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網絡社交已經成為當代人社交必不可缺的重要社交方式之一。隨著網絡社交不斷深化和全面,網絡社交過程中產生的負面問題就愈加突出,網絡暴力就是其中最為典型的代表之一。將民法、刑法與行政法對這一現象的規制做出一定的分析、比較之后,對完善行政法對網絡暴力的規制提出一些設想。
【關鍵詞】 網絡暴力 行政法 侵權
一:法律對網絡暴力規制的現狀
(一)我國《憲法》第三十五條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自由;第五十一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梢姟稇椃ā吩谫x予公民享有言論權利的同時,也對權力行使作出了不可侮辱他人、不得侵犯他人合法權益的限定邊界。
(二)《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六條針對網絡服務提供者的責任進行規定,當網絡服務提供者沒有及時采取措施,造成被侵權人損害擴大時,與侵權人承擔連帶責任。這一規定加重對網路服務提供者的法律責任,對減少網絡暴力侵權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然而在社會實踐中,不免會發現網絡平臺提供者對針對不同被害主體,所采取的保護措施的態度和效率不同。以社交主流媒體微博而言,若某娛樂明星若是受到網絡暴力,斷開網絡鏈接、刪帖、降帖熱度的速度能做到迅速及時;但若被網絡暴力對象是某一社會普通公民,網絡負面輿論高漲,長占熱搜榜前列。法律規定了網絡服務提供者收到被侵權者要求,不及時斷開鏈接將會承擔連帶侵權責任,針對不同的主體采取措施的效率是不甚相同,在這其中是運用法律手段解決問題的思維不足,還是有其他利益輸送都暫且不論。但可以從其中看出的是網絡服務提供者對網絡暴力事件的發生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本應當積極履行自己的法律義務,但由《侵權責任法》這一規定,使其履行義務承擔責任具有了一定的“前置條件”,從而使網絡暴力無法最初就得到有效遏制。
(三)隨著網絡暴力行為愈加突出明顯,在刑法修訂的過程中也逐步加入了規制網絡暴力行為的規定。在2005年的《刑法修正案(五)》中,首次明確規定了非法侵犯公民信用卡信息資料行為;2009年的《刑法修正案(七)》,將個人信息權利這一法益正式納入保護范疇;2015年通過的《刑法修正案(九)》涉及到人肉搜索等內容。這一系列立法規定對制約網絡暴力行為具有重要意義,但在規制實踐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網絡暴力行為借助網絡實施具有隱蔽性,這為司法機關取證帶來困難,同時大多受害者并不具備相關的網絡技術,也無法保留相應證據,加之很多網絡證據稍縱即逝,沒有專業技術和設備,很難追蹤侵權人。此外,網絡暴力案件大都為自訴案件,受害者自身缺乏收集證據的能力,請專業機構去收集證據又會耗費大量的金錢和精力,導致很多受害者最終只能不了了之,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網絡暴力行為犯罪,從而使網絡暴力行為難以入罪。同時,網絡謠言的入罪與認定方式不合理。目前,我國規定網絡謠言被轉發500次或者閱覽5000次,便觸犯了法律。但隨著網絡的普及和技術的發展,信息推送的頻繁,信息一經網絡發布就難以受到發布者的控制。因此對網絡謠言的入罪方式進行數量上的認定,雖然能夠讓刑罰更具可操作性,但卻可能會出現打擊范圍擴大和入罪門檻過低的問題,將一些性質較輕的網絡謠言民事侵權案件轉變為刑事案件,這明顯違反的刑法的謙抑性原則,浪費了司法資源。
(四)現階段行政法對網絡暴力的規制范圍較狹窄,主要體現在對公民個人信息的保護上。法律、法規和規章對公民個人信息的保護主要體現在《治安管理處罰法》、《政府信息公開條例》、《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以及地方性法規、部門規章和行政規范性文件中。這些法律法規規章中規定的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行為包括了現實社會生活和網絡環境。在遇到除公民個人信息外的網絡暴力案件時,通常適用《治安管理處罰法》進行行政處罰。但該方式同屬事后規制,實施該處罰行為時,被侵權人所遭受的精神損害仍就無法彌補,故此依然沒有體現出行政法在網絡暴力的事件中事前的預防作用。
二:完善網絡暴力行政法規制設想
(一)規范網絡服務提供者市場準入制度,通過規范網絡服務商的責任來促使其主動盡到社會義務來降低言論自由被濫用的風險。在我國,由于當前網絡技術的不完善,要想追究大量網絡言論發布者的法律責任相當困難。但是,提供發布言論平臺的網絡服務提供者是明確的,應該規定網絡服務提供者有義務保證在自己網站上發布的信息合法、不與社會公共道德相抵觸,不得侵犯他人合法權益,如果其沒有盡到注意的義務,就應當承擔相關法律責任。若只是依據《侵權責任法》讓網絡服務提供者承擔損害擴大責任,這對缺乏法律知識的人無疑是無法平等保護的,網絡服務提供者只有從事后負責走到事前有效監督前,才能有效遏制網絡暴力行為。同時法律、行政法規應當對網絡暴力的定義應當及時明確,以確保網絡服務提供者能夠明確自己應當履行的義務。
(二)加大網民的責任,對于濫用網絡言論自由,對他人合法權益造成侵害的行為,應該采取“過錯責任原則”對其行為進行規制。惡意言論人只有在證明到自己主觀上并無過錯且達到“高度可能性”時,才能免除責任。同時應當明確惡意言論的定義,只有這樣才能使網民有明確的行為規范,預測和指引自己行為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活動。
總 結
行政法較于其他部門法,最主要的特點是執法的主動性。行政法對網絡暴力進行治理這一方面,可以及時控制損害范圍的擴大。較于民法和刑法事后采取措施,對權利人的事后救濟,行政機關事前主動采取措施來保障被侵權人的合法權利更加有利于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樹立法律尊嚴和權威,推進法治社會的建設。
【參考文獻】
[1] 姜明安.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 北京市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國內外互聯網立法研究[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 張佐國. 從“人肉搜索”看網絡言論自由的合理限制[J]
基金項目:本文系西南民族大學研究生創新型科研資助項目《行政法對網絡暴力的規制》;項目編號:CX2019SP65
作者簡介:李承誠(1994-),女,漢族,四川德陽,研究生在讀,單位:西南民族大學,研究方向:憲法與行政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