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莉娜 王亮 曹晗暉
【摘 要】互聯網的繁榮發展加速了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大學生閱讀行為呈現出碎片化、功利性和低俗化等趨勢。本文通過對近千名大學生的抽樣調研,探討大學生群體閱讀行為現狀和問題,并提出閱讀深度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媒介融合;大學生;閱讀行為;閱讀深度
1、媒介融合帶來的閱讀深度變化
隨著媒介融合,紙質書籍與新媒體的融合改變了人們的閱讀方式,產生出各類移動閱讀的新形式,新媒體逐漸成為閱讀主戰場。在此環境下,大學生群體偏向于碎片化的淺閱讀,缺少對閱讀的深度思考。
由于閱讀方式的改變,人們的閱讀行為也出現了淺閱讀傾向,淺閱讀易導致閱讀的功利性、碎片化和低俗化?!?】深閱讀是對內容有深刻的理解和思考,注重閱讀的深入性和專注度,致力于培養人們的思考能力、邏輯能力和感悟能力。然而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大學生即使知道深閱讀的重要性也很難付諸行動。隨著媒介融合,數字化閱讀內容逐漸豐富,形式靈活多樣,豐富了讀者的閱讀體驗,卻在一定程度上剝奪了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
2、大學生閱讀行為現狀分析及存在的問題
為深入了解媒介融合環境下大學生的閱讀行為,本文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分析研究。本次問卷回收有效樣本數量共計931份,樣本主體中男生270名,女生661名;大一65名,大二239名,大三330名,大四177名,研究生及以上120名,分析結果如下。
2.1大學生群體閱讀媒介多元化,便攜可移動閱讀成為流行方式
(1)大學生群體移動閱讀的傾向。如表1可知,在大學生閱讀途徑傾向中,手機閱讀的占比29.86%,在四種閱讀途徑中位居第一;由于大學生群體所處環境的特殊性,圖書館借閱和書店購買也是該群體閱讀的主要途徑。手機類小巧便攜的閱讀設備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可隨時隨地獲取信息,更能獲得大學生群體的青睞。
(2)大學生進行電子閱讀時長較集中。如表2所示,選擇1-2小時閱讀電子書籍的人數占比42.86%,大多數人每天進行數字化閱讀的時長為2小時以下,并沒有沉迷電子閱讀的傾向,這也跟大學生主要任務是學習有關。新媒體互動性、個性化等鮮明特點,多樣的傳播載體和社交文化的盛行,給了大學生認識世界的機會,而不同的閱讀方式對大學生閱讀習慣的養成有著關鍵影響。
(3)大學生紙質閱讀表現不容樂觀。電子閱讀在大學生群體中不可或缺,紙質閱讀遠遠少于電子閱讀時間。如表3所示,每學期所看紙質書籍數量1到4本的占比最多,為54.24%,值得注意的是,沒有紙質閱讀的人數依舊存在,表現不容樂觀。
對比網絡閱讀的興起和紙質書閱讀量的下降,結合電子閱讀的海量、即時、互動的特征,具有淺層次閱讀特征的電子閱讀占用大學生的業余時間。雖然獲取知識的途徑更多樣,但是紙質書和電子閱讀具有不同的特點,在閱讀深度上,閱讀效果的表現力也不相同。而不同閱讀方式的閱讀效果是否良好需要深入研究。
(4)大學生閱讀場合多樣,閱讀條件限制減少。大學生群體進行閱讀選擇的場所更加隨意,可按照個人需求隨時隨地閱讀。由圖2可知,需要閱讀和習慣性閱讀占比較高,這跟大學生閱讀自主性緊密相關;在學校中,圖書館是大學生進行閱讀的高頻場所;在其余休閑時間內,電子閱讀以其便捷性等優勢成為首選。
圖2 大學生進行閱讀的條件統計
2.2大學生群體閱讀內容以休閑娛樂和專業學習類為主
關于大學生閱讀的內容,本文將該群體最常閱讀類型分為以下幾大類別。從表中可知,文學類高達64.88%,位居第一;其次娛樂消遣類占比58.11%;專業知識類位居第三,占比51.56%。大學生的閱讀需求較廣,文學娛樂消遣等輕松的內容更容易獲得青睞。由于學業壓力,專業知識類構成大學生閱讀內容的另一大方面,與此相近的是考級考證求職等功利類閱讀內容。
各個年級閱讀傾向,如下表所示。大一在專業知識類閱讀上低于其他幾個年級,學生學習自主性要求較高,在此適應階段表現稍差;其次,考級考證的需求集中在大三、大四和研究生及以上的群體中,處于上學和畢業之間的同學對職業技能類需求更高。不難看出,大學生閱讀傾向于專業類學習,但業余時間卻被娛樂性內容充斥,有消遣和功利性的色彩。結合大學生閱讀需求來看,大學生有提升自我素養的欲望,但在實際表現中,并沒有建立好良好的閱讀觀念和習慣。
2.3大學生群體獲取閱讀對象的途徑來源廣泛
大學生群體是新興技術的先行者和實踐者,除了自身的影響外,從外界獲取閱讀對象也占很大比重。從下表所示。
大學生獲取閱讀對象的途徑前三名分別是:從媒體圖書信息榜單、自己隨機瀏覽、圖書館。得益于網絡媒體的便捷性,大多數學生會從媒體平臺推薦中挑選閱讀對象,而媒體推廣的主流內容很大程度影響大學生對讀物的選擇;其次,自己隨機瀏覽占據很大比重,瀏覽的隨機性使其傾向選擇輕松易讀的內容;學校作為大學生學習的場合,學校圖書館和專業教師的閱讀推廣,對于大學生讀物的選擇有重要影響。
3、媒介融合背景下提升大學生閱讀行為的對策
深閱讀可以提升讀者的思維能力和自我修養,作為高級知識分子群體的大學生,不論在任何時代都應將閱讀作為強化自己的工具,而深閱讀是大學生提高閱讀效果的主要手段之一。【2】從閱讀媒介、閱讀內容、閱讀來源三個方面豐富大學生的閱讀選擇,增強閱讀體驗,最終實現深閱讀的閱讀效果。
3.1閱讀媒介方面
(1)將深閱讀融入新媒體。雖然新媒體的發展對大學生們的閱讀行為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同時也有促進作用。應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優勢,融入深閱讀,培養深閱讀的習慣。如今,豆瓣閱讀小組、百度讀書貼吧等閱讀組織形式普遍運用,此類利用新媒體的組織形式更符合時代的潮流,更迎合大學生的閱讀需求。他們通過這些形式,打破時空的限制,提高閱讀參與度,與其他讀者進行線上討論,進一步發掘書本內涵。
(2)優化升級電子閱讀。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電子閱讀的便捷性特點吸引了不少讀者,為了更好提供服務還需要進一步優化升級[4]。首先,紙質書閱讀是讀者長時間以來的習慣,當讀者轉換閱讀載體時會考慮其是否符合閱讀習慣。電子閱讀應保留其優點,避免讀者的流失。其次,電子閱讀應該提供具有新媒體特色的服務,滿足讀者新奇的閱讀體驗,培養穩定的客戶群體,大學生群體更易接受此類電子閱讀方式。
3.2閱讀內容方面
(1)加強出版內容質量建設?!白x書可以讓人保持思想活力,讓人得到智慧啟發,讓人滋養浩然正氣?!眻D書的內容應該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讀者的需求。出版圖書內容的選擇應該堅持“四有”原則以迎合讀者偏好,即有趣味、有養分、有傳承、有創新?!?】能夠豐富讀者精神狀態、擁有不被淘汰的閱讀價值、內容新穎且不重復的能夠吸引讀者的圖書才是優秀的讀物。
(2)提升閱讀內容選擇質量。隨著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快速融合,大學生習慣新媒體技術下的快速而淺層次閱讀,認為只要知道書本的主要內容就行,卻忽略了深層次閱讀建立價值觀的作用,忽視提升文化素養的內容。因此,大學生應選擇深度閱讀提升自我文化修養,彌補淺閱讀的缺陷,積極最求真理,豐富精神世界。
3.3閱讀來源方面
(1)推行深閱讀活動。圖書館是推行深閱讀的主要場所,圍繞國家讀書日展開的讀書周、讀書月等活動,要求學生在時間內進行深度閱讀,最后以讀書筆記、交流討論等形式匯報自己的讀書體驗以及自身思考。此類活動的開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們的閱讀行為,為更好推行活動學校應該豐富活動陣地,以此增強讀書活動的影響力,如聯合政府、教育機構、文化傳媒企業等,提供更好的平臺資源,使深閱讀的意識滲透于大學生日常生活中。
(2)積極推送書單。新媒體是大學生們廣泛使用的工具,作為一種傳送信息的媒介應該為大學生們積極的推送書單。新媒體推送的書單內容應包括書籍的名稱、作者信息、內容簡介以及推送的理由,這樣大學生們才知道這本書籍的可取之處。另外,新媒體也可以做興趣定制推送書單,這樣可以引發他們的閱讀興趣,最后根據興趣進行深度閱讀提升自己。
4、總結
媒介融合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改變人們的閱讀方式,作為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學生,在淺閱讀的同時更應該注重深層次的閱讀。深層次的閱讀可以提高大學生的思維能力和閱讀素養,構建正確的價值觀。為提升大學生的深閱讀提供策略,培養深閱讀意識,在追求閱讀數量的同時注重閱讀質量,提高專業知識修養、文化修養可正確引導大學生通過深閱讀構建三觀。
【參考文獻】
[1]謝喬.新媒體時代如何引導高校大學生從淺閱讀走向深閱讀[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7(22):126+128.
[2]胡風娥.大學生閱讀現狀分析與對策[J].江西圖書館學刊,2011,41(06):107-109.
[3]張勇.深閱讀,媒體人的知與行[J].中國地市報人,2017(10):32-34.
[4]宋昕.全媒體時代大學生閱讀學習行為變化研究[J].學周刊,2017(31):6-7.
[5]段玲玲.新媒體時代大學生閱讀行為與閱讀推廣研究[J].無線互聯科技,2017(17):79-80.
作者簡介:靳莉娜(1994—),女,漢族,貴州省貴陽人,北京印刷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數字版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