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茲

當前,鑒于中國家族企業的數量和能量,以及轉型期的集中化,代際傳承已不再是企業一家一戶的問題,這一社會現象的進退,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整個民營經濟的發展。
在追求家族事業的進程中,家族企業多伴隨著與之并行的代際傳承和轉型升級,而后者的成功,也為實現前者這一目標奠定了實踐和理論基礎。研究發現,大凡成功的家族企業,多是老一輩企業家首先認識到可能遭遇的風險并準備預案和提出對策,主導傳承和轉型。其實更為理想的做法,則是兩代人一起相互認同,平等磋商,通過各自的優勢,匯集和采取各種方式,共同準備把未來風險降到最低,使企業保持正軌。
盡管代際傳承和轉型升級已成為家族企業的頭等大事,然二者相比,在部分老一輩企業家看來,代際傳承并不顯得那么急迫,往往說起來都知其重要性,行動上卻缺乏必要的制度和法律準備。當企業經營順風順水時,很少顧及交接班安排,而一旦企業面臨下行壓力自己又力不從心時,會感嘆未能提前物色和培養接班人,使心中的百年老店之夢可望而不可及。
相對于家族企業代際傳承而言,多被老一輩企業家擺在第一位的轉型升級,并非可以一蹴而就,它受制于科技水平、產業配套、消費市場、經濟周期、政府政策等外界變化,更與企業領導人自身的素養與眼界有關。
至于代際傳承,自主權卻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無論是未雨綢繆,或是亡羊補牢,始終是家族企業繞不過去的一道坎兒。當前,鑒于中國家族企業的數量和能量,以及轉型期的集中化,代際傳承已不再是企業一家一戶的問題,這一社會現象的進退,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整個民營經濟的發展。
因此,在強調傳承是引領創新思維和轉型機遇的同時,還應鼓勵家族企業將傳承作為一種具有社會責任的二次創業看待,從而提醒整個社會,需從建設性角度看待家族企業發展所遇到的這一重大現實問題。
據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家族企業委員會2015年發布的《中國家族企業傳承報告》數據顯示,相比于老一輩較高的交班意愿,年輕一代的接班意愿卻不高。明確表示愿意接班的僅占樣本的40%,有15%明確表示不愿意接班,另有45%對于接班態度尚不明確或要自行創業。由此可見,家族企業在傳承過程中面臨著并非兩相情愿的窘境。
老一輩在企業的權威多建立在法律意義上的創始者,更在于其豐富的經驗、廣泛的人脈乃至獨特的個人魅力。家族企業的傳承是一個復雜的系統,不僅包括企業股權、管理權、現金、不動產等財富的傳承,還包括價值觀、家風、家規、老一輩的管理經驗和社會關系等精神財富的傳承。
長期以來,在家族企業從事的傳統行業中,管理模式多是早期的家族式管理。相當多的企業缺乏自主品牌、核心技術和市場競爭力,在嚴酷的市場變化和高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面臨著嚴峻的生存困境。
因此,家族企業利用好年輕一代傳承接班這一契機,向現代企業管理制度轉型,提升科技含量和產品附加值,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機遇期。而那些得以順利傳承的家族企業,其實也正在順利的轉型過程中,進一步向家族事業邁出了更大的步伐。
就在多數年輕一代循著接班和創業的常規路徑奮斗時,還有一部分人在按照自己的興趣和理想選擇生活與事業。他們比老一輩接受過更現代系統的教育,擁有更多彩的經歷和更開闊的眼界,以及更多元的價值觀和更豐富的生活樂趣。他們可能會像歐美一些古老家族企業的后代那樣,僅僅持有股權,而把精力放在從事自己所學習和喜愛的領域上,例如藝術教育、公益慈善、社會活動等,以自己的所長為社會做出貢獻。
其實,這也正是由于老一輩創造的財富,才使他們有機會去實現自身追求,這對于兩代人乃至整個社會而言,都應是十分值得欣慰的現象,同時也體現出財富的價值所在。
然而,家族企業年輕一代又屬于社會上的特殊群體,正如哈佛大學公開課《公平的起點是什么》所說:“即使是努力本身,很大程度上也依賴于幸運的家庭環境。”因此,他們的一舉一動總會招致不同的目光,當然,也不排除有人是戴著有色眼鏡。人們在贊揚和羨慕接班有成的青年才俊時,也會對含著金銀匙的炫富者嗤之以鼻。
在2018年年底的中國民營經濟發展論壇上,重慶市原市長、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黃奇帆在發言中講到他在浙江諸暨農村見到的情形:一座僅有600多人的村子竟有600多家家族企業,每家一座四層小樓,最底層是生產車間,其他幾層分別住著家人和雇工,外來務工人數是本地人的兩倍。農民已不用進城打工了,而是自己在家里做起了老板,孩子們用手機收發訂單,全世界都有他們的客戶。
筆者當時心想,一個村如此,那么一個鄉呢?就會有幾千家家族企業吧,那么一個省、一個國家呢?而且毛利率高達兩位數以上。
在中國歷史上,除官辦企業外,社會上與之并存著一種來自民間且頗具活力的生產力,這就是遍布城鎮鄉村千千萬萬個以家庭為單位的手工業者和農業從業者。70多年前,費孝通曾在《鄉土中國》中,對其所提“差序格局”這一概念所隱含的經濟文明進行過親身驗證,而近些年來,研究這一現象的美國學者葛希之則把這些看似微不足道卻規模龐大的小生產者,干脆稱為“中國的發動機”。近千年中國經濟社會的歷史車輪,不管是蓬勃前行,還是滯后放緩,支撐其前進的始終是這一“發動機”生生不息的動能。
改革開放以來,在創造中國經濟奇跡的過程中,家族企業又一次延續和顯示出強大的生產力。“沒有花香,沒有樹高,我是一棵無人知道的小草”,無論是掙扎在政策歧視的夾縫中,還是拼搏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潮起潮落,不眠不息,生生死死,有死有生,在市場經濟舞臺上,終成一股具有中國特色的生命活力和健康力量,而其內涵正是家族企業旺盛的內生動力和不竭的企業家精神。
隨著國家一系列理論上的突破和政策調整,家族企業浴火重生,快速發展并開始向著家族事業的方向行進。作為我國經濟制度的內在要素和民營經濟中的“關鍵多數”,家族企業正在借助外部環境的改善,更好地與社會資源相融合,為企業發展爭取員工認同、社會理解和輿論支持,不斷克服自身的局限性,更新和重塑外在形象與精神品格,名副其實地成為中國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背后的“隱形發動機”。
(本文節選自《中國家族企業生態4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