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津好
【摘 要】資管新規的出臺,打破了剛性兌付,資金池業務被禁止,并開始推行凈值化管理,我國銀行吸收存款的壓力增大。而結構性存款能夠更好地平衡理財風險和收益。本文分析了結構性存款特點,及發展過程中所蘊藏的金融風險等問題,并提出有效監管建議。
【關鍵詞】資管新規;結構性存款;問題;監管
一、結構性存款的概念和特征
(一)結構性存款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2016年發布的《存款統計分類及編碼》中解釋,結構性存款是指金融機構所吸收的一種在金融衍生工具中嵌入的存款,一般是通過與利率、匯率、指數等波動掛鉤,使該存款在承擔一定風險的基礎上獲得高收益的業務。從定義上來看,也可以說結構性存款屬于“存款”與“期權”相融合的一種疊加產品,它具有固定收益和投資理財的雙重價值。其具體操作主要是銀行吸收存款后,將這筆資金一部分用作債券配置、貸款發放等具有固定收益的銀行產品,另一部分則用來配置具有高風險、高收益的金融衍生品。
(二)業務特征
從本質上說,結構性存款也屬存款的范疇,但是和普通存款相比,結構性存款的收益波動性較大,其收益率受掛鉤資產的表象影響也更大。結構性存款的利率遠高于普通定期存款,雖然它的管理也要納入商業銀行表內核算,但是其掛鉤的衍生產品卻可以突破央行規定的利率上限,從而達到更高的收益。但是結構性存款的流動性相對較差,客戶大多不能中止產品,除繳納較高的違約金。結構性存款的另一優勢特征表現為構建方式較為靈活,其掛鉤對象可以是匯率、市場利率、股票市場指數,也可以是黃金、石油等商品,且其掛鉤方式如何、本金保證情況均可由商業銀行自主決定。其中與結構性存款掛鉤的期權基本都是金融市場上較為成熟的產品,幾乎都能保證保底收益。
二、結構性存款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部分銀行發布營銷結構性存款不規范
目前一些商業銀行在銷售結構性產品的過程中存在諸多不規范操作,如忽視合格投資者準入,對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測試不嚴格;斷章取義,過于強調其高預期收入,給投資者灌輸銀行仍存在“剛性兌付”的思想。除此之外,部分商業銀行為達到銷售目標,對結構性存款的一些關鍵性信息進行遮掩,獲取進行虛假宣傳。例如在結構性存款業務的開展過程中,對產品信息、交易結構、風險構成、估值方法等不予透漏,甚至不設置結構性存款的單獨信息披露過程。從而使投資者對結構性存款的衍生品交易狀況全然不知。
(二)結構性存款監管法規不健全
對于結構性存款,我國現階段還缺少有專門的法規法規和相關文件。針對結構性存款的監管展開,我國仍是參考金融產品的規定來進行,現有的可依據法律多分布在不同在法規中。各銀行在開展結構性存款業務時,也需要參考理財產品,而沒有統一的規定或標準。另外,金融行業本身不具備具體的監管標準,所以在結構性產品的設計及運行中難免出現多種標準。這無疑增加了會計進行業務處理的難度,不同的處理方式使得結構性存款業務分析不夠困難增加。此外,結構性存款會涉及多機構跨界合作,從而增加了金融監管的問題和范圍。而銀行和非銀行的跨結構合作本身存在較大的金融風險,在此加劇了監管難度。
(三)金融市場混亂,假結構性存款產品頻出
為了解決資金問題,獲取更高的利息收益,部分銀行開始對傳統存款進行包裝,將產品的實際收益率提高,使其明顯高于同期限的存款利率,形成假結構性存款,從而避開監管規定,變向回到剛性兌付的理財方式,以實現高息攬儲的目的。這種假結構性存款產品的特征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假結構性存款的部分收益計入存款保險保費的繳納范圍不易界定。對用戶而言,假結構性存款實際上不具備可操作性,銀行在期權執行上設置了無法執行條件,產品本身并沒有和其它衍生品掛鉤,在銀行吸取資金后,并未將資金用于衍生品的投資,而是用來放貸。在結構性存款到達期限后,銀行只需支付給投資者期權費用。二是“高預期最低收益率+低波動區間”,該類產品類似于固定收益產品。
三、規范和促進結構性存款快速發展的建議
(一)強化結構性存款市場秩序規范
結構性存款業務能夠有效緩解當前銀行吸存壓力,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強銀行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所以,在風險可控范圍內,適當開放銀行結構性衍生品的交易資格很必要。要讓一些能力強、規模大的地方性中小型商業銀行具備一定的交易資質,從而促進結構性存款業務穩定發展。而為規范市場秩序,應針對結構性存款業務中金融衍生品的跨行流動問題加強監管,努力實現銀行與非銀行機構間的監管聯動和監管協調,消除監管真空。
(二)健全結構性存款業務專項管理制度
我國的相關部門及監管部門應盡快出臺結構性存款業務的專項管理辦法和法律規定,對結構性產品的設計、運營、銷售等環節和資金的流動、風險控制等方面給予具體規定。銀行應根據監管部門發布的管理規定,制定結構性存款專項管理制度,明確存款本金及金融衍生品的投資管理方式,包括對金融衍生產品的定價方式、收益執行條件等方面應具有確定性,從而保證銀行結構性存款業務的健康發展。除此之外,為提高結構性存款業務開展效率,監管部門應統一結構性存款業務的會計口徑。
(三)加強監管,整頓治理假結構性存款
我國銀監會于2018年7月發布了理財新規,其中對結構性存款業務管理作出了新的整改,要求商業銀行的結構性存款業務中衍生產品的交易部分應嚴格遵守交易管理規定,需對真實交易和真是對手進行管理。針對假結構性存款,監管部分應加強監管力度,充分發揮部們的監管職能,嚴格制止和整頓高息攬儲等行為。對逃避政策監管、違規套利,擾亂金融市場秩序、破壞良好競爭環境的銀行機構進行依法處置,從而降低銀行機構之間的關聯性風險,為投資者創建健康的理財環境。
四、結語
綜上所述,結構性存款得以快速發展的原因在于其自身的諸多優勢。如緩解了商業銀行的吸存壓力、符合我國客戶的理財需求。但是,隨著結構性存款業務的開展,一些發行、營銷、假結構性存款問題開始浮出水面。對此,必須進行加強市場監管力度,健全管理制度,整改運行機制。
【參考文獻】
[1]葉文輝,王賢楊.資管新規下結構性存款快速發展存在的問題與監管研究[J].海南金融,2018,10:32-38.
[2]葉文輝,王賢楊.資管新規下結構性存款問題研究[J].華北金融,2018,10:39-44+49.
[3]劉驕陽.資管新規下結構性存款發展中的問題與監管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9,11:351-352+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