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階段,藝術類高職畢業學生的就業形式還是非常嚴峻的,而且部分藝術類高職院校對于學生的職業規劃工作重視不夠,學生對此也缺乏一個系統性認知。文章首先介紹了藝術類高職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必要性,接著基于當前的教育現狀,重點提出了一些實質性的教育措施,以期為相關人員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藝術類;高職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注:本文系教育部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指導委員會課題“智能移動終端在高職課堂中的應用及教學效果評價研究”(2018LXA0045);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2018年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提升工程校級項目“徐代珍工作室——新高考背景下高職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探索與實踐”階段性成果。
職業生涯規劃所指代的是對于職業的選擇,實際上也是一個人奮斗的主要目標,職業規劃本身就具備一定的可行性和現實性。因此,學生必須要客觀地認知自我,準確地分析當下的發展環境。本文就從當前學生職業規劃的現狀出發,采用問卷調查法,對某藝術類高職院校中170名藝術生進行了分析。
一、藝術類高職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必要性
受到高校擴招的影響,社會、行業對高職教育都存在著一些錯誤的認知,這實際上同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是相違背的。相關調查表明:藝術類高職生的數量和質量都開始呈現出一種下滑的趨勢,當他們在進入校園以后,普遍呈現出一種基礎知識薄弱,紀律不嚴謹的特點,而且在學習的過程中,對于知識的認知不全面。面對這類沒有任何經驗的高職生,如何積極地引導和幫助他們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這是當下藝術類高職教育工作者應該思考的主要問題。
二、藝術類高職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現狀
(一)高職生對于規劃教育的認知存在著一定的錯誤
隨機選擇一、二、三年級中的藝術生,共170名,發送狀況調查表,年齡在17-21歲,調查的內容包含了專業興趣、自我規劃等最后的調查結果表示,高職生對于規劃教育認知不夠全面。高職藝術類的專業過于單一,這實際上也表明了他們在未來的就業會存在著諸多的局限,同其他專業相比,經過三年的學習,最終卻找不到一份自己滿意的工作,這時候再去轉行,就需要花費更多的精力。
(二)學校對于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
長期以來,高職院校往往將重點放置在教研和教學等方面,將就業指導劃分到入學的思政教育中。同時,美術專業本身就具備一定的特殊性,雖然有部分藝術類院校已經開設了培訓課程,但是從最后的實踐效果來看,課程大多選擇在最后半學期,然后采用講座、就業咨詢等過于單一化的方法,沒有涉及到任何的規劃教育,對于學生職業發展的指導不夠。而且學校對于學生的職業規劃也缺乏一個系統性的安排,認為職業生涯就應該同就業指導結合在一起,這顯然是對課程的認知不足,自然也存在著諸多的缺陷。
(三)教育方式有待改進
科學且合理的規劃教育,必須要貫穿于高職生學習與發展的整個階段。但是,部分藝術類院校對于學生的規劃介入時間過晚,尤其是對于那些低年級的學生,在規劃指導上,不會做過于詳細的介紹。同時,教育的過程中,也沒有按照他們的喜好、特長因材施教,而是統一開設課程,這種粗放式的就業指導不適合納入到職業教育規范的范疇內。
(四)師資力量薄弱
藝術類高職院校對于學生的指導工作還停留在一個比較薄弱的階段,部分院校擁有專業知識的指導教師數量不足,無法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而且這部分教師的觀念比較落后,在思想認識上仍舊停留在過去的階段,即便招生就業部門在畢業之前已經為學生提供了一些招聘信息,卻沒有對他們進行及時的指導,導致學生的技能仍舊無法應用到實踐中。
三、藝術類高職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措施
(一)引導高職生樹立一個正確的就業觀
在新生剛進入學校的時候,學校就應該構建一個就業指導中心,讓學生對于職業規劃教育有一個準確的認知,盡早樹立一個正確的就業觀念。對于二年級的學生,學校可以開展一些以“工藝美術”為主題的實踐活動,也可以在教師的帶領下,進入當地的針織服裝廠去實訓兩周。讓學生從基層開始做起,了解到工廠的生產流程,通過這樣的方式,讓他們可以單獨完成從設計到成品整個過程的工作,真正體會到“工藝美術”的職業意義。社會實踐是學生做好職業規劃的一種有效途徑,讓他們在實踐的過程中,將所學的知識融入其中,為日后的就業奠定一個堅實的社會基礎。此外,還可以引導學生適當地轉變自己的擇業觀念,可以降低就業的層次,選擇那些相鄰的新型領域,然后在其他領域去充分發揮出自己的優勢。盡量讓學生去拓寬與加深對這一專業的整體認知,明確所學專業的職業目標和職業范圍,這樣才能更好地去培養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對于那些剛剛入校的學生而言,當他們剛剛進校的時候,就應該加強思政教育,向他們詳細闡述職業教育的本質,明確各個專業培養的目標與要求,了解用人單位對于人才的相關要求,用于強化學生身上肩負的責任,確保他們可以主動參與到一些實踐活動中。
(二)完善相應的教育教學機構
高職院校應該加強對高職生職業規劃的重視程度,不能只是將其納入到思政教育中,還應該成立專業的咨詢中心、指導教研室等,用于負責學生的職業規劃。工藝美術課程中,包含了繪畫基礎、文學史、美術史、民族學和管理學等知識,但是這些知識大多是理論方面的。對此,高職院校就應該成立一些“學生創新創業計劃小組”,讓相關的職能部門都可以積極參與進來。可以成立職業生涯服務機構,設置指導室,讓高職教師對學生進行集體或者是個人的宣傳和引導,指導室盡量將教育、管理和服務結合在一起,解答學生在制定職業生涯規劃中的各種問題。在面向全體學生的基礎上,開設創業基礎課程,將作為一項必修項目,通過多種多樣的文化活動,在校園內營造出一種濃厚的文化氛圍。然后在教師的輔導下,讓學生進入到創業基地去進行相應的活動,用于增強他們的實踐能力。藝術類高職院校必須要充分意識到就業指導的內涵和創新理念,領導也應該加強對此的重視程度,讓所有的學生都可以積極參與進來,形成一個良好的就業指導局面。對于一年級的新生,就可以開展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幫助他們樹立一個規劃的意識,二年級的學生要注重培養他們的創新和創業能力,提高整體的專業素養。三年級的就要開設一些專業指導課程,讓學生充分了解當下的就業形式和相關政策,明確在就業過程中應該如何保障自身的基本權益,盡早幫助藝術類學生實現就業,并打造一個良好的職業發展之路。
(三)創新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方式
高職院校應該進一步整合就業指導和職業規劃中的師資力量,提高培訓教師的整體水平,重視一些全程化的教育隊伍,為學生的就業、創業提供有效的指導。對于那些低年級的學生而言,要讓他們初步地去了解職業,增加接觸社會的機會。對于中年級的學生而言,就應該了解他們對于未來的需求,可以通過一些專業性和職業性的教育活動,盡量讓學生在心理上開始接受自己將要從事的工作。高職院校也應該有一個系統的概念,大力建設一些就業基地,對其進行科學化的功能定位,及時了解到畢業生的基本情況,然后開展一對一的服務。對于那些有困難的學生,就可以提供一些針對性的援助,還可以結合實際情況,組織一些競賽、宣講等活動,努力培養高職生的創業意識。注重將理論同實踐結合在一起,做到知行統一,實踐教學中教師也要選擇和設計一些選題,然后指導學生來實踐。實踐項目中包含了人物訪談、模擬招聘等,要讓藝術生積極參與進來,通過這種“校園+校外”的方式,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真正讓學生在活動中認識和鍛煉自己的能力。例如在書籍裝幀設計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在其中融入這一崗位的核心能力模塊,方便學生在課堂中了解該專業的發展和崗位需求。學生在其中要扮演一個崗位角色,既是學習者,又要承擔設計者的角色,讓他們在不斷交流和溝通中,增強自身的語言表達、團隊協作能力。
(四)加強對教師隊伍的建設工作
高職院校的教師隊伍是提高教育水平的關鍵所在,學校也應該基于當下的發展狀況,構建一支高素質且技能過關、理論知識豐富的教師團隊,要做到這一點,學校就要積極引進一些藝術類的專業人員,確保這些人員在數量上能夠適應教學目標。另外,還可以引進一些高端人才到學校去擔任兼職教師,例如美術設計師、優秀員工等,真正深入到教育教學中,提升學生對于職業規劃的總體認知。專職和兼職教師也應該一同配合,定期去開展一些師資培訓,努力提高全國教師的教學水平,教師也要一同配合,積極開展相應的教學研究,針對當下的實際情況,開展一些有效的科研活動。高職院校也應該加大管理和培訓方面的力度,提高專職和兼職教師隊伍的總體素養和專業能力,按照學校的實際需求去制定相應的培訓計劃,為他們提供一些學習和深造的機會。例如,某高職院校為了增強教師的專業能力,提高學歷層次,實行崗位培訓,每周的培訓時間不要少于48小時,實踐類課程不應少于教師培訓課程的50%。盡量加大對體育、音樂和美術等專業教師或者是兼職教師的培訓力度。
四、結語
藝術類學生做好職業規劃,對于他們未來的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當大眾化教育在轉變的同時,藝術類學生職業教育的開展也面臨著諸多的問題。對于這些問題,高職院校就應該結合實際情況,重視學生的職業規劃,引導他們樹立一個正確的擇業觀念,這樣才能為社會培養出一群高素質的技術性人才。
參考文獻:
[1]劉曉哲,何方.關于高職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體系建設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4(3):82-84.
[2]李成才.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現狀及對策[J].繼續教育研究,2016(1):82-84.
[3]李慧.藝術設計類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現狀及對策探究[J].讀天下(綜合),2019(15):247-248.
[4]王小偉.高職新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實踐[J].新西部,2014(17):137.
[5]謝霖.高職院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現狀及對策分析[J].武漢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1):74-78.
[6]李成方.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現狀及對策[J].繼續教育研究,2016(1):82-84.
[7]秦瑛.淺析高職新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幾點思考[J].職業技術,2014(1):64.
作者單位:
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