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學 的研究 ,是為祖國的統一和民族的團結服務,為全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務,為中國共產黨的民族工作服務,當前更著重為少數民族地區的四個現代化服務。 同時伴隨著 民族經濟學的創建,是基于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和各民族及民族地區發展不平衡的國情需要,為研究解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而創立的全新學科。
新中國的民族學研究的目的,是為祖國的統一和民族的團結服務,為全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務,為中國共產黨的民族工作服務,當前更著重為少數民族地區的四個現代化服務。與此同時,民族學作為一門研究民族的學科,除研究國內的少數民族外,還應該研究漢族,并開展對國外民族的研究,以促進對各國民族情況的了解,加強友好往來。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當代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這一地域由黃現璠教授為首的一群長期以“壯學”為研究對象的草根學者形成的地域性“八桂學派”的橫空出世,打破了中國自古以來皆無民族學派的局面,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民族學派。根據當代科學研究發展的趨勢,各學科之間交叉研究的問題越來越多,關系也日益密切,甚至許多問題必須由有關學科的專家合作研究。民族學對各民族的社會經濟結構、政治制度、社會生活、家庭婚姻、風俗習慣、宗教信仰、語言文字、文學藝術、道德規范、思想意識等等,都要全面加以探討。這樣,民族學同社會科學的許多學科以及自然科學的一些學科,如地理學、生態學、體質人類學、考古學、歷史學、語言學、社會學、經濟學、心理學、宗教學、藝術文學等,都發生交叉或邊緣關系。各學科間通力協作,共同研究,不僅可以解決彼此間交叉的問題,而且對本學科的發展也將起新的促進作用。
首先,超越各個民族或族群、地域與方言集團的“國民文化”一直在持續成長,與此相關,涉及國民整合的“國家認同”意識也在逐漸加強。中國的國民文化的特點,一是由政府主導促成,具有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價值的意識形態屬性。二是以現代漢語文和標準普通話為基本媒介。三是以電視、電影、廣播、互聯網、報紙、雜志等為代表的現代電子傳媒與印刷傳媒,正在發揮著日益巨大的作用。四是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促使國內各個地域之間和各個民族之間的經濟互動和文化交流,正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深度持續發展;與此同時,全國范圍內大面積的族際文化共享現象也越來越引人注目。特別是政府通過現代傳媒和各種資訊手段以控制全社會的力量空前增強,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較為有利于中國以“國民文化”和“國家認同”的建構為指向的社會大趨勢的延展與持續。
其次,人們的地域認同和民族認同依然頑強存在,并不斷地通過對地方或民族文化傳統的再生和新的文化建構實踐的嘗試,以各種形式和符號來尋求新的表達。有些時候,此種表達還會非常強烈。在不同地域和民族之間的經濟發展差距依舊存在,甚至有所擴大的背景之下,地域文化和民族或族群文化的認同或其新的表述實踐,有時還會導致一些反復出現的文化摩擦,進而常常還可能會和現實的利益發生密切的關聯。但是,至少在是物質文化層面和生活文化層面,少數民族的生活方式的變遷具有了日益趨同的傾向(高丙中,1997)。同時,在國家積極推動的“西部開發” 戰略實施的過程中,各個地域的和民族或族群文化的新建設努力,也將會表現得空前活躍(格桑頓珠,2004)。
第三,近些年來,在中國,大面積地和持續性地出現了重新認識和回歸傳統文化以及重建中國文化自信心的社會趨向。“國粹”、“傳統”、“民間”與“民俗文化”等,已經不再和“社會主義”的、“科學”的以及“現代化”的官方意識形態尖銳沖突了,越來越多的人們相信,在它們彼此之間確實是存在著良性互動以及互相調和的可能性。尤其是圍繞著“文化遺產”(包括無形或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搶救與保護的各種社會動態,不僅表明一般社會公眾的文化觀念發生了趨向明確的變化,甚至也促使中國政府的文化觀與文化政策發生了明顯的調整。
在討論中國的文化問題時,我們必須同時意識到現代中國之國家層面的“一體化”和各民族以及各地域社會的“多樣性”之間可能存在的所有復雜的問題。國民認同和一體化,意味著中國各族人民所共享的文化與文明的成分及因素不斷得以成長和壯大,而多樣性則意味著各民族、各個地域社會或各種人們共同體的文化傳統的存續與再生。這些多樣性的文化形式或其傳統,不僅是截止目前中國文化與文明的主要表現形態,還是國民進一步創造新文化與新文明的基礎與源泉;多樣性不僅是使各個民族或族群與各個地域社會所共享的一體化趨向的文化與文明所由成長的基礎,更重要的是它還為各個民族和各個地域社會里人們生存的意義及人們生活之幸福的價值觀提供著不盡相同的定義。
1979年3月,在北京召開的全國經濟科學八年規劃會議上,由中央民族學院教授施正一提議創立的民族經濟學被正式確定為經濟學的第27 個分支學科。 “民族經濟”這一概念,是從客觀現實發展需要中產生的。民族經濟學的創建,是基于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和各民族及民族地區發展不平衡的國情需要,為研究解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而創立的全新學科。它既是從民族的角度研究經濟問題,又是從經濟的角度研究民族問題。因此,它含有民族學和經濟學的共同范疇。
民族經濟學現階段的主要任務是:研究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逐步縮小東西部地區發展差距問題,分析少數民族經濟特點,揭示民族地區經 濟發展的特殊規律性,闡明發展少數民族經濟和地區經濟特殊政策的科學依據,并提出加速發展的宏觀戰略與可行性建議。
回顧民族經濟學30年的發展歷程,這個年輕的學科不僅在科研、教學、人才培養等方面均取得了豐碩成果,并且它提出的一些具有前瞻性的理論成果和建議對推動民族地區經濟建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為黨和國家制定民族地區發展戰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新的歷史時期,應該說是民族經濟學發展繁榮創新階段。民族經濟學正抓住有利時機,深入調查研究,針對民族地區經濟建設以及國家西部大開發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提出自己的理論觀點與實際操作性強的建設性意見 。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民族學對于東西部差距、不同民族間經濟差距、民族地區可持續發展、加速發展戰略、西部經濟開發、西部人力資源開發、邊境開放與邊境貿易、西部生態、民族地區城鎮化與鄉鎮經濟等問題的研究,都取得了公認的理論建樹,在實踐中形成了具有創新意識的學科理論體系。
總之,在中國,沒有民族經濟的發展,中國經濟的發展就不能充分協調,沒有民族經濟的發展,民族地區人們的生活水平就很難提高,無論是在實踐中,還是理論研究中,我們要加倍努力 民族學研究 ,促進民族經濟學的發展和完善。
作者簡介:郭琪瑤(1997-),性別 女,民族 漢,籍貫 山東聊城。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民族學、工商管理,青島工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山東省膠州市 26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