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西方史學界很早就對近代西歐的民族主義有過系統研究,同時,對于民族主義的定義也眾說紛紜,相關論著也層出不窮。例如海斯認為民族主義的含義包括幾方面:“第一,它代表著把把民族構造成政治實體的客觀的歷史進程;第二它代表著一種理論,民族自覺性的強化;第三,針對民族主義者一詞而言,意義更明顯;第四,它強調的是民族成員必須忠于自己的民族國家”。相當一部分的學者都將對民族主義定義的探討,歸結到了政治領域。中國學術界也有關于民族主義的相關論述。例如李宏圖曾對近代西歐民族主義進行過專門的研究。他認為作為思想觀念的民族主義,其根源是成員之間的情感,這種情感包括了“對民族統一、獨立和強大即生存與發展”的向往和對本民族的忠誠。
綜合以上觀點可知,民族主義是關于國家政治體系,也是個人歸屬感向心力的體現。民族主義既是一種群眾運動又可以視為官方的意識形態,表現形式多樣,可以用公民、人種、文化、宗教或意識形態等加以表述。總體而言,民族主義本身畢竟是一種歷史活動,政治屬性是其最基本特點。
民族主義首先產生于近代西歐,而近代西歐又產生過兩種原生形態的民族主義,一種是以法國為代表的民主主義的民族主義,是一種政治意義非常強烈的民族主義;另一種是以德意志為代表的文化民族主義,它偏重于從文化層面去表達民族主義。這兩種原生形態的民族主義的形成過程、特征、意義是本文探析的重點。
【關鍵詞】 民族 ?民族主義 ?近代西歐民族主義運動
一、民族、民族主義
(一)民族
英語中“民族”(Nation)一詞來源于拉丁語“natio”,意為“被出身”、“生存之物”。西羅馬帝國滅亡后的 12 世紀晚期,在意大利的一些大學中,nationes 是指來自不同地區的教師和學生組成的自治團體。至此,“nation”一詞雖有一定的民族自我識別意識,但仍未有現代該詞所特有的政治涵義。因此,至少從概念詞義演變上,我們可 以判斷“民族”為一個不折不扣的現代概念。
在對民族現象的認識上,主要有主、客觀兩種類型,主觀派 可化約為前面提到的現代主義和工具主義范式,有許多經典的 表述,如霍布斯鮑姆的“民族主義早于民族建立,并不是民族創 造了國家和民族主義,而是國家和民族主義創造了民族”。客 觀派則強調“民族”特征的客觀性與歷史屬性,可化約為永存主 義和原生主義范式,經典表述如斯大林的“民族是人們在歷史 上形成的有共同語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于 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共同體”。雖然,對民族現象 是現代“被創造”還是歷史漸進式的存在著不小的爭議,但對現 ? 代“民族”現象的政治訴求特性卻是得到公認的。霍布斯鮑姆認為“:‘民族的建立跟當代基于特定領土而創生的主權國家是息息相關的,若我們不把領土主權國家跟‘民族或‘民族性放在一起討論,所謂的‘民族國家將會變得毫無意義。”
(二)民族主義
“民族主義”同“民族”一樣,是一個現代概念。理解民族主義應該注意區分民族主義作為思想觀念的存在和作為政治運動的存在,這兩者互為因果,但在表述上卻有不同的側重點。作為思想觀念時,民族主義被表述為如卡爾頓·海斯的“民族主義是兩種極其古老的現象—民族性和愛國主義的現代情感的融合和夸大。”作為政治運動時,民族主義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指對那些沒有自己的國家的人口圍繞著政治獨立主張的動員;一種是指對一個現存國家的人口圍繞著伴隨著那個國家的強烈的身份認定的動員。從世界史范圍來看,民族主義首先產生于近代西歐,而近代西歐又產生過兩種原生形態的民族主義,一種是以法國為代表的民主主義的民族主義,這是一種政治意義非常強烈的民族主義,有人稱之為“建設性民族主義”,亦可稱為“政治民族主義”。另一種是以德意志為代表的文化民族主義,它偏重于從文化層面去表達民族主義,也被稱之為“文化民族主義”。
二、近代西歐的民族主義、兩種民族主義思潮
在西歐中世紀社會里,人民分屬于大大小小的封建諸侯,有地方主義而無國家觀念,在精神和文化上將人民維系在一起的是基督教,所以盛行的是基督教普世主義。中世紀后期,隨著封建主義的瓦解,西歐,尤其是在最先進的英法兩國,開始消除地方主義,排擠教權,形成了以王權為中心的君主國家或王朝國家。王權促進了近代主權國家的建立,促進了整體的民族利益的發展,以王權為中心,形成了大眾忠于王權的新政治認同,取代了以前基督教的地位。王朝國家的出現為近代民族國家的出現準備了條件。近代民族主義的形成以法國大革命為主要標志,這個觀念受到了史學界的普遍認同。在法國大革命進行的同時,民族主義與民主主義不斷結合,從而使得民族主義這個具有意識形態色彩的概念更為擴展。此外,民族主義誕生于法國并且打上了世界主義的烙印,它將世界民族的解放作為自己的任務,并伴隨著拿破侖戰爭進一步傳播。同時,從近代西歐民族主義的形成過程中可以看出,它反對法國大革命,特別是反對拿破侖的擴張。這種民族主義以德國最具代表性,它是在反對法國的侵略中興起的,所以具有很強的自主性。隨著歐洲政局的不斷動蕩,法國民族主義和歐洲民族主義最終融合,并與自由主義和社會進化論結成了同盟。
西歐近代民族主義是隨著民族國家的構建而興起的,其政治意義最先表現出來。
(一)法蘭西的民族主義思潮
近代西歐民族主義的形成過程中,關鍵問題在于由封建王朝國家向近代資產階級性質的民族國家的轉變。這一過程在法國表現的特別典型。法國是一個典型的封建國家,而就封建專制君主制而言,法國也非常典型。因此,在啟蒙運動中,對法國的專制君主制的批判也最為激烈和深刻。啟蒙思想家通過訴諸理性,運用自然法理論對于封建專制的一切方面,對于封建的王朝國家進行了猛烈的抨擊和批判。在這種批判中,他們詳細闡述了人民主權原則、國家利益原則等內容,賦予“祖國”以新的政治意義,為構建近代民族國家奠定了思想基礎。啟蒙思想家喊出了“專制之下無祖國”的口號,否定了法國舊制度的合理性與合法性。
民族主義在雅閣賓派專政期間得到了新的發展。在推翻王政和建立共和國以后,雅閣賓派把民族主義和民主主義緊密結合起來,把革命和愛國緊密結合起來,通過構建一個“人民主權”的新型民族國家,“喚起了人民對祖國的熱愛與忠誠,并通過重建社會的文化、道德與精神,使之得到強化,成為一種充滿著自由、平等的革命精神,帶有宗教虔誠和狂熱的公民美德。正是憑著它,雅閣賓派領導人民打退了外敵入侵,平定了內亂,保衛了革命,拯救了祖國。”
具體而言,雅閣賓派民族主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通過了1793年憲法,它最廣泛地保障了普通人民的經濟、政治權益,如普選權、勞動權、受教育權、社會救濟權和起義權等;
其次,在國家面臨嚴重的內憂外患之時,從法律上確認了“全民武裝”的原則。由此實現了雅閣賓派精神領袖盧梭的“全民皆兵”理想,把保衛革命和保衛祖國聯系了起來,激發了人民的愛國主義;
第三,實行了激進的土地改革政策,徹底摧毀了法國的封建土地制度,使廣大小農獲得了土地,以土地作為中介,將人民與國家命運緊密聯系了起來;
第四,雅閣賓派完善了國民教育體系,將民主主義和愛國主義作為基礎教育內容,在全國推廣法語。公民意識的形成,促進了民族覺悟的提高;
第五,利用節慶,培養了公民美德提高了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
但值得注意的是,雅閣賓派民族主義既有革命性與激進性,又具有宗教色彩和專制性。
(二)德意志的民族主義思潮
當法蘭西在構建近代民族國家、形成近代民族主義的同時,德意志也涌現出了一種新的民族主義,即文化民族主義。在英國和法國,民族是建立在政治聯系上的,民族國家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政治認同基礎上的共同體。而在德國,由于資產階級弱小,邦國分裂,缺少一種政治聯合的基礎,在思想觀念上還未創造出這種政治認同。因此,德意志民族團結的紐帶就建立在了文化層面。民族文化不僅是由藝術家、知識分子等社會精英所創造的。而且也包括生活在下層的廣大民眾。在廣大民眾身上所體現和保存的鄉土文化(包括風俗、道德、文學、語言、音樂等)是民族精神的客觀的具體表現。同時,這種鄉土文化樸實、純潔的風格也正是一個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源頭。因而必須挖掘這個源頭,吸收它的營養,用它的基因培植這個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
在德國文化史上有一個奇特的現象,那就是浪漫主義與民族主義之間的密切關系。絕大多數的浪漫主義者都是民族主義者,而絕大多數民族主義者也都是浪漫主義者。德國的浪漫主義“明顯地與歐洲一般的浪漫主義不同。他采取更加極端的形式:它更深切、執著地控制著德意志精神生活;它遍及人類活動的所有領域,不僅包括文學、藝術和音樂,而且也包括科學、學術、經濟,尤其是政治。德意志浪漫主義者幾乎無一例外地都代表著政治反動和保守的民族主義。”
德國浪漫主義運動的正式形成是在雅閣賓派專政失敗到拿破侖霧月政變這段時間。法國大革命無可置疑地對它的形成起了重大作用。當法國革命之初,絕大多數德國先進知識分子,包括許多后來成為浪漫派健將的人物都是歡迎和贊賞法國革命的。然而“隨著羅伯斯庇爾的垮臺和執政內閣的成立,由于自我夸大而強加于自己的,實際上在內心深處并不是真正的‘公民激情消失了,代之而來的是對完全解放了的、完全是對獨立自主的個人的無限崇拜”。因此,浪漫派不僅咒罵法國革命,而且追根溯源,根本否定啟蒙運動的一套政治哲學:民主與自由、法制與人權、科學與進步。而且“針對法國革命的民族概念,德意志提出了自己的民族概念。法國人認為,民族實際上是建立在契約的基礎上,雖然并不忽視決定個人選擇的自然條件和歷史條件,但是民族是在個人自愿加入的‘結盟公約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相反,赫爾德和他以后的浪漫主義運動,都把民族視為一個有生命的存在,像其他生物一樣,也是從生命力(即‘民族精神)的無意識活動中產生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語言、民歌以及藝術,無非都是這種‘民族精神的表現”。因而德國浪漫派迅速發動了一場對法國革命的思想討伐。隨著奧地利、普魯士的崩潰以及“日耳曼民族的神圣羅馬帝國”的瓦解,對法國革命和法國思想的仇恨又有了新的增加,并很快轉化為德意志民族的政治行動。一方面,德國浪漫派繼承了赫爾德國家有機體學說和民族精神學說,致力于民間文學的收集和整理工作。浪漫派收集和整理民間文學在激發德意志民族意識方面的功績是不可否認的,但它已不再具有反封建和創建近代資產階級文化的進步性質,而成了追求中世紀主義的文學形式,成了歌頌德意志古代民族精神和極端民族主義的工具。另一方面,浪漫派的思想深刻地影響了德國近代歷史的進程,并成為了德意志民族“解放戰爭”的思想武器。德意志民族“解放戰爭”雖然取得了勝利,但由于浪漫主義的民族主義宣傳中往往同崇拜中世紀宗法等級制和宗教神秘主義以及歌頌德意志民族至高無上的思想聯系在一起,因此就不能使“解放戰爭”轉化成一場真正近代意義上的民主民族運動,甚至給德國民族主義的發展方向造成了嚴重的不良和反動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Carlton Joseph Huntley,Hayes,Essays on Nationalism,New York Macmillian Company,1928。
[2] 【英】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想象的共同體》,吳叡人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3] 李宏圖著:《論近代西歐民族主義國家和民族國家》,《世界歷史》,1994年第6期。
[4] 埃里克.霍布斯鮑姆,李金梅譯,《民族與民族主義》,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
[5] 【美】謝爾曼·索爾茲伯里著:《全球視野下的西方文明史:從古代城邦到現代都市》,陳恒等譯,上海三聯書店,2011年。
[6] 李宏圖著:《西歐近代民族主義思潮研究——從啟蒙運動到拿破侖時代》,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7年。
[7] 平森著《德國近現代史》,商務印書館,1987年。
[8] 盧卡奇著《德國文學中的進步與反動》,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9] 【美】海斯著:《現代民族主義演進史》,帕米爾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
[10] 【法】吉拉·德拉諾瓦著:《民族和民族主義》,鄭多彬等譯,北京三聯書店,2005年。
[11] 【英】埃里·凱杜里著《民族主義》,張明明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年
作者簡介:羅睿(1994—),男,本科,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研究方向:世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