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黎族與黎族習慣法
(一)黎族概況
黎族是海南島的原著民族,是古代百越的一支。人口數一百二十多萬,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文字,其歷史主要靠其他民族記述。黎族內部按與漢族交流的密切程度可分為生黎和熟黎,依方言與民俗習慣,又可將海南地區(qū)的黎族分為哈、祀、潤、賽、美孚五種方言區(qū)。
海南島是黎族的主要聚居區(qū),其孤懸海外,對外交流少,造成了黎族封閉落后的生產生活狀況。海南島解放之前,黎族在生產工具上,主要為竹器、木器和陶器,鮮有鐵器;在經濟形態(tài)上,長期處于自給自足、耕牛紡線的簡單農業(yè)經濟;在對外交流的形式上,既沒有自己的文字,也沒有自己的貨幣,還停留在以物易物的階段。新中國成立后,黎族經濟狀況有所改善。
(二)黎族習慣法概況
黎族沒有屬于自己的文字,故沒有成文的制定法。但黎族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了以家庭、村、峒為組織基礎,以原始的自然信仰與圖騰崇拜為理論依據,以“合畝”制度為主要形式,帶有強烈集體主義色彩的約定俗成的民間不成文社會規(guī)范,涵蓋婚姻、財產、刑罰的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對人的具體行為和思想信念進行雙重調整,這一系列社會規(guī)范統(tǒng)稱為黎族習慣法,是歷史中黎族社會運行的主要依據。
二、本次調查的目的和主要結論
(一)調查目的
本次社會調查的目的是在黎族習慣法的大范疇下,單純關注現今黎族犯罪成因與服刑改造兩個方面,尋找黎族習慣法對這兩個方面的作用力范圍,籠統(tǒng)地說,是要找出黎族在犯罪成因與服刑改造方面與漢族有什么不同,以此來確定黎族還遺留的特性,提煉其中的習慣法觀念加以甄別,進一步達到保護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維護文化多樣性,和引導黎族傳統(tǒng)習慣法文化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的目的。
(二)主要結論
要引導和吸納黎族傳統(tǒng)習慣法文化,前提是這一文化的特性還存在,確定它們的內涵和外延是本次調查的直接目的,但遺憾的是,僅就我們的調查結果而言,在樂東監(jiān)獄這一范圍內,至少在犯罪成因與服刑改造這兩個方面,黎族習慣法的影響因素幾乎可以排除。
我們詢問在犯罪成因方面黎族罪犯是否有自己的民族特性,熟讀案卷卷宗監(jiān)獄管理人員爽快的否定了。據他們描述,服刑的黎族人犯罪的主要成因是家境貧困,地域偏遠,受教育水平低,法制觀念淡薄,犯罪類型也以暴力犯罪為主,多為激情犯罪。這與我國內陸偏遠地區(qū)犯罪狀況基本一致,并沒有體現出民族特色,也許在導致黎族經濟困難的原因上有一些民族因素,但這已經不是犯罪的直接原因,與黎族習慣法也幾乎沒有關系。
在服刑改造方面,黎族罪犯也并沒有顯現出任何民族意識,據獄警反映,黎族沒有抱團現象,并沒有發(fā)現明顯的禁忌,衣食住行與其他服刑罪犯完全一致,未提出特殊要求,而且情緒平穩(wěn)、思想單純,與其他漢族罪犯并沒有明顯隔閡,盡管黎族有事被蔑稱為“黎仔”,還有相當一部分語言不通。這一現象也許與監(jiān)獄的嚴格統(tǒng)一監(jiān)管有關,但調查結果所體現的黎族文化幾盡消亡的現實是不可否認的。
值得注意的是,據一位了解當地黎族生活狀態(tài)的政法干警描述,黎族重男輕女非常嚴重,這令我們感到驚奇,據我們了解,黎族盡管長期物質貧乏,但有著男女平等的傳統(tǒng),而且這一觀念根深蒂固,女性甚至在有些場合擁有特殊的“高等”地位。重男輕女現象的出現,顯然是由于經濟落差和漢族文化的渲染所致,黎族文化消減衰退可見一斑。
三、黎族文化弱勢地位的成因分析
根據以上結論不難看出,黎族文化相對漢族文化,整體上處于弱勢地位,整個文化有進一步弱化衰亡的趨勢,更妄論其中的習慣法。現今的黎族文化已經形成了自我封閉的惡性循環(huán),本文認為,其原因主要為以下三點:
(一)黎族文化本身過于原始,且缺乏剛性
盡管黎族相對漢族,有屬于自己的信仰,但還停留在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這一極其原始的階段,還以圖騰崇拜、神明裁判和禁忌為主要表現形式。如果按照人類社會共性的文化層級劃分,黎族的信仰與非洲原始宗教、印第安人的信仰處于同一階段,歸于前階級社會,其信仰沒有系統(tǒng)的敘事、沒有體系化的概念群、內部沒有嚴密的了邏輯結構,甚至沒有成形的文字去傳播它。只是一種模糊抽象的意向,基于內心恐懼對未知世界的簡單解釋。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之所以能在外界的反復沖擊下生存,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能講出一套嚴密的故事,對有關自己的一切排除其他解釋。獄警反映,樂東監(jiān)獄中黎族罪犯向往“住高樓、坐電梯”,和平的融入現代文明后,黎族傳統(tǒng)文化會被瞬間肢解,土崩瓦解之勢很明顯。
黎族文化也缺乏硬性的文化禁忌,如回民不吃豬肉、佛教徒嚴格的教規(guī)、特定場合的固定服飾等。能顯著將自己與外界相區(qū)分,并激化自我認同,黎族文化本來就原始又弱勢,衣食住行又與漢族等同,被同化只是時間問題。
(二)黎族群體不能很好的融入現代社會
調查顯示,黎族罪犯中相當一部分不會說中文,服刑犯犯罪多因經濟窮迫,且全部沒有簽訂過勞動合同,其家人絕大多數沒有穩(wěn)定收入,對出獄后也沒有明確規(guī)劃,部分表示要回黎村。說明這部分黎族群體謀生艱難。反觀回族,印有“清真”字樣的食品俯仰皆是,牛肉拉面、羊肉泡饃儼然成為西北地區(qū)的文化符號,說明當今環(huán)境下的黎族并未探索出一條適合自己條件,又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發(fā)展道路。了解當地黎族情況的獄警調侃道,他們不會計劃自己的開銷,一味揮霍。這是一則很危險的信息,說明黎族不但文化被邊緣化,連群體也被邊緣化,長此不息,民族多樣性的消減還算好的結果,若觸底反彈,激發(fā)社會不穩(wěn)定因素所造成的后果是難以估量的。
(三)黎族社群較為封閉
一定程度的封閉有利于保持民族特性,但過分的封閉會形成死循環(huán),黎族社群依屬此例。黎族與外界隔絕的原因有主動的因素,但更多是被迫的,外在表現是許多黎族服刑犯語言不通,這說明他們以前與外界幾乎沒有交流,據當地人介紹,百姓依黎族的分布把居住區(qū)劃分為內區(qū)和外區(qū),地域的界限已經形成,由于黎族經濟困難又重男輕女,更減少了漢黎通婚的可能,以往的自給自足農業(yè)經濟本身趨于瓦解,與外界的隔絕,造成了黎族大量未婚無業(yè)游民,成為犯罪的潛在人群。
結 語
僅我個人感覺,隨著漢黎交往不斷加深,在整體上,黎族文化的消亡已是不可逆的自然趨勢,單純?yōu)榫S護文化多樣性強行保留黎族生活方式沒有任何意義,當務之急是解決黎族群體的生計問題,民族特色可以作為發(fā)展其產業(yè)的一個手段,積極引導黎族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社會相適應,若文化不可挽救,至少不能讓黎族群體成為社會負擔。再者,加速整理黎族文化素材,是后人研究黎族習慣法更能有據可循。
【注 釋】
① 參見彭傳林:《黎族“刑事”習慣法研究》,海南大學博士論文2010年4月
② 參見韓立收:《黎族傳統(tǒng)法文化中的“鬼判”探討》,載《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6期。
③ 參見葉英萍:《黎族習慣法研究:從自治秩序到統(tǒng)一法律秩序的變遷》,中國政法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年10月。
【參考文獻】
[1] 王志凱、鄭若晨:《黎族習慣法中的懲罰機制研究》,載《海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年第1期
[2] 葉英萍:《黎族習慣法研究:從自治秩序到統(tǒng)一法律秩序的變遷》,中國政法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年10月。
[3] 彭傳林:《黎族“刑事”習慣法研究》,海南大學博士論文2010年4月
[4] 韓立收:《黎族傳統(tǒng)法文化中的“鬼判”探討》,載《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6期。
作者簡介:張焰輝,男,在讀研究生,海南大學法學院,主要從事法律史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