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40多年改革開放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進入世界前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生機勃勃,黨和人民的事業(yè)在不斷深化改革中波浪式前進。實踐發(fā)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也永無止境。
【關鍵詞】 新時代 深化改革 解放思想
一、從改革開放到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統一性
首先,改革開放是解放發(fā)展生產力的必然要求。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基本矛盾作為社會發(fā)展的根本動力,貫穿于歷史發(fā)展的始終。這是歷史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社會主義社會同樣要遵循。毛澤東同志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就曾明確指出:“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但由于在建國初期社會主義建設探索的過程中,誤判了國內階級斗爭形勢,后期政策漸漸遠離了這一社會基本矛盾。實施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人在把握社會基本矛盾的基礎上,對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做出的大膽調整和重大變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引入是為革除不適應生產力發(fā)展的生產關系,釋放生產力發(fā)展?jié)撃埽夥藕桶l(fā)展社會主義生產力的必然要求。改革開放是遵循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化解社會基本矛盾的必然要求。
其次,改革開放是推動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必然要求。由于社會主義建設探索時期經驗的缺乏,社會主義建設一度偏離了發(fā)展生產力的主線,社會主義事業(yè)一度陷入困境,1978年2月,據五屆人大一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透露:僅1974年到1976年,全國就“損失工業(yè)總產值1000億元,整個國民經濟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關鍵的歷史時刻,鄧小平同志積極回應人民改善生活水平的強烈訴求,“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yè)和社會主義事業(yè)就會被葬送”,“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fā)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改革開放的發(fā)生不僅有著深刻的國內背景,更在黨內高層出國考察引發(fā)的思想沖擊波下深入推進,是追趕時代步伐的必然要求。從1978年起,為了具體了解外部世界的面貌,全國掀起了一股聲勢浩大的出國考察熱潮,各層級出訪者不約而同的感慨:“國內經濟的困頓萎靡與世界各國經濟的蓬勃發(fā)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中國已經遠遠落后于時代的發(fā)展。中華民族要追趕上時代發(fā)展的潮流,就必須實行改革開放,大膽吸收和借鑒資本主義的先進科技以及人類社會創(chuàng)造的一切優(yōu)秀文明成果,為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越性的發(fā)揮注入資源和動力。
第三,全面深化改革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合乎時代潮流、順應人民意愿,勇于改革開放,讓黨和人民事業(yè)始終充滿奮勇前進的強大動力。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著眼新時代改革開放的特點和要求,對全面深化改革進行了系統謀劃和布局,正是對改革開放的延續(xù)和深化。實踐證明,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的今天,離開改革開放,也沒有中國的明天。我國40多年的快速發(fā)展靠的是改革開放,進入新時代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也必將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得以實現。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問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國改革開放40多年的實踐如今走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關頭。雖然改革的階段性特征發(fā)生了變化,進入了攻堅期和深水區(qū),但改革的目的與改革開放之初一致,就是要堅決破除一切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進一步解放發(fā)展生產力,充分發(fā)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越性。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改革進程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的辦法來解決。
二、從改革開放到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題延續(xù)性
深刻改變了中國的社會面貌。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的今天。改革開放式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式當代中國發(fā)展進步的必由之路。改革開放釋放的巨大能量,使中國的社會面貌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重要領域和關鍵環(huán)節(jié)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主要領域改革主體框架基本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民主法治制度不斷健全,文化領域體制機制逐步完善,民生領域制度建設不斷推進,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制度框架基本形成,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開。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入推進使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全社會發(fā)展活力和創(chuàng)新活力明顯增強。
開創(chuàng)和發(fā)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開放40多年來最主要的成果,就是成功開創(chuàng)和發(fā)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把黨和人民從僵化思維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以科學態(tài)度對待毛澤東思想,緊緊圍繞現代化建設中的實際問題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又一次偉大飛躍,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發(fā)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當代中國的一切發(fā)展進步提供了實現途徑、行動指南、制度保障和價值引領。繼續(xù)全面深化改革,就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著力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guī)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不斷實現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fā)展,為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提供強大動力。
孕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改革開放以來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既是中國共產黨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分析、研究和解決改革開放面臨的實際問題的歷史進程,又是黨總結提煉改革開放的實踐經驗,不斷豐富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的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fā)展新的歷史方位。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為指引,既要堅定全面深化改革的社會主義方向,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又要立足億萬人民群眾的生動實踐,及時總結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經驗,繼續(xù)推動和不斷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創(chuàng)新發(fā)展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續(xù)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篇章。
三、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要掌握“變”與“不變”的辯證統一
一方面,要深刻理解把握“變”的因素。首先,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必須高度重視社會主要矛盾的歷史性轉化。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國內外發(fā)展環(huán)境發(fā)生了廣泛而深刻的變化,現代化強國建設面臨著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戰(zhàn),前進道路上還有不少困難和問題。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新的社會主要矛盾,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依據。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著力點上,我們要著力解決好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fā)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fā)展、社會全面進步。其次,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必須高度重視方法論的演進,從“摸著石頭過河”到“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相結合”。“摸著石頭過河”是改革開放初期取得成功的關鍵方法論,鄧小平曾多次精辟論述。他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是一項前無古人的事業(yè),既不可能在馬列主義本本上找到現成答案,也沒有任何現成的實踐經驗可以照搬照抄,必須靠敢闖敢試。92南巡講話時,鄧小平說:“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于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我們現在做的事都是一個試驗,對我們來說,都是新事物,所以要摸索前進。”改革開放初期“摸著石頭過河”改革方法論體現的是一種漸進改革思維,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摸著石頭過河,是富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國情的改革方法。摸著石頭過河就是摸規(guī)律,從實踐中獲得真知。”但他又接著指出“摸著石頭過河和加強頂層設計是辯證統一的,推進局部的階段性改革開放要在加強頂層設計的前提下進行,加強頂層設計要在推進局部的階段性改革開放的基礎上來謀劃。”針對新時期新特征,改革的方法論也要與時俱進,“要牢固樹立改革全局觀,頂層設計要立足全局,基層探索要觀照全局,大膽探索,積極作為,發(fā)揮好試點對全局性改革的示范、突破、帶動作用。”逐漸由“摸著石頭過河”向“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相結合”演進。
另一方面,要牢牢堅持“不變”的原則。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確保正確的政治方向。改革開放是一場深刻革命,是有方向、有立場、有原則的,其實質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fā)展,而不是對社會主義制度改弦易張。必須堅持正確方向,推動改革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斷前進。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更要保持政治堅定性,明確政治定位,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斷推進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fā)展,賦予社會主義新的生機活力。黨的領導是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不斷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也是新時代順利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證。實踐已經充分證明并將繼續(xù)證明,黨的領導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也是應對和戰(zhàn)勝改革道路上各種風險和挑戰(zhàn)的必然要求。要把黨要管黨、從嚴治黨落到實處,確保黨能夠在世界形勢深刻變化的歷史進程中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在應對國內外各種風險考驗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全國人民的主心骨,在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中流砥柱,充分發(fā)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確保改革取得成功。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價值取向。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決定性力量,是歷史的真正創(chuàng)造者和真正的英雄。人民群眾是全部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創(chuàng)造的主體,也是推動各項改革的主體。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中,必須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把人民群眾的期盼作為最高追求,堅持不懈地為人民群眾謀利益,做到正確對待群眾、永遠相信群眾、堅決依靠群眾,讓廣大人民群眾共同參與改革、共享改革成果。改革要站穩(wěn)群眾立場、回應群眾關切。為什么人的問題是改革的根本問題。各級領導干部要堅持同群眾一塊苦、一塊干、一塊過,把自己擺進去,把群眾當親人,自覺自愿、發(fā)自內心地服務群眾,勇于自我革命、讓利于民。必須堅持問題導向的思維方式。問題是時代的口號,是改革的先聲,改革由問題倒逼而產生。面對各式各樣的問題,我們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善于從個性問題中尋找共性問題,善于從普遍性問題中抓住其特性,善于從雜亂的問題中把握要害問題,善于從問題的趨向中洞悉問題的轉變。問題是改革的導向,改革源于問題,改革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有強烈的問題意識,以重大問題為導向,抓住關鍵問題進一步研究思考,著力推動解決我國發(fā)展面臨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問題。我們中國共產黨人干革命、搞建設、抓改革,從來都是為了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歷史不會終結,問題也不會終結,舊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又會產生,社會發(fā)展沒有止境,改革也不可能一勞永逸,這是歷史發(fā)展的邏輯,也是改革推進的邏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堅決破除一切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沖破思想觀念的障礙、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首要的是解放思想。新時代,我們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抓住重要歷史機遇期,持續(xù)解放思想,持續(xù)深化重要領域改革,攻克體制機制上的頑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進一步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力,進一步激發(fā)和凝聚社會創(chuàng)造力。
【參考文獻】
[1] 李建勇,張建英.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困境與路徑——基于改革40年來的思考[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9(05):5-11.
[2] 劉玉春,趙緒瑩.改革開放40年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思想形成的歷史條件[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0(09):28-31.
[3] 秦德君.黨的建設與國家治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chuàng)新主線——黨的十八大以來政治創(chuàng)新的結構、邏輯與空間[J].理論與改革,2019(05):23-35.
作者簡介:吳玲(1984——),女,漢,江蘇,講師,哲學碩士,中共揚州市委黨校,研究方向黨史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