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產業扶貧是指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產業發展為杠桿的扶貧開發過程,是促進貧困地區發展、增加貧困農戶收入的有效途徑,是扶貧開發的戰略重點和主要任務。它是一種內生發展機制,目的在于促進貧困個體(家庭)與貧困區域協同發展,根植發展基因,激活發展動力,阻斷貧困發生動因。以云南省盈江縣為例,分析當地發展旅游產業優勢條件,指出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并提出完善建議。
【關鍵詞】 邊疆民族地區 旅游產業扶貧 鄉村旅游 農戶經營主體 旅游名片打造
引 言
2016年11月23日國務院發布《關于“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的通知》指出:農林產業扶貧、電商扶貧、資產收益扶貧、科技扶貧是產業發展脫貧的重要內容。同時提出旅游基礎設施提升工程、鄉村旅游產品建設工程等“十三五”期間重點實施的產業扶貧工程。對盈江縣而言,各級黨委政府深刻認識到產業是強縣之本,致富之源,脫貧之基,緊緊抓住產業扶持這個脫貧致富的“牛鼻子”,把產業發展作為最穩固、最根本、最持久的脫貧路徑,其中旅游產業扶貧就是產業扶貧的重點之一。
一、發展旅游產業的優勢條件
盈江縣總人口32萬人,2011年被列入滇西連片特困地區,2013年被列為扶貧工作重點縣。全縣共有2個貧困鄉鎮,44個貧困村,18個深度貧困村,2014年初有建檔立卡戶9133戶34087人,貧困發生率12.82%,被列為滇西邊境片區扶貧工作重點縣。
(一)區位優勢
盈江縣緊鄰滇西旅游目的地騰沖及瑞麗,而且是騰沖——瑞麗旅游環線的必經地和中間落腳點,這條線路自帶流量。同時盈江旅游特色不同于騰沖和瑞麗,騰沖是以火山遺跡、地熱溫泉、濕地公園等為主要景觀的旅游目的地,瑞麗是以珠寶玉石、邊境觀光等為主要特色的旅游購物目的地,而盈江旅游主打民族文化、自然景光、邊關文化、觀鳥獵奇等自然和人文景觀,能給游客完全不一樣的旅游體驗和收獲。
(二)資源優勢
盈江有著良好的生態環境,秀美的自然風光,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淳樸包容的民風民俗和適宜人類居住的氣候條件,旅游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大。目前全縣已統計的可供開發利用的旅游景點有80余處,如大盈江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凱邦亞湖、詩密瓦底、銅壁關自然保護區、華夏榕樹王、橡膠母樹、支那云海、明代八大邊關中的上四關、萬象城遺址、芒允古鎮、刀安仁故居、馬嘉里事件遺址、允燕佛塔等。2016年8月,瑞麗江——大盈江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被評選云南省十大特色旅游地標。另外,盈江縣是全國唯一有5種犀鳥棲息活動記錄的區域,被譽為“中國鳥類資源第一縣”,享有“活著的鳥類博物館”的盛譽。2016年盈江犀鳥2次入選國家地理雜志。同時,盈江縣還是“傣劇”的發源地和全國獨有的傣族“光邦”舞之鄉,旅游資源十分豐富。
(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
盈江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旅游產業發展,脫貧攻堅期間專門成立了縣級領導主抓重點產業小組。2019年5月成立脫貧攻堅產業提升指揮部,重點對全縣產業發展進行指導和服務,確保全縣產業扶貧工作取得實效。并結合脫貧攻堅工作實際制定《盈江縣鄉村旅游扶貧實施方案》,重點打造勐弄龍門古寨、支那澡塘寨、蘇典下勐劈、舊城蠻克、太平石梯、銅壁關松克等11余處鄉村旅游村寨,主要涉及9個鄉鎮,5000余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攻堅以來,共投入資金近1.6億元,重點對村內道路、特色民居、文化場所、服務客棧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讓避暑休閑、民俗體驗、美食品嘗、康體養生等不同類型鄉村旅游項目逐步開發,鄉村旅游與觀光旅游、生態旅游、科考探秘旅游等逐步融合,旅游要素逐步完善。經過各級黨委政府的精心規劃和打造,鄉村旅游帶來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逐步顯現:2017年,盈江縣旅游帶動扶貧履蓋12個村委會,500余人;鄉村旅游接待游客70余萬人次,是2014年的3倍多;鄉村旅游實現總收入近8億元,是2014年4.65倍。2018年,全縣鄉村旅游接待游客84萬人次、同比增長20%,鄉村旅游實現總收入9億元、同比增長17%。2018年,盈江縣旅游帶動扶貧履蓋17個村委會,290戶。
二、旅游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一)政府主導,市場參與度低
目前盈江縣旅游產業在景點打造上最主要是政府整合國家各個項目的資金投入,市場參與程度比較低。這就導致規劃、投資、建設、運營等壓力都集中在政府肩上。政府的規劃和項目實施主側重的是政績,這樣就會存在市場效益預估不足的問題。而經濟收益是驅動產業發展的核心動力,因此旅游業作為一門產業,是要經受市場檢驗的,是市場行為,所以需要引入市場機制,讓市場主體——企業來參與規劃建設和運營,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這樣既能減輕政府投入和管理上的壓力,同時也能發揮企業在景點挖掘打造、經營管理、選人用人更靈活的優勢,將產業做大做強。另外,企業參與投資,并自負盈虧,其在經營管理上會更精細更科學更投入,從而引進專業人才、進行規范化管理,以提高旅游產業的盈利能力,更好地帶動當地貧困戶脫貧致富。
(二)宣傳力度不夠,知名度低
宣傳力度不夠,景點特色提煉不聚焦,宣傳主題不突出是主要問題之一。景色雖好,但養在深閨人未識。除獨具特色的自然景光、民族風俗,滇西邊境小城盈江縣還有從古至今的戍邊衛國文化,像古有明代八大邊關中的上四關(巨石關、銅壁關、萬仞關、神戶關)向我們訴說著古代將士戍邊衛國的邊關文化;近有民主革命志士刀安仁以及邊境人民抗擊殖民侵略的馬嘉里事件的民族覺醒;今有滇西抗戰可歌可泣的愛國情懷。但長期以來,盈江縣旅游宣傳力度不夠,旅游形象不突出,知名度低,外界人士了解較少,在市場上缺乏知名度和美譽度。導致旅游資源利用率低,旅游產業投入和產出不成正比。久而久之,會極大地挫傷當地民眾參與發展旅游產業的熱情。
(三)交通建設滯后,旅游效率低
目前盈江縣既沒有通鐵路,也沒有通高速(騰隴高速尚在建設中)。因地處山區,從縣城到各景點均為鄉道,山路崎嶇陡峭,彎道多,旅游大巴出行困難,自駕游也不方便,花在路上的時間比參觀景點的時間長,導致旅游效率低。在生活節奏日漸加快的今天,外出旅游一般利用節假日,最長的法定假日是7天,其他均為3天,如果周末出游僅有2天,因此時間非常短暫,都希望花在路途上的時間盡量短,游覽在景點時間盡量長。因此,改善交通條件是盈江旅游產業發展的一大挑戰。
(四)專業人才匱乏,營銷、管理滯后
旅游產業涉及資源挖掘、基礎建設、對外宣傳、內部管理等方面,對專業人才要求較高。盈江縣目前缺乏專業人才隊伍打造該產業,絕大多數都是政府職能部門人員兼職參與,亟需專業人才參與。
(五)旅游配套不足,留人難
盡管盈江縣處在騰沖和瑞麗兩大旅游打卡網紅地中間必經位置,但該縣旅游配套不足(如吃、穿、住、行、樂等方面),導致多數景點均為半日游甚至小時游。一些景點建設雖有規劃,但開發不到位。如:舊城香額湖景區、蘇典詩蜜娃底景區、中國犀鳥谷景區的開發還處于初級階段,很難刺激游客在此長期、多次消費。旅游開發建設體現少數民族特色的東西比較少,沒有很好地把民族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旅游商品優勢。對民族特色村寨的保護與發展不夠,使部份傣族、景頗族、傈僳族村寨不同程度出現漢化現象。而且也缺乏獨特有代表性的旅游產品,像有代表性的玉石毛料、玉石成品,堅果系列、鹿茸酒系列、勐弄山茶系列等土特產品還未得到全面開發,規模小品種單一。
三、發展旅游產業扶貧的思考和建議
(一)把握機遇,抓住大勢
緊緊抓住云南旅游產業轉型升級和打造“大滇西旅游環線”的機遇以及國家脫貧攻堅、美麗鄉村建設、沿邊三年行動計劃等方面的有利政策,做好《盈江縣全域旅游規劃》《中國犀鳥谷國際生態旅游區開發運營策劃》等鄉村旅游總體規劃。同時發展旅游產業與國土空間規劃、環保生態紅線規劃,城市發展規劃及各類鄉村振興規劃等專項規劃成果有機融合,力求做到生態、國土、產業“三規合一”,確保項目落地實施,為招攬旅游企業入駐打好基礎。
(二)廣聚英才齊協力,提升旅游服務品質
政府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提供優惠方案,鼓勵引導民間資本通過PPP、公建民營等方式參與建設和運營,引導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吸引更多金融資本、產業資本、民間資本參與我縣旅游業發展,并做好對企業的服務工作,推動生態旅游建設項目盡快落地。政府以項目建設為抓手,實施好《2019年盈江縣“旅游革命”九大工程》,為民間資本進入做好鋪墊,減輕負擔:1.完善提升“一部手機游云南”盈江板塊工作。2.新建和改建30座旅游廁所,全縣旅游景區廁所達到國家A級以上標準。3.力爭年內大盈江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初步實現智慧化;4.實施旅游品質提升工程:申報3A級旅游景區2家。推動全縣客棧民宿建設8家,力爭達到國家、省級標準。強化品質指數評價工作,建立誠信評價機制,實現誠信評價信息化管理。5.推進全省第25條精品自駕旅游示范線路盈江項目建設:推進詩密娃底汽車營地、云南之藍特色小鎮、大盈江綜合旅游項目、傣文化園、詩密娃底景區建設,建成大盈江濕地公園觀景臺和幫巴觀景臺,大盈江景區旅游廁所和龍門古寨旅游廁所建設6.啟動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并通過州市級初評。7.推進大盈江自行車及徒步旅游線路建設、蘆山溫泉度假村提升改造、舉辦盈江縣全國越野摩托車場地賽、盈江舊城“圍魚節”、“融心杯”足球賽和“七彩云南·秘境百馬”美麗鄉村馬拉松賽事活動等康養旅游建設工程。8.重點打造盈江花海鄉村旅游節、犀鳥谷觀鳥節、潑水節、目瑙縱歌節、闊時節等文旅旅游品牌。9.加強旅游市場監督管理,加強旅游軟環境建設,切實保護消費者和經營者的合法權益。
(三)深化文化融入,提升鄉村旅游內涵
充分發揮文化引領作用,打造具有鮮明文化張力和文化內涵的鄉村旅游項目,為鄉村旅游持續健康發展注入精神“內核”,鄉村旅游闖出一條文旅交融新路子。如深入挖掘刀安仁革命文化,干崖土司文化,邊關文化,少數民族文化,農耕文化,古代南方絲綢之路文化、生態文化等盈江特色文化符號,鼓勵和扶持發展民族文化藝術展演,創作推出一批植根本土、謳歌時代發展的優秀文藝作品,滿足游客養生體驗、休閑度假需求。
(四)注重對農戶經營主體培育,引導其向市場化轉型
健全對景區群眾作為旅游經濟經營主體的培育,強化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理念,摒棄“等靠要”的思想。鼓勵旅游村寨群眾發展農家樂、民宿客棧、采摘園等,探索推廣“景區景點+合作社+農戶”、“特色村寨+農戶+實體經營”等多種模式,創造條件讓群眾全方位參與到運輸、住宿餐飲、農特產品銷售、導游服務等生態旅游中來,讓旅游產業最終惠及廣大群眾,尤其是貧困戶。
(五)加強外宣力度,打造旅游名片
借助德宏州在“魅力中國城”中良好的宣傳勢頭,建立并完善政府、企業、媒體、中介“四位一體”的宣傳體系,做好生態旅游項目品牌策劃,在“滇西塔象城·花飄大盈江”全縣旅游品牌打造下,策劃各旅游村寨旅游形象宣傳語。研究制定一批具有盈江印記的宣傳冊、專題片、歌曲、微電影、書畫等高質量的旅游宣傳品,賦予生態旅游項目更多的文化內涵,增強旅游景點的吸引力和競爭力。全面推進“一部手機游云南”建設,爭取更多的旅游點接入平臺,積極參加各類專業展會和推介活動,全面宣傳盈江生態旅游品牌和旅游產品。創新宣傳方式,綜合運用網絡、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擴大覆蓋面、提高宣傳效果,讓更多的人關注盈江、了解盈江、認識盈江、向往盈江。發展產業和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兩大有效途徑,尤其是邊疆民族地區的旅游產業,其綠色生態、資源消耗低、能與脫貧攻堅緊密結合,需要我們重視并強力開發打造。
【參考文獻】
[1] 楊文婷.金融支持產業精準扶貧_路徑選擇的圍與解——以臨滄市為例[J].時代金融,2019(11).
[2] 趙永銳.精準扶貧視域下西部貧困地區農業產業發展模式研究[J].農家參謀,2019(17).
作者簡介:蔣文榮(1982-),男,漢族,湖南永州人,本科,中共德宏州委黨校講師,研究方向:基層信息化建設、“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