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露 重慶
民生,即“民眾的生計”。廣義地理解,凡是同民眾的生計有關的一切都屬于民生范圍。然而,民生概念更為切實的含義,是指民眾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狀態,以及保證民眾生存條件、改善民眾生活質量的一般需求。今天,隨著以人為本理念以及和諧社會目標的提出,民生問題日益凸顯。關注民生、改善民生,特別是廣大農村的民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點,也是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著力點之一。
一、農村民生的現狀研究
由于目前我國處在社會義主初級階段,加上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化發展結構,農民的低收入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農民的現金性支配率不高。使目前正在農村開展的民生保障項目無法有效進行。
(一)農村義務教育的普遍推行和義務教育階段教育成本的顯著降低。近年來,農村人口中能夠接受高等教育的比重大幅度提高。但由于家庭貧困,許多高校新生因交不起入學費用而失學。盡管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對此伸出援助之手,只是杯水車薪,不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二)農村居民養老保障制度亟待優化。隨著人口政策效應的漸次顯現,農村老齡人口的供養問題日益突出。為有效解決農村老齡人口的養老問題,國家謀求建立覆蓋城鄉的養老保障制度,并且在某些地方已經開始試點。從當前試點情況看,執行效果不是很理想,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農民個人繳費占農民人均收入的比重過高,限制了農村參與的積極性。
(三)農村垃圾處理未得到重視。目前,農村垃圾問題日益突出和嚴峻。垃圾生產量越來越大,垃圾成分越來越復雜,對環境的破壞越來越嚴重,污染了空氣、水源和土壤,進而又污染了生產出來的農產品。同時,農民的環保意識淡薄,任意焚燒、隨意丟棄垃圾,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在污染環境。而農村的環境衛生基礎設施嚴重缺乏,政府的管理和服務基本還是一個盲區。重視和處理好農村垃圾問題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客觀需要。
二、農村經濟發展與改善農村民生的關系
經濟發展的主旨是改善民生,民生狀況的改善又能促進經濟增長。瑞典經濟學家繆爾達爾的“循環積累因果原理”指出:“社會經濟各有關因素之間存在著循環積累的因果關系,例如不發達國家貧困者收入水平的提高會改善他們的營養和教育狀況,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又能促進收入的進一步增加”。
(一)農村經濟發展是改善農村民生的根本保證。堅持一切以有利于農民群眾增收為前提,積極培育返鄉農民工、農村大中專畢業生和退伍轉業軍人創業大軍,實現農村經濟發展從“打工經濟”向“創業經濟”的轉變,努力使盡可能多的農村勞動者走上創業致富的快車道,去獲取經營性收入,這不僅可以更加有效地致富個人,更重要的是可以發揮創業勞動就業的倍增效應。
(二)解決好民生問題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良好保障。民生問題不僅僅是簡單意義上的改革成果惠及人民、讓群眾得到實惠,重要的是通過解決民生問題更好地推進改革發展,使經濟取得更大的成績。教育公平、農民工素質提高以及農村交通、住房保障等問題,表面看是一般的民生問題,其實這些問題涉及勞動力素質、生活和勞動成本等,發展有賴于公民素質的提高、良好環境和較好的社會福利。因此,改善農村民生不僅能為發展提供良好環境和保障,也能直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三、因地制宜發展經濟,自力更生改善民生
發展農村經濟是改善農村民生的物質基礎。經濟發展是途徑,改善民生是目標,要實現農村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就必須堅持以人為本,以民為本,真正做到發展為了村民,發展依靠村民,發展成果由村民共享。
(一)因地制宜發展農村經濟。發展農村經濟,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是農村改革發展的主要任務,積極探索農民致富新模式,充分挖掘農村產業優勢,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搞好農業技術服務,促進優質高效農業發展。
(1)大力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認真總結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成功經驗,推廣模范村的經驗和做法。鼓勵和引導農業龍頭企業、農村種養大戶、農業技術人員等牽頭創辦各種形式專業協會、專業合作社等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促進農業向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方向發展。
(2)加大農村招商引資力度。增加農民增收的重點項目,不斷增強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后勁。搞好農業招商引資工作,吸引更多客商帶資金、帶項目、帶技術、帶市場,參與農業綜合開發、農產品加工和農業重點特色產業發展。
(3)積極打造鄉村旅游產品。緊密結合現代休閑農業與“美麗鄉村”建設,加快實 施鄉村旅游百鎮千村示范工程和鄉村旅游扶貧工程,積極組織開展國家現代農業莊園創建,引導鄉村旅游投資向民宿等多類型、多業態鄉村度假產品拓展,打造鄉村旅游集群,著力開發一批形式多樣、特色鮮明的鄉村旅游產品,帶動整村脫貧增收致富。
(二)自力更生改善農村民生。健全和完善村級組織各項工作制度,充分發揮村民的積極性和聰明才智,參與到民生建設中。
(1)完善基礎設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是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重要組成部分,基礎設施落后是農村最大的弱項,是農民生產生活條件長期得不到改變的根源,是廣大農民長期致困的重要原因。采取政府財政資金作引導,農民自主投入不等靠的形式,帶動農民投工投勞投資金,不斷完善農村水、電、路、醫等基礎設施建設。
(2)改善人居環境。集約用地,大力推廣具有地方特色的新農村集中居民點建設。同時,要加大農村環境整治工作,開展“潔凈家園”的村容鎮貌整治行動,使廣大農村干部和群眾在思想觀念、文明素質、衛生習慣上有一個徹底的轉變,讓農村“臟、亂、差”的狀況從根本上得到治理。目前農村清潔工程正在推行的“村收集、鄉鎮轉運、區處理”的農村垃圾處理模式,垃圾轉運處理量大,運行成本高,推廣難度大。而且,城市本身垃圾處理壓力非常大,填埋場早已不堪重負,如果農村垃圾都集中到區處理,顯然不現實。農村環境具有較好的生態循環系統,能將絕大部分垃圾分散分期分批自行處理消化掉,變廢為寶,但是不能集中到一處、一時。總體上,農村垃圾處理應該堅持“分散處理、各個擊破”、“就地消化、循環利用”的科學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