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艷麗 吳洪艷 王 瑞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提出的推動職業院校教師、教材、教法改革,大力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培養數以億計的產業生力軍。為切實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國家職業教育試點1+X 證書制度,2018年12月人社部啟動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試點工作。隨后國務院辦公廳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方案(2019-2021年)又提出大力培養技能勞動者特別是高技能勞動者的要求。技能寶貴,勞動光榮,創造偉大,國家對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
從學校層面落實培養高素質的產業生力軍的任務,學校日常實訓教學教什么,用什么樣的教材教,怎么高效率地教與學,這些問題成為當前專業教學改革的關鍵課題。國際上,美、德、新加坡等國的著名職業院校開發活頁式教材,能根據教學條件和學生個體情況靈活選用和重組,同時又可根據任務的延伸、拓展或遷移的需要再生成和改編,有利于因地制宜形成個性化的特色實訓課程。為此研究開設科學、實用的實訓課程,開發功能完善、靈活開放的實訓教材,規劃更加鮮活生動、高效率的教學實訓環節,形成學生職業技能培養規范,促進職業學校實訓教學體系優化升級成為緊迫的工作。
目前產業技術升級加快,職業教育教學內容的迭代也需加快步伐,而校園里的教材開發往往滯后于產業發展。迫切需要研究校企教材建設共同體,推動形成教材建設的新常態機制,動態開發與生產崗位精準對接的課程,采取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教材呈現形式,推動課程教材建設的系統化升級。
實訓課上缺乏合適的教材,要么是內容單一的實訓指導書,要么是一本專業教材。這些實訓教材往往缺乏對職業知識的全面呈現,要么偏重表述操作流程、要么偏重強調系統化的理論體系,而真正對動作技能表述清晰、理論知識闡述恰切、職業素養有機滲透的實訓教材不多見。學生上實訓課單調無味,常常機械地學習和練習,無法學透技能的來龍去脈。一門課學完后,既難說練成技能也談不上形成素養,實訓教學效果普遍不理想。
由于學校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目前尚處于大力推進的階段,大多數教師缺乏真正成熟的企業實踐經驗,還無法獨立設計內容規范、科學系統的實訓課程,為此對教材的倚重偏大。而實踐中實訓教材常常內容規定不全面、缺乏科學的評價標準等因素的影響,好多教師感覺組織一節實訓課比課堂講授課投入工作量多、難度大。從教學方案的設計、耗材用具的準備、到學生輔導答疑都須投入大量的工作,教師主觀上更愿意在課堂講授課,實訓課能少上就少上。
受制于每所學校具體的實訓條件,往往難以尋求一本與學校條件完全匹配的實訓教材。除非是實訓室建設后做對應性的校本開發,而這種情況并不是常態。再看選用流通中的實訓教材的情況,學校往往具備完成訓練主體項目的條件,但在支撐有些內容或者實訓流程等細節上總是存在這樣那樣的差異。雖然可以支撐“大多數”而存在完不成的關鍵“少數”,仍舊使教材的適用性打了折扣。
如何做到教學內容動態供給,實現多種教學目標的實訓課程建設,開發什么樣的實訓教材,就能有足夠的通用性和靈活性,成為需要迫切回答的問題。
確定樣本特征對省內外開設物流專業兄弟學校開展實訓情況調研,收集各校實訓課程教材情況、實訓課時及開出率、學生技能大賽等數據,匯總實訓課教學現狀。比對實訓課程開設及教材使用情況,分析實訓教學成效,指明課程開發的研究方向。落實國家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新要求,依據當今主流課程開發理念,遵循人才成長規律,提煉形成實訓課建設理念。陶行知先生說“不做無學,不做無教”“做是在勞力上勞心”,教材需“訓育結合”。引導學生在做中悟出做事情的道理,培養學生的勞動精神、工匠態度、創新意識,形成對職業崗位的全面認知。從多元智能理論來看,職業院校不是提供“不得已”的基本教育,而是需要更多的面對個體特長的教育,教材開發需有充分的靈活性。因此項目將“對接產業、訓育合一,面向個體,開放互動”作為實訓課程開發理念。
首先是明確界定實踐性教學內容。實訓課是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的主渠道,課程內容建設的關鍵是密切銜接產業一線工作規范和技術要求,研發強調實踐操作的實訓教學內容。依據工作本位課程理論,采取工作任務分析法開展基于工作崗位的職業能力分析[1]。從分析崗位工作流程和任務開始,拆解完成工作任務所需的顯性技能和隱性知識及素養規范[2],將其轉化為結構化的實訓教學任務清單,據此提出技能培養標準。以工作情境為課程載體,工作任務為單元,工作過程展開為課程組織主線,形成實訓課程的內容體系。制訂實訓教學的課時學分、教學組織方式、配套條件保障,對實訓教學改革明確進行頂層規劃。
其次是研發技能發展評價量表。為有效地引導實現實訓技能培養目標,將崗位工作規范和技術要求標準引入教學評價,融合專業能力、學習與方法能力、社會能力的要求,規劃整個培養能力進程的安排,每個實訓任務配套技能評價量表,整門課程形成規范的技能評價體系。能有效度量技能生成發展的效度,形成對學生的實訓技能達標情況的系統化評價,從而引導達成專業人才培養的職業能力目標。以物流倉儲與配送技能培養為例,以物流企業的倉管員、配送員、信息員等崗位為學習對象,明確對其業務流程和操作技能的學習任務,在行業、企業、職教專家的聯合研發下,配套形成清晰的技能評價量表,教師實訓教學做到心中有數,學生技能提升目標有方向,從而有效提高實訓教學效率,全面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通過研究實踐與推廣,不斷反饋與修正,達到總結課程開發的路徑與方法,提煉形成實訓課建設范式。
同時,通過校企共建共同體保持課堂與崗位的常規性對話,實現教學內容與工作需求的動態對接。在校企行政多方組成的共同體中明確工作職責,確立課程開發專項工作要求,規定課程建設的周期,形成動態的課程開發與修訂的工作制度。教材編寫以行業企業資深技術專家或經驗豐富的老師傅為主體,學校教師教研內容為補充,教學素材來自產業一線[3]。同時常態化的建設機制確保課程建設一直在路上。教材采取活頁的形式,隨時做到對內容進行靈活修補,保證第一時間接收來自產業的最新技術進步。
教材內容組織以工作情境任務為單元,以工作流程展開為主線,將技能評價標準融入每一個教學任務中,輔以工作知識和德育素養常識等教育欄目,引入技能評價量表,形成實訓教學考核標準,使得教有評價,學有標準。同時使用數字化手段引入拓展學習內容、視音頻等形式的信息,以及來自行業企業的在線指導等動態輔助。支撐開展內容更加豐富、選擇性強、自主性明顯的實訓教學,更加方便教師教和學生自助學習。
借鑒歐美、新加坡等國知名職業院校大量應用“活頁式教材”的形式。利用活頁的靈活、組合、開放,再配套必備的數字化支撐條件,形成紙介質和數字介質互補的復合化實訓教材,將開放性、靈活性、變通性充分給到教師和學生,讓教材的功能定位從“供應-接受”轉變為“用戶-服務”,方便教師靈活地排序和選擇實訓項目。同時在校企共建共同體的指導下完成活頁的補充性和創新性開發,推動教材隨產業技術發展而同步迭代。教材的互動性和指導性又能引導學生開展個性化的學習訓練。
推動任務式活頁教材的應用實踐,探索科學的實訓教學組織模式。推動教師應用教材設計個性化特色實訓課,引導學生使用學材開展適合個體的訓練,通過實踐-反饋-修正-完善,直到提出任務式活頁教材的典型應用模式,發揮活頁式實訓教材的應用優勢。圖1為項目研究路徑。

圖1 研究路徑
項目研究如何通過課程層面來具體落實人才培養目標,培養具備勞動精神、創新思維、專業技術嫻熟、操作規范的適應現代產業發展的生產經營者。對接物流產業,以倉儲與配送崗位群為例,采取工作本位的課程論進行工作任務分析,依據泰勒課程論為指導,遵循“面向市場、服務發展、促進就業”為原則,研究當前國家和社會企業對職業教育的要求,選取9 類具體指標構建課程的培養標準,作為實訓課程教學目標。表1為物流倉儲與配送實訓課程目標描述框架。

表1 物流倉儲與配送實訓課程目標描述框架
項目將與建立教育合作伙伴關系的企業共同展開研究,確定參與教材開發的技術團隊。項目組由徐國慶老師擔任課程開發專家,整合資源,形成校、企、行業和職教專家組成課程聯合研發團隊。明確課程開發的工作職責,制定激勵制度,推動課程開發和修訂工作常態化。為確保課程與崗位的精準對接,項目采用徐國慶老師的“工作任務分析法”作為課程開發的主要技術方法。工作任務分析法首先是對準崗位分析出主要工作流程,形成具體的工作任務列表;隨后解析出完成這些任務所需要的職業知識和技能,據此形成實訓課的課程標準;依據課程標準經過教學論的轉化,整理出工作任務式的技能實訓單元[4]。課程以工作流程為單元來形成教材的“章”,以工作任務為單位形成教材的“節”。每一個實訓任務以工作場景為載體,以工作過程展開為主線,引入工作規范形成技能評價標準融入每一個實訓任務。
項目將推動課程標準轉化為評價標準,設計優、良、一般三個評價量度,搭建由教師、生本、伙伴、企業四維評價主體,通過紙面測試(TE)、行動評價(AC)、方案提交(PA)等多種評測方式組織實施的學生技能發展性評價體系。圖2為學生技能發展性評價體系。

圖2 學生技能發展性評價體系
通過企業調研、專家建議、關鍵事件訪談(BET訪談)分析企業人力需求的數據,確定各指標的權重提出附分方案,設立由評價維度與指標、權重構成和附分組成的技能發展評價方案,形成對學生技能發展情況的評價模型。圖3為學生技能發展水平評價數據雷達圖。

圖3 學生技能發展水平評價數據雷達圖
依據認知學習理論來設計教材的體例結構,借鑒美、德、新加坡等國著名職業院校大量采用活頁教材的做法,開發活頁式實訓教材。對整個訓練過程配套制定相應的圖表,供學生學習過程中隨時查詢、記錄學習反思、問題及解決問題的方法途徑等。在每一個教學情境中安排需要達成的工作任務、知識基礎及其過程中的規章規范、操作過程、評價標準、改進提高的指導。區分實訓項目前、實訓中、實訓后不同時機,分別設計工作流程索引式活頁、項目任務式訓練活頁、總結式活頁、測試鑒定式活頁等類型,形成靈活豐富、互為補充、符合認知規律的系列活頁形式。引入數字化媒介拓展紙質教材沒法表達的信息,提供大量擴展性、選擇性學習的工作知識,形成復合式教材和配套資源包。讓實訓教材更加豐滿有趣,充分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求;讓實訓教材“一站式”滿足教學需要,真正成為教師組織教學的“拐棍兒”。
充分利用活頁教材能提供來自生產一線的工作情景、工作任務、工作規范、評價量表、拓展學習項目等素材內容,研究提煉開展實訓教學的典型教學組織模式[5]。探索工作流程索引式活頁、項目任務式訓練活頁、總結式活頁、測試鑒定式、打卡活頁等不同類型的教材活頁在學生中的應用,總結利用教材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或者小組合作等完成線上線下技能學習、課上課下常態訓練的系列學習方式。充分挖掘教材輔助教師教學,引導學生訓練最有效的使用方式,形成實訓教學組織范式。圖4為活動頁教材構成及支撐文件、資源。

圖4 活動頁教材構成及支撐文件、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