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運娥
【摘 要】 隨著社會的發展,中國已經步入老齡化社會,如何完善社會服務、緩解老齡化趨勢已成為急需解決的社會問題,大學生是志愿活動中的重要力量,將這支龐大且具有活力的隊伍運用在助老幫困問題中是時代所需,文章通過思考大學生志愿者開展助老幫困的現狀、問題以及對策,打造更適應時代的大學生志愿者隊伍,以期讓其更好地發揮作用。
【關鍵詞】 高校大學生 志愿服務 助老幫困 居家養老
21世紀是人口老齡化的時代,幾乎所有的發達國家都步入了老齡化社會,部分發展中國家老齡化現象也越來越嚴重,我國就是其中之一。中國老齡化現象日益加劇,傳統大家庭的養老模式已逐漸在中國現代社會消失,小家庭的養老模式尚未完全建立,養老服務提供面臨日益嚴峻的困難與壓力,在整個養老問題中,高校離退休人員養老工作已是整個老齡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大學生志愿者作為我國青年志愿者的主力軍參加助老幫困活動,有利于緩解養老服務的壓力,并且大學生志愿者由于其綜合素質高,青春有激情的特點比較適合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在養老資源普遍缺乏的大背景下,如何利用大學生志愿者開展助老幫困、養老服務就成為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
一、養老服務的背景及意義
1.養老服務的社會背景
我國的養老大致分為社區養老、居家養老和機構養老。機構養老產業發展比較晚,市場化的時間不長,針對逐漸嚴重的老齡化問題,機構養老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致使一些希望通過機構來養老的老人需要等待較長的時間。社區養老和居家養老同樣存在資源供應的問題,尤其在高峰期內,短缺現象尤為明顯,加之老人受傳統觀念影響,難以接受某些養老方式,致使可供選擇的養老方案范圍大大縮減。
另一方面,養老服務業的監管機制極其不健全,由于養老服務涉及政府多個部門,各個部門對此并沒有明確的界限,在管理上往往出現漏洞。不管是社區養老、居家養老還是機構養老,其中的工作人員多不足,已有的工作人員素質普遍不高。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大學生志愿者參與養老服務實在必要。
2.大學生志愿者參與助老幫困服務的優勢與意義
利用大學生志愿者參與助老幫困具有許多的優勢,在養老服務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對大學生自身而言,參加助老幫困豐富了自己的人生經歷,培養了自己的愛心與社會責任感還能在老一輩人員身上學習到寶貴的人生經驗,提高實踐能力。對于老人而言,高校學生群體的參與能夠帶來更多活力,豐富老人的精神生活,改善心態,接觸到社會上的新型事物。對于社區、機構、家庭來說,能夠降低在養老服務上的成本,提高服務的質量。對于整個社會而言,有利于社會安定,推動社會精神文明建設,建立新型人際關系和提高公民素質。
大學生參加助老幫困志愿服務也有其重要意義,主要在于迎合退休工作服務管理新模式的現實需求,也是推進老年精神關愛工作的有效途徑。
3.大學生參與養老志愿服務的現狀
目前高校開展養老志愿服務的比重有大幅提高,根據所查閱的數據,大部分大學生都知道養老服務活動,只有少部分學生完全不了解此種志愿服務。大學生參與養老志愿服務的信息來源主要是通過學校宣傳、社會機構招募和網絡了解這三種方式。活動的時間主要集中在節假日,多是利用周末、寒暑假參加養老志愿服務活動。
目前養老活動的內容主要包括:護理照顧服務、慰問聊天活動、才藝表演這三種大的類別。護理照顧主要就是傳統的打掃衛生、清洗衣物等基本的日常照料活動。慰問聊天是指大學生與老人話家常,對老人和學生感興趣的事情進行交流看法。才藝表演主要就是高校中多才多藝的學生或參與到社區聯歡會的活動中,為社區老人及居民表演節目。
以上幾乎就是高校志愿者開展養老服務的基本內容。
二、高校大學生養老志愿服務存在的問題
隨著志愿服務理念在我國的推廣和普及,以及國家對養老志愿服務也越來越重視,高校志愿者參加養老志愿服務的激情比較高,絕大多數大學生都參與過養老志愿服務,但是,由于我國養老事業起步發展不久,很多事項都沒有完全建立,社會各界對此也沒有形成共識,相應地,大學生地養老志愿服務也存在有很多問題。
1.大學生實際參與養老服務比例比較低
盡管各大高校開展養老志愿服務非常積極,但是實際上所起的宣傳效果卻并不理想,實際中造成的結果就是,雖然感覺舉辦的如火如荼,但是知道情況并且參加的本身就是活躍在學校志愿組織的“常駐人員”。拋開長期參加養老志愿服務的人數不談,單就高校大學生參與養老志愿服務的時長和頻率就會發現,在志愿養老領域,起主要作用的還是政府、社會組織、企業等力量,高校志愿者最多只能算做輔助力量,是離退休人員和養老服務中的調節劑罷了。高校志愿者的潛力并沒有完全發揮出來,龐大的學生群體資源并未被充分利用。
2.信息來源有限、服務地點單一
高校志愿者等組織了解養老服務的信息渠道來源非常有限,主要的來源就是到當地的養老院進行消息打探,通過養老院相關工作人員的介紹、同意,即可開展養老志愿服務。普遍的情況就是如此。在某些高校,養老志愿服務開展的固定模式就是到養老院進行慰問工作。稍微創新一點的高校志愿服務組織,他們會到社區和街道尋找養老服務的對象,主要在于對一些特殊群體的養老服務。綜上來看,高校志愿者服務的養老對象主要就是:養老院和特殊老年人群,而大量需要社會提供養老志愿服務的老年群體并未接受相應服務。
3.志愿服務內容不考慮老人實際需求
部分養老志愿服務需求定位錯誤。中國目前老齡化社會,老年人是一個龐大的群體,隨著時代的發展,老年人由于其所處的地位,所從事過的職業的不同,對養老服務的需求也不一樣。例如:家庭情況比較好但子女經常不在身邊的老人就比較缺乏情感交流,針對此種老人就應該多注重心理世界,至于傳統的打掃衛生等事務則不用再實施;但對于文化程度不高的或者不太會使用高科技的老人,在志愿服務中就應該著重指導老人使用智能手機,使其與子女能夠保持多樣化的聯系等等。總體來說,就是應該根據不同的老人對象,設置不同的養老志愿服務項目,實現針對性的養老活動。
僅有的志愿服務供需不平衡。高校志愿者的傳統服務方式主要包括家政服務(上門清掃)、 文娛活動(文藝表演、游戲陪伴)、知識科普(讀書讀報、醫療保健)等等。目前,供需不平衡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在中心城區或者離學校近的養老院、社區,老人享受的文化娛樂活動非常多,已經完全超出了他們的需要,而在稍微偏遠的地區,或者周圍沒有學校的地區,老人的文娛活動卻很缺乏,由此出現了一部分地區在浪費該種資源,一部分地區又非常缺乏該種資源。
4.短期性活動多、節假日扎堆現象明顯
目前高校志愿者所開展的各類為老活動多為短期性活動,比如:一次座談會、一次上門慰問、一次大掃除、一次為老人們下廚等活動。這種活動看似其樂融融,豐富老人們的生活,其實,完全沒有實際上的意義與效果,首先是這樣的活動經常難以保證活動質量,由于是一次性的活動,許多志愿者不會認真對待,只是為了志愿服務的獎勵來進行志愿服務。更重要的是難以通過一兩次的開展就能對老人產生實質上的幫助和影響。最后,過多的一次性服務會使志愿服務流于形式。老人們與養老機構所希望的是高校志愿者與他們建立長期的聯系,而不是曇花一現似的“調節劑”。
與此相伴相隨的現象是節假日養老志愿服務扎堆現象明顯。高校志愿者在提供志愿服務時,時間比較靈活,主要根據學生們的考試周和假期進行變動,在沒有考試和放假的時間,高校志愿者們的服務明顯增加,而一旦接近期中或者期末,還有重大的節假日,高校志愿隊基本上就沒有活動了。此種現象,在“學雷鋒”、“重陽節”、“中秋節”等現象尤為明顯。最終,造成的結果就是,這樣的安排往往導致同一社區或者養老機構可能在同一天內接到多個高校志愿組織開展志愿服務的申請。另外,在這些特殊節日的活動往往具有較強的目的性,形式和內容也會比較相似,造成資源的嚴重浪費。
5.缺乏專業技能培訓、服務質量不高
大學生的志愿組織門檻比較低,人員整體素質參差不齊,對服務項目未能進行合理細分,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了服務水平。針對部分老年人,還要有特殊的服務技能,比如醫護技能、心理健康技能,要有應對突發情況的能力。許多老人都是本地人,需要志愿者能夠使用基本的方言,便于相互溝通交流。此外,還要根據服務對象的不同,對應的調整溝通的技巧與方式,充分考慮老人的接納性。
高校志愿者由于社會生活經歷不足,溝通技巧的缺乏,有時很難與老人進行良好的溝通,并且,部分老人發現高校志愿者有時會出現不耐煩的情況,服務的規范性得不到保證,主要是依靠志愿者們的自覺遵守。
服務質量的好壞嚴重影響整個志愿服務活動的效果,也是志愿活動是否成功的重要評價依據,因而服務質量問題不容忽視。
6.大學生志愿者與老年人之間的關系問題
首先是缺乏共同的情感,當代的高校大學生志愿者主要已經是00后,相比于經歷過艱苦與改革開放的老一輩們來說思想觀念、價值觀等會有巨大的差異,由此,心理上的距離難以拉的很近,針對同一事物會有截然不同的看法,極易可能為一件事發生分歧,情感交流會比較困難。
其次是信任,這是與養老志愿服務暫時性結合到一起的,由于不是經常來進行志愿活動,老人們覺得高校志愿者總是陌生人,老年人作為社會中特殊的弱勢群體,在身體日漸衰老中,親疏冷暖自有感受,同時也在這個過程中,有的會逐漸變得固執,不愿意輕易相信他人。
三、高校志愿養老服務問題的原因分析
大學生志愿者活動設計往往從自身角度出發,對于需要計劃少,好開展的活動,高校志愿者組織就非常青睞。養老志愿服務最初產生的打掃衛生、聊天慰問漸漸的被時代淘汰,而高校志愿者們對于新產生的需求沒有進行了解,一味繼承原有模式,導致上述的供需不平衡現象明顯。
缺乏長期的機制也是產生節假日扎堆、短期活動多的原因,高校志愿者組織并沒有建立起良好的長效對接機制,由此,組織只能進行短期活動的開展;缺少專業培訓,服務缺乏專業性,大學生的人才優勢無法在目前開展的養老活動中體現,所提供的服務任何人員都能提供,服務沒有區別性,這些都是造成上述情況的原因,發現了原因,即可以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
四、完善高校志愿者參與養老服務的對策
1.加大大學生志愿者參與養老服務宣傳力度
養老服務雖然已經被社會熟知,但是對于養老活動的具體宣傳還沒有落實。社會的宣傳只是思想觀念上的,很少有實際活動上的。加大實際活動的宣傳力度,使高校大學生志愿者在進行開展養老活動時,有相關的信息可查,有途徑可以了解到除養老院外的養老志愿服務需求,便于志愿活動的實施。
只有加大宣傳力度,社會的目光才會聚集到養老服務上來,畢竟單依靠大學生志愿者的力量是不夠的,還必須有專業的機構涌入。當社會目光聚集時,更多的資源也會流向該領域,不僅可以方便大學生志愿者進行養老服務活動,還可以在全社會營造“敬老、愛老、 助老”的良好社會氛圍。
2.建立項目化的志愿服務內容
項目化的志愿服務內容主要是針對需求來制定的。高校志愿者養老服務主要的問題就是需求的問題還有時間上的扎堆問題,客觀上造成了資源的浪費。但是,大學生的主要事項還是學習,要讓大學生們自己改革、調查需求是一件不合適也不可能的事項。對于需求最為了解的莫過于老人所居住的社區或者養老機構的管理人員。他們每天與這些老人們到交道,很清楚老人們內心的想法,于是提出了由社區或者機構管理人員與高校志愿者對接,并提出一個高校志愿隊結合其高校自身的特點只負責一個或者一種養老服務項目的解決辦法。
社區或者機構管理人員會安排確定的養老服務項目,這是根據專業來劃分的。例如如果是政法類、財經類學校的志愿者來進行養老服務,對于法律類的志愿者,會安排給老人普法的活動,對于財經類的,則會要求給老人們普及防金融詐騙的相關知識。并且,所有項目提前預定好,安排好檔期,針對同一類專業會安排多個學校,這樣對老人們來說就能保證服務的頻次,對高校志愿者來說在助老參加公益的同時還能運用相關知識,這樣就能解決服務不專業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