造地方文化產業和事業的特色品牌,大力推動地方經濟。中國大運河江蘇城區段申遺成功,表明江蘇古運河保護開發面臨新的歷史機遇,也將給江蘇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充分發揮地方優勢,結合地方紡織、商貿、民族工業等傳統特色,融入大運河文化帶發展戰略,經濟價值重大。因此這項文化遺產工程不僅將共享給全民,更可以將江蘇地方特色風情這張明信片展示給全世界。
從生態角度分析,大運河江蘇段處于大運河中間段,一直為漕運乃至軍事史上的重要航道。歷代統治者都非常重視運河整治,或者開鑿新道,或者疏浚舊河,使運河沿線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運河文化遺產。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發展和城鎮化的不斷演變,江蘇段運河沿岸文化遺存遭到不斷侵蝕和破壞,甚至永不復存,因此對于江蘇段運河文化遺產的整體保護和充分利用是急不可待的,同時也是需要科學分層次和戰略性規劃的。
三、江蘇大運河文化帶發展建設路徑
(一)立足區域文化特點,打造鮮明文化標志
根據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重要講話和批示精神,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文化資源,是大運河文化帶沿線8省市的共同責任。結合地域,8省市發展態勢各異。目前,江蘇加強整體謀劃,做好科學規劃,系統推進省內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打造高質量文化建設的鮮明標志和閃亮名片。江蘇大運河文化帶的發展戰略指向南、東、北三個方向,蘇南、蘇中、蘇北共同協調發展,沿長江經濟帶、沿海經濟帶和東隴海線經濟帶并行展開。大運河文化帶的建設要緊密對接長江經濟帶,強化省內大運河和長江生態環境、河道水系與航運的協同管理,并積極融入國家“一帶一路”的整體建設布局中。在文化內涵建設方面要突出江蘇大運河品牌亮點,結合省內各城市地方特色,充分發揮江南水鄉城市的窗口作用,積極促進運河城市的人文國際交流。立足生態文明建設,優先文物保護的原則,著重發揮大運河文化遺產的活態屬性。
(二)深度融合國家和江蘇發展戰略,打造江蘇運河文化城市帶
大運河文化帶江蘇段立足目前承擔的主要經濟社會功能和江淮生態經濟區建設,是江蘇經濟重心與創新前沿,通過打造富有文化氣質的大運河城市群提升文化品位。江蘇大運河沿線淮海經濟區的蘇北、魯西、皖北和豫東等經濟地區相對落后,而徐州、淮安作為重要節點城市,發揮各自優勢,形成高品位、高效益的文化集群,成為江蘇經濟新的增長極。揚州、鎮江、常州、無錫等江南城市利用區位優勢打造區域亮點品牌工程。
(三)深入挖掘大運河文化價值,確立江蘇大運河文化產業發展路徑
江蘇大運河文化產業主要包括文化旅游業、創意產業、博覽業和出版業等。在大運河文化產業發展方面,可以通過保護與開發并舉的方式,采用投資、開發 、產業、金融四位一體的組織架構,優化資源整合。江蘇運河擁有眾多的人文景觀,還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江蘇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無限可能。以大運河旅游業、文創業、博覽業、演出業等為業態載體,依托運河沿線歷史聚落、水利景觀、工業遺存等,加強文化創意產業綜合體的建設,有計劃地提升江蘇文旅品質,構建大運河旅游全境體系。
(四)明確機制體系,倡導個性化體系發展
運河文化遺產資源是經過兩千五百多年的實踐活動凝練而成的,建設大運河文化帶就要重視文化的傳承性,充分展示江蘇運河文化的獨特魅力。江蘇省8市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歷程中由于地域臨近與文化趨同,出現很多雷同式發展模式。高質量推進江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就要首先要挖掘和整理大運河沿線文化資源,還要重視梳理和收集民間遺存的歷史文化資料,甚至還要關注海外遺失的運河歷史文化資源。其次,不同城市要找準亮點,打好不同的文化牌子,建設不同區域間創新性歷史文脈工程。
(五)合法合規建設,依法推進江蘇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
江蘇大運河文化遺產資源豐富,涵蓋了種類眾多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大致分為水利工程遺產、大運河聚落遺產、大運河生態與景觀環境、其他物質文化遺產等五大類。這是一個龐大、復雜的文化資源,要將這些顯性或者隱性的文化資源進行深挖與整理,然后明確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辦法,界定梳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范圍,做好遺產項目的鑒定與評估,并根據其屬性進行相關專業部門的分層次依法推進管理。江蘇大運河沿線擁有19座中國歷史文化名鎮、7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以及大量的縣市級文化保護遺產,這是江蘇大運河文化帶寶貴的不可再生資源。政府應重點關注運河城鎮遺產歷史價值與文化價值,做好古城鎮建設定位,確立大運河古城鎮景觀保護標準,科學規劃江蘇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江蘇示范段建設等流域文化標識示范工程。同時合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提升江蘇大運河的對外窗口作用,形成運河沿線城市網絡化展示工程,從法律和技術上提升大運河文化的遺產保護水平。
參考文獻:
[1]耿聯.婁勤儉到部分中央駐蘇新聞單位走訪并與新媒體人士座談時希望營造正能量、激發新動能,發揮特色優勢講好江蘇故事[N].新華日報,2018-06-15(1) .
[2]任松筠,耿聯,倪方方.推動長三角地區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N].新華報,2018-06-02(1).
[3]耿聯.推動大運河文化帶江蘇段建設走在全國前列,打造文化建設高質量的鮮明標志和閃亮名片[N].新華日報,2018-06-08(1) .
作者單位:
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