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通過文獻查閱、走訪調研、歸納統計等方法,結合實際情況,對發展田園綜合體做了一定研究,介紹了“都江堰·玫瑰花溪谷”的發展優勢、存在問題,旨在為該田園綜合體的建設與發展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基礎。
【關鍵詞】 田園綜合體 發展對策
一、前言
田園綜合體是鄉村振興戰略下發展農村經濟、實現城市與鄉村互動融合的社區生活方式與商業運作模式,是以企業和地方合作的方式,通過挖掘鄉村自身文化、生態和勞動力資源,在鄉村社會進行大范圍整體、綜合的規劃、開發、運營所形成的“農業+文旅+社區”綜合體。[1]
“都江堰·玫瑰花溪谷”是國家級“天府源田園綜合體”建設項目之一,總投資13.2億元。項目利用林地、林盤、水系,通過“一區兩帶八園十谷”建設,致力打造“農業產業園區+農業特色小鎮+田園綜合體”示范創新項目。本文通過文獻查閱、走訪調研、歸納統計等方法,結合實際情況,旨在為該田園綜合體的建設與發展提供對策。
二、都江堰“玫瑰花溪谷”發展現狀
(一)背景介紹。“玫瑰花溪谷”項目總體規劃約8600畝,建設“一區兩帶八園十谷”,其中含1個功能服務區、1個濱水觀光帶、1個游步道觀光瀏覽帶、中國、英國、法國、意大利、日本、德國、美國及世界古老月季園的8個玫瑰花主題觀光園及山水梅林與羅漢松谷等十條山谷。
(二)發展優勢。1、充分保障農民利益,促進村集體經濟發展。“玫瑰花溪谷”依托項目實施,主要探索實施如下五種利益鏈接及利益體現模式:“財政投入資金股份量化”“公司扶持+統一管理+自主創業”“公司提供平臺+園區管理+自主創業”“公司+合作社+農戶”“玫瑰花溪谷產業作支撐,衍生產業+村級集體組織”。不管是哪種利益體現模式均有效提高了農民收入,保障了農民利益,促進了村集體經濟的發展。2、空間聚合效應得以體現。在常規的發展過程中和國家所有的涉農項目中,都是空間割裂的。農村項目是農村項目,農業項目是農業項目,綜合開發項目是綜合開發項目,農村改革項目是農村改革項目,標準化園區是標準化園區 ……這些項目從來就么有從空間上走到一起過。[2]“玫瑰花溪谷”將這些東西從空間上聚合到了一起,更利于經濟的發展。3、帶動周邊地區的發展。該項目的建設將優化和完善園區及周邊的道路系統、水網系統、水電氣網絡系統,項目周邊三個村近一千戶原住民和新住民提供便捷便利的公共服務。且項目總體建成后,預計每年游客超過150 萬人次,隨后每年逐年增加10萬游客,將帶動周邊地區餐飲住宿等商業收入。
(三)存在的問題。1、產品結構單一、功能雷同、整體質量不高。園區是以玫瑰為主題,雖玫瑰品種豐富、365天均有花期,但是園區目前除了普通觀賞活動、農事體驗、燒烤、露營等普通娛樂活動,并未設計其他富有現代化氣息,符合當代人品味的項目來吸引游客。可替代性太強,普通玫瑰莊園,農家樂就能體驗相似的項目。加之距離成都市距離較遠,到此體驗付出的成本太大,來此體驗的幾率便更小。2、園區設計混亂,主題不能充分凸顯。園區內建設八個玫瑰特色主題園區,雖包含如此多個園區,設計八個國家的標志性建筑和特色,但是每個園區設計也僅僅只是包含了當地的特色建筑。且不精美,布置混亂,并不能讓人仿佛置身國家當地。3、現階段工業發展相對薄弱。“玫瑰花溪谷”中關于工業的發展,只提到玫瑰精油的加工。反觀田園綜合體建設,非常強調產業的融合,產業融合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為農產品的提質增收提供了可能,產業融合是田園發展的基本形式。[3]但目前園區并沒有清晰的產業鏈條,工業方面尤縣薄弱。4、智慧農業發展滯后。隨著5G正式商用后,將為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新興產業的發展奠定網絡基礎,并且將催生大量新的產業,為教育、醫療、農業等產業的發展帶來更多的機會和創新。但園區目前只有智能灌溉系統和wifi 全覆蓋和監控系統,還完全不夠。
三、發展建議
1、對目標人群重新定位,發展康養地產。園區目標人群定在25歲至45歲,但從現有項目設計,缺乏現代氣息,并不是特別符合該目標人群。建議將目標人群定在50歲以上,發展康養地產。城市老年群體希望在鄉村旅居養老中體驗到農耕文化元素,而現有的農家樂、民宿客棧、生態農莊等休閑度假產品結構單一、功能雷同,缺乏針對中老年群體的體驗設計。而“玫瑰花溪谷”環境優美、休閑項目居多,非常適合發展康養地產。
2、對園區文化價值觀進行深入研究。不管是文化產業項目設計還是旅游產品設計,價值觀的確立是后續設計的基礎。只有深入挖掘價值觀,后面項目的設計才不會顯得空洞無力,才能促成全產業鏈的形成。反觀園區的設計,沒有統一的主題,只會顯得雜亂無章,設計如此多園區,不能做到精美和極致,不如全心打造一個國家的文化為主題的園區。
3、加大現代農業的發展力度。智慧農業包含遠程監控、自動灌溉、施肥及噴藥等技術,這些技術不僅可以高效率運用各類農業資源,最大限度地減少農業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而且可以降低農業成本和能耗。
四、結語
綜合都江堰“玫瑰花溪谷”發展中存在的利與弊,該園區有良好的市場發展前景。田園綜合體開發的目的是促進農村產業融合的關鍵切入點就在于培育好鄉村新業態,開發帶有鄉村特色的產業體系,以滿足城市“溢出效應”產生的需求。鄉村不再僅僅是糧食的供應者,還能夠滿足城市居民對于文化旅游、自然生態、農業加工產品等新需求;農業由單一的經濟功能變為容納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在內的多種新形功能的體系,形成多個增長點。
【參考文獻】
[1] 袁小喬.現代農業產業園規劃理論與實踐[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14.
[2] 楊禮憲.合作社:田園綜合體建設的主要載體[J].中國農民合作社,2017(03):27-28.
[3] 陳婧.田園綜合體打造三產融合升級版[N].中國經濟時報,2017-06-08.
作者簡介:楊依依(1993—),女,漢族,四川省資陽市人,碩士研究生,經濟學碩士,單位:西華大學經濟學院,專業:應用經濟學,研究方向:產業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