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立斌 謝毅

1969年農歷二月二,龍抬頭的日子。吉林省長春市雙陽區太平鎮小河子村,一個中年男子興沖沖地跑進村頭小店,“給我來二斤豬頭肉,一瓶老虎頭!”“家里有喜事?”“有喜事,媳婦又生了一個大胖小子。”
說話的男子是王文波的父親,一個質樸的東北農民。此時此刻的他沒有想到,這個二月二出生的的兒子,竟然在四年后成了殘疾人。
今年50歲的王文波笑著回憶46年前那場讓他刻骨銘心的經歷。
那年他4歲,每天無憂無慮地瘋跑,和村子里的小伙伴一起捉迷藏。一天早上,到了上學的時間,王文波還躺在被窩里昏睡不醒。母親一摸,額頭熱得燙手,用溫度計一量,40度。
被嚇壞了的母親,趕緊抱起王文波跑到村里的小診所。那年頭,根本就沒有試敏一說,鄉村小診所的大夫,把一針青霉素扎進王文波壯實的小胳膊。高燒退了,全家人松了一口氣,好動的王文波又跑出門和小伙伴們玩起來。可是,他發現自己的左手和左腿不聽使喚,干什么都使不上勁。“當時我太小,哪知道這是打青霉素造成的,就沒跟大人說,錯過了治療的最佳時機。”?王文波說。
即便發覺王文波的身體有越來越明顯的問題,家里也沒錢立即送他去治病。直到9歲那年,才湊夠了為他看病的錢。
“我不怪父母,他們非常不易,我現在其實什么也沒耽誤。如果不是殘疾,我根本就不可能成為世界冠軍。”?這就是強者的心態——接受現實,微笑著迎接命運的所有安排,然后用盡全力去改變,做一個接受但不放棄的人。
到了十多歲的時候,村里的孩子開始疏遠王文波,一看見他過來,就喊:“快跑,瘸子來了,咱們不跟瘸子一起玩。”王文波人生第一次感覺到孤獨和自卑。身體的缺陷,一度讓王文波不愿意出門,更不想去上學,他最怕聽到有人叫他“瘸子”。
“那是我人生最痛苦的一段時光。”王文波說,“但現在回想起來,卻覺得當時挺好玩,我像一頭找不到出路的黑熊,滿身是勁卻找不到發泄的地方。”
18歲那年,這種情緒積攢到頂峰。在一次和父親爭吵后,王文波賭氣離家出走,只身一人來到沈陽,決定先打工,等掙到錢再回家。可是,身有殘疾的他處處碰壁,沒幾天,從家里帶來的錢就花光了。王文波只好打道回府,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離家出走宣告失敗。
在當運動員之前,王文波放過牛,賣過服裝,到啤酒廠當過保管員。來來回回折騰了好幾次,最后還是回村干了老本行——放牛。“難到我這輩子就只能放牛了嗎?”
王文波不甘心。
1994年的一天早晨,王文波正在村邊的草溝里放牛,有人跑來通知他,說雙陽區殘聯讓他去報銷藥費。本來這事一直都是父親替他辦,碰巧那天父親出門辦事沒在家,王文波就獨自一人去了雙陽區殘聯。在殘聯的大院里,王文波辦完事往回走,忽然被一個人喊住:“小伙子,長春市選拔運動員,你想不想去試試?”
這個喊他站住的大姐,是雙陽區殘聯理事長杜云霞,如今已是年過七旬的老人。杜云霞說自己看人很準,當年一眼就相中院子里壯實憨厚的王文波,認定這個后生肯定是當運動員的材料。
在殘聯的大院里,杜云霞笑著問王文波:“小伙子,你擅長什么體育項目?”
王文波心里一驚,他隱約感覺到這是一個改變他人生的機會,一定要抓住。“我擅長鉛球和鐵餅!”王文波聲音洪亮地回答。“其實我那時壓根就沒碰過鐵餅,鉛球也只摸過一次,但就覺得這是一次改變命運的機會,說什么也要試一試。”
從雙陽區殘聯回來,王文波馬上展開訓練。最初,沒有鉛球,他就撿來十多斤的大石塊,用石頭充當鉛球,在家門口的村道一遍一遍地練習投擲。
初春,農村的土道剛剛解凍,被王文波用大石塊砸出了一個又一個坑。村里人都好奇地前來圍觀,問王文波為啥不好好放牛,在這里扔石頭。王文波告訴大伙,他要去長春比賽。
“沒有一個人看好我,包括我的家里人。”?骨子里倔強的王文波暗自憋了一口氣:“我就不信我不行,我要讓全村人看看,我王文波到底行不行。”此后的5個月里,無論黎明還是黃昏,小河子村的村道上,總閃動著一個汗流浹背的身影。
1994年6月,王文波代表雙陽區殘聯到長春參加選撥賽,一輛專車把王文波接到了長春。
王文波到現在還記得,第一次參加比賽的地方,就在長春市體育館,他第三個出場。抓球、支肘、沉腰、滑步、出手,第一投就擲出6米多,第二投擲出接近8米。出人意料地,王文波獲得了全市第一名。同年9月,王文波又在全省選拔賽中奪魁,成功獲得代表吉林省參加全國比賽的資格。
一條嶄新的路,出現在王文波腳下。在回村的路上,他心潮澎湃,眼淚在眼眶里打轉,他知道自己是太高興了。
隨著成績越來越好,王文波應召前往國家隊集訓。1999年,在泰國曼谷舉辦的遠南運動會上,王文波一口氣拿下兩塊金牌和一塊銅牌。
成了“名人”后,關注王文波的人越來越多,他的愛情也悄然而至。2000年4月,吉林省殘聯領導打電話通知王文波來長春領獎,他特意穿上國家隊的運動服。但沒想到,省殘聯領導竟然“騙”了他。
領獎是假,相親是真。“直到前往相親的路上,省殘聯領導才告訴我實話,囑咐我表現好一點。
進屋一看,一個瘦小靦腆的女孩坐在椅子上,低著頭,臉紅紅的。王文波問:“你喜歡啥?”女孩說,喜歡看書。半小時后相親結束,女孩同意和王文波繼續相處。女孩叫張殊,2001年2月18日,王文波和張殊舉行了婚禮。
2001年12月8日,王文波正隨國家隊在南京緊張集訓,家里打來電話:妻子張殊提前半個月早產,現在人已送到醫院。王文波在電話那頭心急如焚,他告訴家里人:“請轉告醫生,保大人,等我比賽結束就回去!”
等王文波參加完比賽回到家,已經是一個月以后,兒子都滿月了。
2008年9月6日,第13屆殘奧會在北京舉行。彼時,近40歲的王文波坐不住了,雖然已經過了運動員的最佳年齡,但他不想錯過這個為國爭光的千載難逢的機會。
王文波每天揮汗如雨,閉門苦練,他要用實力證明自己有爭金奪銀的能力。一層層選撥,王文波用無可爭辯的成績,從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代表中國參加了北京殘奧會,并在鐵餅決賽中一舉打破世界紀錄。每每回想起那段往事,沉默寡言的王文波就神彩飛揚,他說那是他人生最驕傲、最自豪的時刻。
王文波的妻子張殊說,“家里人都支持他,因為他真熱愛這份事業,都50歲的人了,還在當運動員,全國可能也就他一人。”
王文波所在的F36級殘疾人運動員里,他的年紀最大,與他同場競技的都是二三十歲的人,只有他一個人50歲。“我還能出成績,組織上找我談話,讓我再拼一年,我同意了。”
據不完全統計,1995年至今,王文波參加國內外鉛球、鐵餅、標槍等各項重大比賽獲得金牌31枚、銀牌11枚、銅牌9枚。他還先后被吉林省市有關部門評為“吉林省青年自強標兵”“國家優秀運動員”“吉林省優秀運動員”“第七屆遠南運動會優秀運動員”等榮譽稱號,他的事跡被國內外多家媒體報道。
與王文波的交流結束后,他匆忙返回了吉林體育學院的運動館訓練。在交談中,王文波有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他說:“我有一個夢想,如果有一天我投不動鉛球擲不了鐵餅了,就籌錢為殘疾人建一個體育訓練館,為祖國培養下一代運動員,讓像我一樣的殘疾人,都可以靠自己的努力和奮斗,實現夢想,可以為國拼搏、為國爭光!”
“世界上榮譽的桂冠,都是用荊棘編制而成。”在每一個中國殘疾人運動員的背后,都有一串可歌可泣的故事,如王文波、武云虎、孫長亭、王冬人、趙繼紅、鄭培峰、邊建欣……他們代表了中國6000萬殘疾人,在強手如林的國際賽場上,用汗水和拼搏,為自己和祖國爭得了獎牌、榮譽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