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枚
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是黨中央重視和加強基層思想政治工作的戰略部署,是打通宣傳群眾、教育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的重要舉措。高質量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必須聚焦三大建設,即陣地建設、人才建設和機制建設;突出三大抓手:以輿論引導、思想引領來凝聚群眾,以文化人、移風易俗來引導群眾,以群眾需求為目的、科學謀劃項目清單來吸引群眾。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注重體現基層特色,利用政府、民間各方力量,群策群力建好文明實踐“舞臺”,縮小城鄉差距,推動鄉風文明,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打好堅實的基礎。
一、聚焦資源共享共建,促進多維融合發展
陣地資源是文明實踐活動的依托,文明實踐中心不是另起爐灶,不搞重復建設,不做高檔裝修。首先是盤活“線下資源”。盤活激活縣、鎮、村的現有公共服務陣地資源,突出文明實踐功能,配套完善活動設施,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形成“倍增效應”。其次是做強“線上平臺”。打破部門壁壘,按照服務類別,強化資源整合和功能融合,鼓勵探索創新,做強理論宣講、教育、文化、科技與科普、健身體育等5大平臺,結合地方實際,增設其它平臺。借助融媒體中心,綜合運用微信、微博、移動客戶端等渠道,逐步構筑“布局合理、群眾便利”的文明實踐陣地網絡,做到群眾在哪里,文明實踐就延伸到哪里。發揮各類平臺載體綜合使用效率,形成“乘數效應”。第三促進多維融合。推動資源共享共建,促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與深化改革、鄉村振興、基層黨建、文明創建、文化惠民、融媒體中心建設等充分融合,釋放文明實踐工作的“最大化效應”。
二、聚焦志愿服務,夯實人才保障基礎
志愿服務是為推動社會進步和公益事業發展而提供的服務,是新時代推進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的有效途徑。2018年7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深改委第三次會議上強調:“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要調動各方力量,整合各種資源、創新方式方法,動員和激勵廣大農村群眾積極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首先是組建志愿者隊伍。從縱向來看,建立縣、鎮、村三級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總隊、支隊和小隊;從橫向來看,充分挖掘社會各方資源,整合各部門、學校、企業等單位,發揮部門的專業和職能優勢,選拔各單位在職人員加入新時代文明實踐服務隊伍。其次是激活農民志愿者的內生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民鼓了“口袋”,更要富了“腦袋”。要吸引、調動農民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要我當志愿者”,變為“我要當志愿者”,激發內生動力,提升農民的自我發展能力。第三強化志愿者的管理培訓。聯合屬地高校等,成立志愿者學院,協同機關和社會力量,組織開展知識傳授、技能傳習、項目交流等不同形式的學習培訓,為文明實踐工作夯實人才保障。
三、聚焦運作機制,確保文明實踐中心的長效運行
任何系統性的建設都離不開體制機制,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的機制在文明實踐工作過程中起約束作用的行為規范和運行方式,它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各方面力量,提高文明實踐中心運行效率,激勵各方面人員共同、持久地推進文明實踐工作。因此,在運行機制上下功夫,能解決文明實踐“做多久”的問題。首先建立健全投入與保障機制。文明實踐工作是一項全局性工作,要重點加強財力投入,保證文明實踐中心的基礎設施充足、宣傳陣地充分、服務人才充沛。各級財政每年安排專項資金,拓寬財力支持路徑,鼓勵和支持更多的民間機構、企業及個人等積極參與捐贈等。其次建立健全管理與監督機制。對文明實踐中心進行規范、管理、引導和監督,保證文明實踐工作的規范化、科學化的發展。第三建立健全激勵與創新機制。通過各式的途徑激勵全體人員積極參與到文明實踐中心的創建中,并且要不斷創新其方式、載體和內容,增強文明實踐工作的認可度。
四、聚焦輿論引導,以思想引領為抓手,不斷凝聚群眾
理論指引前行,人民創造歷史。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只有將黨的創新理論揮灑中華大地、播種人民心間,才能強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更需要凝聚起最廣泛的共識,調動起最深層的力量。以思想引領為抓手,凝聚群眾,一要發揮黨校、社科聯等單位的主陣地作用,傳播黨的理論政策;二構建立體宣講格局,堅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豐富宣講內容、創新宣講方式。
五、聚焦文化建設,以移風易俗為抓手,不斷引導群眾
“以文化人”與“鄉風文明”聯系緊密,其產生、原則、實踐路徑與文明實踐工作高度契合。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深化社會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踐行,必須以文化人,提升鄉風文明。一推動移風易俗,倡導科學文明的生活理念,弘揚勤勞節儉的優良傳統。突出黨員干部帶頭、率先垂范,群眾自覺、全面參與。二宣傳典型人物。大力選樹道德模范、身邊好人、“最美”人物等,引導農村群眾向善向上、孝老愛親、重義守信。三涵育優秀家風。開展系列關于“家風”的主題活動,宣傳優秀家規家訓,將主流價值觀融入家庭教育。
六、聚焦群眾需求,以項目設計為抓手,不斷吸引群眾
為民服務是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出發點和最終落腳點,建立供需對接機制,多為群眾解難事、做實事。圍繞群眾關注的難點焦點問題,將“群眾要什么”與“我們有什么”有機結合起來,巧妙設計活動項目和菜單,采取“下點上派”的形式,精心組織實施。做到月月有主題,周周有活動。讓群眾樂于參與、便于參與、勤于參與,提高群眾的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