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
摘? 要:為了迎合在動車、飛機等地的人們生理需要,研究和發明了真空式的集便系統。并在該技術的基礎之上進行技術革新,在目前階段,真空集便系統的設計已經達到了非常成熟的階段。該文主要針對泰國的SRT115真空集便系統進行分析,針對其外觀,功能和耐電壓波動能力3方面進行了試驗研究,全方位地評測了泰國SRT115真空集便系統的功能性和穩定性,除此之外,主要針對泰國STR115真空集便系統中的給水系統進行了詳細的闡述。目前世界上各國使用的真空集便系統其原理都大致相同,但是其內外的許多細節存在一定的差異性,而正是這些細節,決定了真空集便系統的穩定性。因此,希望通過該文的闡述,能夠為真空集便系統技術革新提供一些參考意見。
關鍵詞:泰國? SRT115? 真空集便系統
中圖分類號:U270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10(a)-0043-02
真空集便系統是由真空集便器、灰水單元、控制裝置和污水箱組成的,而其工作的原理就拿緊湊型真空集便裝置是將便器內的污物及水池中的污水通過中轉箱收集到常壓的車下污水箱中,使用這種方式能有效地解決乘客在高速行駛的列車中的個人生理問題,又保持了清新干凈的乘車環境,因此,這種技術一經發明,受到了國內外交通運輸行業的青睞。近年來,根據實際需求對這一技術進行不斷的革新發展,許多不同種類的真空集便器應運而生,該文主要介紹了泰國SRT115真空集便系統。
1? 泰國SRT115真空集便系統
系統功能測試如下
試驗目的:檢驗電氣控制箱(一、二等車主控制箱)成品的功能滿足要求。
試驗依據:電氣控制箱(一、二等車主控制箱)圖紙:WLSRTKZX1-00-00-000。
試驗地點:無錫市萬里實業發展有限公司。
試驗對象:電氣控制箱(一、二等車主控制箱)。
狀態要求:成品狀態。
環境要求:試驗溫度為室溫、相對濕度≤90%的環境條件下進行。
測試方法:第一次絕緣電阻測量測量值,合格,不合格X70-F01>安裝底板≥2MΩ,X70-02>安裝底板≥2MΩ 絕緣測試通過后,方可進行下述程序。
測試合格標準:測試中無閃絡和擊穿現象,視為測試合格。
2? 給水系統淺析
2.1 概述
(1)給水衛生系統包括真空集便系統和給水系統。真空集便系統提供清潔、性能可靠的污物收集方式[1]。便器內的污物是通過便器與污水箱內產生的壓差,從便器輸送到污水箱內。在每次便器沖水循環過程中,由列車車下的清水箱提供水源,用于沖洗便盆(斗)及其他用水設備[2]。
(2)在適當的車站內需提供污水箱排污的設備與場所,還需提供清水用于注滿清水箱和用于沖洗清潔清/污水箱[3]。列車還需提供真空系統所需的電源和壓縮空氣。
2.2 系統組成
該系統是由座便器、小便器系統組成、氣動控制盤、電氣控制系統、污水箱、清水箱等組成。系統具體組成見圖1。
3? 工作原理
系統初次上電時,氣動控制盤上的噴射器將污物箱抽至一定的真空度,并使該真空度始終保持在一定范圍內,一個真空開關用來控制真空度范圍的上下限值(一般設定為-18kPa~(-25±3)kPa,當污物箱內的真空度降低到-18kPa以下時,噴射器自動開始工作,對污物箱抽真空,直到污物箱內的真空度達到(-25±3)kPa,噴射器自動停止工作。便器沖洗時,按下沖洗按鈕,1.35s后系統進入便器沖洗循環過程,首先座便器上的水增壓器內的水被壓縮空氣加壓,對座便器進行沖洗,持續沖洗2.8s,在沖洗動作將要結束時,即2s時座便器的排污滑閥打開,便盆內的污物在污物箱內真空的抽吸作用下,直接被抽至污物箱內,排污滑閥持續打開4s后,排污滑閥關閉,此時水增壓器也已經上水完成,噴射器對污物箱抽真空完成,系統進入待機狀態。在便器沖洗過程中,如果污物箱內的真空度降低到-18kPa以下,則自動啟動噴射器對污物箱抽真空。
4? 結語
綜上所述,是對泰國STR115真空集便系統的簡要介紹,通過試驗發現,泰國STR115真空集便系統具有良好的穩定性,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出現故障記得幾率很小,這是來源于這套真空排便系統對于實際應用中各個環節細節的良好把握,每一個細小的環節都需要經過千百次的試驗,才能夠確保其穩定性。在泰國STR115真空集便系統中一個較大的亮點就是這套系統的給水系統,給水系統在原有的技術基礎之上進行革新,從而在極大程度上提高了水資源的利用率,與此同時還提升了給水系統的工作效能。未來真空集便器的技術創新還會繼續下去,不斷地對現階段的技術進行優化,從而使得乘客獲得更加優質的體驗。
參考文獻
[1] 甘信富.鐵路客車真空集便系統污物箱仿真分析與試驗驗證[J].鐵道車輛,2018,56(2):21-23.
[2] 周麗銘.鐵路客車統型真空集便裝置零部件試驗臺測控系統設計[J].鐵路節能環保與安全衛生,2017,7(3):129-133.
[3] 李英勇,陳禮.CRH2型動車組真空集便系統常見故障淺析[J].鐵道車輛,2016,54(8):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