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富



摘 要:在生物師范生培養中,植物學實驗是有效銜接大學實驗室到中學實驗室過渡的課程之一,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滯后會影響到中學生物教學的有效開展,乃至影響學生創造思維的培養。基于此,對麗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植物學實驗進行“一體化”教學改革,以期提高教學有效性,同時也對地方高師院校植物學實驗的多樣化開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地方高師院校;植物學實驗;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G63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19)21-0143-04
Abstract:In the training of biological normal students,botany experiment is one of the courses that effectively connect students to the transition from university laboratory to middle school laboratory. The lag of teaching content and methods will affect the normal development of biology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and even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creative thinking. Based on this,the teaching reform of “integrated” teaching in the course of Botany of Lijiang normal college is carried ou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and also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iversification of Botany Experiment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Botanical Experiment;Reform in Education
在教育“均衡、普及”需求及師資隊伍“專業化”要求背景下,師范生培養在高校教育中顯得尤為重要與緊迫,高師人才培養的質量直接影響到基礎教育師資隊伍的組成,對我國基礎教育的有效實施有著巨大影響。植物學實驗是植物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植物學是高師生物教育專業的核心基礎課,課程的開設對培養未來中學生物教師具有不可替代性。目前,隨著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現代教育技術融入和學生學習方式改變,傳統教學方式已無法適應,植物學實驗教學改革勢在必行[1-3]。為此,對麗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植物學實驗課程教學進行改革,通過給學生提供多樣化、可選擇化的實驗項目,以期為人才培養搭建自主選擇與從大學實驗室到中學實驗室無縫對接平臺,同時也為其他高師生物類專業植物學實驗的教學提供參考。
1 課程開設的目的
植物學實驗包括解剖學和分類學[4-6]。解剖部分主要讓學生知道有關顯微鏡知識和使用技術;學生能進行徒手切片、臨時裝片制作及植物細胞中有關物質的簡易化學鑒定等;學會生物學繪圖;能識別植物的細胞、組織、營養器官和繁殖器官的一般形態結構。通過完成分類部分學習,學生知道研究分類學的基本理論及方法;認識和掌握植物界各大類群的特征及其代表植物的特征;學會編制檢索表和利用檢索表鑒定植物的方法;會采集和制作植物標本的基本方法;能運用植物的解剖、觀察、繪圖、描述和鑒定等分類學的基本技能。最終培養獨立思考,獨立工作能力。
2 教學現狀與難題
2.1 教學的要求與現狀 通過對中學生物實驗教學考試大綱統計分析[7-10],高中階段開設32次實驗,涉及植物學類知識的實驗有12次;初中階段共47次實驗,涉及植物學類知識點的實驗有15次,累計統計中學階段共開設79次實驗,涉及植物學類27次,占比達34.2%,植物學類知識在中學生物的實驗教學中占比大。結合以培養中學生物學教師為目標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植物學》課程設置的重點是讓學生知道植物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初步掌握種子植物個體的形態與結構,把握生長、發育和演化的基本規律、類群和分類以及植物的分布與環境的相關關系,了解種子植物科學發展前沿,理解植物多樣性在人類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和地位[5-6]。基于此,要涵蓋植物學教學內容的整體安排,傳統教學模式下解剖學需開設“15+”次實驗,“32+”學時;分類學需開設“14+”次實驗,“54+”學時(見表1)。
2.2 面臨的主要問題
2.2.1 學時不夠 在運行的人才培養方案中,植物學實驗教學學時由原“86+”學時調整為48學時,在保證培養規格不變的基礎上,如何實現有效改革,是我們面臨的問題。
2.2.2 探究性試驗項目少 從表1可以看出,傳統實驗教學以驗證性實驗為主,并且在實踐中發現探究性試驗學生的參與度比較高,學習效果明顯高于其它項目。經和學生交流,學生普遍認為驗證性實驗結果已經確定,而且方法與步驟都有參考,這樣的實驗項目無法激起更多的興趣。要求在實驗項目的設計上要實現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搭配。
2.2.3 教學方法與形式較為單一 普遍利用課件、講稿進行講授、討論和演示教學,對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和教學理念的應用欠缺,而且教學活動主要在室內完成。從學科知識結構和學生培養方面出發,植物解剖學部分借助顯微鏡觀察根、莖、葉的解剖結構,在室內完成教學活動比較合理。植物分類部分,更多是培養學生利用植物特征進行分類的能力,僅限于標本、圖片或新鮮材料在室內進行模擬,教學效果很不理想。
3 應對策略與變革
3.1 采取模塊化教學設計 依據運行的人才培養方案將“植物學實驗”以模塊化形式實施,共包括9個模塊23次實驗,其中室內13次實驗,室外1次,實踐共48學時,其余9次實驗運用課外興趣小組的形式進行開展,不占學時。室內教師主導實施項目共5次,15學時;室外學生主導實施項目8次,24學時;野外實踐1次,9學時;課外9次驗證性、探究性拓展項目,此類實驗不占學時,利用學生課余時間由教師指導完成[11-13](見表2)。
3.2 有效組織與實施教學
3.2.1 建立信息化課程中心[14-15] 包括實驗教學大綱、考綱、教學PPT、教學板書、教學任務清單等基本資料,建立校內植物圖片識別庫和植物內部解剖結構數字切片庫,優化野外實習路線或實習點,同傳課外驗證性(探索性)實驗方案、實驗報告、教師指導追蹤記錄等。推送教學微視頻,建立實時在線交流教學平臺。
3.2.2 任務驅動下“小組式”翻轉教學,實現師生、生生互動 實驗教學的開展都以小組模式進行,課前推送微課視頻和教學資料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課上針對課外積累的問題進行解答并下發任務清單。小組在規定的時間內按要求完成任務并進行匯報和展示,討論過程中撰寫小組課堂討論記錄本,小組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利用移動平臺實現學生和指導教師進行一對一交流,教師實行一對多或一對一指導;各個小組任務完成后以小組和個人的形式進行匯報總結,教師進行現場提問、總結評價和打分。所有小組匯報后,教師進行點評,并對集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解決。
3.2.3 實時批閱和檢查課外作業 首先,占用學時的實驗目錄每次實驗課后均需要撰寫個人實驗報告,實驗報告在考核中占有一定比例。其次,利用課余開展的驗證性/探索性實驗需要撰寫“驗證性/探索性實驗報告本”并需要提交課后作品和研究報告,課外實驗的開展需要指導教師的參與及實驗室的開放管理。
3.2.4 靈活優化考核方式[16] 考核方式按實驗報告30%+小組討論30%+現場期末綜合性考核40%構成。實驗報告按占用課時的實驗目錄計算每個人共13次;課外實驗報告共6~9次。小組討論記錄按占用課時的實驗目錄計算,每個小組共記錄13次;課外實驗活動記錄共6~9次,合計19~22次討論記錄。該項分的占比也綜合考慮課后開展的實驗項目的實驗成果及研究報告的質量。綜合性期末考核采用現場抽題進行理論作答和實際操作,包括臨時裝片制作、顯微鏡使用、植物圖片庫或植物實物現場描述識別、植物采集、標本制作等項目。抽取的題目設置題庫,利用課程中心或雨課堂等移動平臺,在規定的時間內進行線上考核。
4 教學反思
4.1 教學效果 通過3年的教學實踐,效果明顯提升。模塊化設計與教學使內容變得更為系統,在項目的實施中學生有了更多的選擇機會,同時結合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改變教學方式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比如模塊九,學生在結合植物學實驗內容及在指導教師指導下充分利用課余時間,自主開發設計與中學生物教學內容相互吻合的第二課堂實驗項目,并且利用開放實驗室進行實踐。另外,在教學內容的啟發下,學生積極參與創新創業項目設計或“互聯網+”比賽,自主性的選題設計與實踐操作為主體的教學設計能更多的幫助學生創新思維開發與實踐能力的提升。
4.2 不足與優化措施 深度嵌入“互聯網+”技術手段,開展“翻轉”課堂模式教學;不斷更新完善微視頻、圖片庫、習題庫等教學資源;加強課程團隊建設;持續加強顯微互動實驗、生物基礎實驗室、溫室大棚、麗江高山植物標本館、麗江高山植物園等實習基地及實訓場所建設。
參考文獻
[1]師學珍,王靜.《植物學》實驗課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實驗科學與技術.2013,11(3):92-93.
[2]于杰,任微,王壯.《植物學實驗》課程體系改革與實踐[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38(10):185-188.
[3]李曉紅,汪志.高等師范院校植物學實驗課程教學模式的探討[J].安徽農學通報.2015,21(09):150-152.
[4]吳國芳,馮志堅,馬煒梁等.植物學(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5]強盛.植物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馬煒梁.植物學(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7]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生物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生物學(全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8課程教材研究所,生物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生物學(全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9]周筱芳.高中生物實驗圖解[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10]周筱芳.初中生物實驗圖解[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11]楊華,潘冬.高師植物學實驗教學的改革與實踐—基于專題式教學[J].園林園藝.2012,5:187-188.
[12]錢長江,蘭世超,韓銀,等.基于學生需求的植物學實驗教學思考[J].貴州師范學院學報.2017,33(3):56-60.
[13]劉坤,孟煒琪.植物學實驗教學改革初探[J].安徽農學通報.2016,22(09):166-167.
[14]張忠華,胡剛,陳靜.微課與高校傳統植物學實驗教學的融合[J].大學教育.2016,4:144-146.
[15]王長寶,楊洪升,王仲,等.基于微信平臺的植物學實驗教學改革[J].安徽農學通報.2016,22(11):169-170.
[16]鄒金華,劉東華.“植物學實驗”考核體系的建立與實踐[J].實驗室科學.2013,16(4):203-208.
(責編:楊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