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杰勝 李靜
摘 要:在《福利國家的矛盾》中,奧菲對福利國家內部存在的深層次危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研究了奧菲有關福利國家政治危機產生的兩個主要原因: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誘導、資本主義社會三個子系統之間的失衡;以及政治危機的兩個主要表現:福利國家自由民主內容與形式的分離、福利國家社會政策的無效性。通過研究奧菲的政治危機理論,有助于我們進一步認清當今資本主義福利國家在政治方面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晚期資本主義;福利國家;政治危機
中圖分類號:D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9)11-0048-03
克勞斯·奧菲(ClasOffe)是當代德國杰出的政治社會學家,法蘭克福學派第三代成員。他于1984年出版了《福利國家的矛盾》這本論文集。在這部著作中,奧菲對福利國家政治危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通常來說,政治危機是一個國家內部各種危機最為突出的一種表現形式。加強對奧菲的福利國家政治危理論的研究,對于我們正確認識當代資本主義面臨的困境,認清資本主義福利國家的本質,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福利國家政治危機的產生
奧菲對福利國家危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后,認為福利國家可能會存在著比經濟危機更嚴重的危機[1]72-79。在奧菲看來,資本主義社會的危機已經從“第一層次的危機”上升為“第二層次的危機”。需要指出的是,奧菲將“第一層次的危機”描述為這樣的情形:“剩余價值生產過程所導致的結果累進性地對自身構成破壞。”[2]53對于“第二層次的危機”,奧菲則將其看作是晚期資本主義國家所面臨的危機管理的危機,這種危機主要集中表現在政治層面上。政治危機的產生不是偶然的,必然有其內在的原因。以下主要從經濟危機的誘導和資本主義社會三個子系統之間的失衡兩個方面,對引發福利國家政治危機的原因進行論述。
(一)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誘導
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家曾鮮明地指出,社會化大生產與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資本家為了獲得高額利潤,必然地,他們會通過削減工資等形式,在對勞動工人進行剝削的同時,力求增加產品的產量。如果說資本家減少勞動工人的工資是為了節約生產成本,那么進行社會化大生產則是為了獲得更多的勞動產品,以便在市場上進行交換,實現經濟利益。因為“商品占有者的商品對他沒有直接的使用價值。”[3]104所以當資本家生產出大量的產品投放到市場時,必然希望商品交換得以正常進行,以獲得相應的利潤。但由于其交換對象就包括了為他們生產商品的勞動者—資本家力求減少其工資從而進行剝削的工人。資本家對勞動工人所進行的剝削,在降低工人的工資水平的同時,也降低了他們的購買力。我們知道,資本家組織商品生產的唯一目的,就在于獲得預期利潤并進行再生產。當資本家投放市場的商品無法充分進行交換的時候,資本家就無法獲得足夠的收益來維持再生產的正常進行。因此,資本家又會尋求進一步對工人進行剝削,壓縮生產成本。但這必然是徒勞的,因為這么做會形成一種惡性循環。最后,離經濟危機的到來也就不遠了。
經濟危機與政治危機本身就具有很強的關聯性。當經濟危機到來并愈演愈烈之時,政治危機必將到來。資本主義雖然就其本質而言,無論是在其早期還是晚期,都沒有發生任何變化。但不可否認的是,相對于早期資本主義而言,晚期資本主義顯得更加復雜。維持商品交換關系已經變得不再像早期自由資本主義時期那么容易了。奧菲認為,在晚期資本主義社會中,以往那種相對穩定的商品交換關系,此時變得不再穩定,而是顯示出一種“自我癱瘓”的傾向。這種“自我癱瘓”的傾向意味著,經濟領域商品形式的維持越來越依靠行政手段。這就導致了自由資本主義時期那種經濟和政治互不干涉的平衡關系被打破,相互之間的沖突變得越來越頻繁。當經濟危機不斷激化社會矛盾,產生社會沖突的時候,離政治危機的產生也就不遠了。
(二)資本主義社會三個子系統之間的失衡
通過研究奧菲的相關理論,我們可以看到。他在對福利國家政治危機進行分析的時候,大量地運用了社會學的系統功能理論。在奧菲看來,晚期資本主義國家是以包含三個子系統(即經濟子系統、政治—行政子系統和規范子系統)在內的一個大的系統的形式而存在的。同時,奧菲又把后兩個子系統稱為“側翼子系統”。在他看來,側翼子系統對經濟子系統起著一種輔助作用。這種輔助作用,體現為側翼子系統對經濟子系統的從屬關系。這種從屬又有積極從屬和消極從屬之分。關于積極從屬,奧菲的看法是:“在經濟子系統與規范和政治—行政子系統之間存在著這樣一種關系,后兩者的建構方式為經濟子系統所決定,并為占支配地位的組織原則的功能發揮積極貢獻,為它的存在積極創造前提條件。”[2]43當經濟系統處于支配地位,政治—行政子系統和規范子系統處于積極從屬的地位時,整個國家處于一種和諧穩定的狀態。
至于消極從屬,奧菲認為,側翼子系統“被經濟系統所限制,并與它相隔離,不能為經濟系統功能的發揮做出實質性貢獻。”[2]44就通常的意義而言,完全的積極從屬是在理想的狀態下才存在的。在現實當中,我們最常見的是消極從屬的現象。在消極從屬的關系中,“無論對于側翼子系統還是經濟子系統來說都是被動的……規范子系統和政治子系統的干預就成了資本發展過程中的必然趨勢。”[4]18-24在奧菲看來,在福利國家中,維持以往的積極從屬的狀態正在變得越來越困難。消極從屬的現象不斷出現,說明側翼子系統與經濟子系統之間的沖突越來越激烈,產生的破壞性影響越來越嚴重,危機的產生變得越來越明顯。在奧菲看來,“如果經濟系統與其他兩個系統之間的邊界劃分出現困難的話,我們可以認為,社會過程將具有危機傾向。”[2]44
二、福利國家政治危機的表現
作為一個政治社會學家,政治學是奧菲研究福利國家危機的一個重要視角。在《福利國家的矛盾》中,他通過對福利國家的民主制度、政府制定和執行社會政策等方面進行研究,分析了福利國家內部存在的嚴重的政治危機。以下將福利國家所表現出來的政治危機的兩個主要方面:自由民主內容與形式的分離和社會政策的無效性進行論述。
(一)福利國家自由民主內容與形式的分離
奧菲認為,在現代國家中,“民主政治是國家與公民之間的橋梁。”[2]26由這一“橋梁”所建立起來的政治體制具有雙重功能——使沖突得到表達和解決。在奧菲看來,民主政治體制的作用是雙面性的甚至是矛盾性的,因為奧菲認為它擔任了制造沖突和解決沖突的雙重任務[2]26。然而在今天,資本主義民主政治這座橋梁的堅固性越來越被人們所懷疑,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內部出現了大量的政治問題。
奧菲認為,在今天,要像以往那樣單純依靠政府制定政策對社會進行管理已經變得越來越不可能了。福利國家在制定社會政策的過程中,越來越傾向于采用“新合作主義”的模式。這種模式是超議會、超官僚制的,它不但具有強烈的功利性,而且在民主合法性層面上也是存疑的。政府的決策過程越來越依賴于專家所提供的意見,卻忽視了社會公眾的感受。產生了“政治離公民越來越遠,而政策則離公民越來越近”的現象[2]36。除此之外,公民在政黨選舉過程中的行為所體現的民主也表現得越來越形式主義。在今天,人們對那種試圖承擔全方位責任的并以之騙取選票的“超級政黨”的不信任度在不斷上升。大家越來越不相信正在執政或即將執政的政黨能夠真正代表自己的利益,更不相信會有哪個政黨能夠為自己謀求利益。公民表達自己的政治意愿的方式發生了變化,一種替代性政治制度出現了;投票變成了一種形式,對政黨政治的參與不再是表達政治意志與爭取利益的行之有效的途徑[5]53-58。這就導致社會公眾在政黨進行選舉的過程中,所實施的投票行為更多是形式主義的,而不是目的性的。在福利國家中,上到政府機構,下到民眾,大家所采取的行動體現的是形式的民主,而不是實質的民主。
(二)福利國家社會政策的無效性
奧菲在討論社會政策時,對馮·弗伯(Von Ferber)的觀點進行了介紹。奧菲指出,在馮·弗伯那里,“社會政策是一套有關國家分配的法律權利系統,旨在實現貨幣平調之目的。”[2]92在奧菲看來,馮·弗伯的社會政策的理論,是從經濟學和法學的立場出發的。制定社會政策的目的就在于,通過法律的形式使社會內部的公民獲得平等的經濟利益。在奧菲看來,或許可以從功能的角度對社會政策加以理解。他認為:“社會政策是國家行為方式,它不斷地把非雇傭工人轉變成雇傭工人。”[2]94-95可以看到,在理解社會政策方面,奧菲顯然是與馮·弗伯不同的。奧菲對社會政策的理解,并不局限于對經濟利益的分配,而是將社會政策與正義、平等、安全和自由等概念聯系起來。因此奧菲并非從資本主義政治家的角度,形式主義地關注個人或小型團體的利益,以獲得他們的選票。
奧菲把資本主義工業化看作是一個伴隨勞動力的動員和解組織化的充滿矛盾的過程。一方面,工業化的發展導致競爭關系的全面擴張,各個資本家要求獲得更多的勞動力,以增加產品的數量。另一方面,為了節約生產成本,以便獲得更多剩余價值,資本家會不斷引進生產技術。這就意味著,工人的失業在所難免。在奧菲看來,“如果沒有國家政策,那些已被剝奪得一無所有的勞動力,他們向積極無產階級的大規模和徹底轉化簡直是不可能的。”[2]96福利國家提供的各種保障,對于那些失業工人而言意味著,他們可以暫時維持自身的生存而不必急著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再次成為雇傭工人。對于那些有能力并且愿意盡快轉變為雇傭勞動者的非雇傭勞動者,國家則必須給予足夠的支持。通常,國家會制定社會政策——通過教育和加強培訓等方式——來提高勞動力在市場上的可銷售性。但是在奧菲看來,就算政府通過行政的方式使非雇傭工人成了雇傭工人,這種雇傭勞動的組織形式也無法自動維持下去。原因就在于,工人在生產勞動過程中通常會面臨各種有損自身健康的環境。當雇員由于身體條件或其他因素導致其不再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的時候,就會遭到解雇。除此之外,雇員勞動者還面臨著其他勞動者的競爭,導致他們必須不斷學習,加強培訓,以免被淘汰。但這種培訓并不能指望資本家來提供,最終仍要由政府來主導和完成。
在奧菲看來,只有當市場上所具有的勞動力的數量與市場所能容納的勞動力的數量大致平衡時的狀態才是理想的。但是在福利國家中,由于政府的干預,這種平衡被打破了。對于市場無法吸收(或暫時無法吸收)的勞動力,國家必須通過其他途徑加以消化。要么允許他們進入側翼子系統(比如,成為公務員或教師等),逃避作為資本家的雇傭勞動者的責任。要么為他們提供足夠的生活保障,使他們得到暫時的照顧。無論政府怎么做,都不可避免地會增加其財政負擔。當國家加大財政支出并要求加征稅收的時候,就會把一系列規則強加到企業(或資本家)頭上。一部分利益受損的資本家,為了保證自身的利益,就會把投資機會轉向國外。這無疑會大大減少國內就業機會的供給,造成失業率的上升。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福利國家寄希望于通過制定社會政策來促進非雇傭工人向雇傭工人轉變的努力是無效的。這種干預行為,不但無法促進就業,而且還會導致國內失業率居高不下。同時,還會引發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對國家的不滿。福利國家的政府調節,非但無法防止和彌補晚期資本主義的各種缺陷,反而呈現出這種調節的無能為力和一種自我破壞的特征。
三、結語
奧菲在對福利國家政治危機進行研究的時候,他的理論并不是單純從經濟系統去分析危機的根源及其表現的,他更多的是從政治系統、福利國家的政策和措施等方面對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危機進行研究[6]13-19。總體而言,奧菲對福利國家的政治危機所進行的研究,是立足于現實的符合時代特征的行動。他的理論,既體現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形勢,也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時代潮流。通過研究奧菲關于福利國家政治危機的理論,我們得以對資本主義當下的發展態勢有一個較為全面的認識。更為重要的是,在研究奧菲的理論的時候,必然會促使我們對西方資本主義世界在建設福利國家的過程中的得失進行總結和反思。只有積極吸取資本主義在建設福利國家時的經驗教訓,才能更好地在新時代的歷史條件下,建設具有我國特色的社會保障體系。我們要不畏艱辛,勇于探索。我們堅信,在黨的堅強領導下,我國人民必將過上美好的生活,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將實現。
參考文獻:
[1]張婷.奧菲《福利國家的矛盾》中的福利國家危機管理理論探析[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72-79.
[2][德]克勞斯·奧菲.福利國家的矛盾[M].郭忠華,等,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舒建華.系統危機理論視域下的資本主義危機新形式——奧菲的資本主義福利國家危機理論[J].貴州省黨校學報,2017(1).
[5]謝靜.評奧菲對福利國家結構性矛盾的詮釋[J].山東社會科學,2013(4).
[6]陳炳輝.奧菲對現代福利國家矛盾和危機的分析[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6(6).
收稿日期:2019-05-11
作者簡介:石杰勝(1991-),男,廣西梧州人,碩士研究生,從事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李靜(1994-),女,山東菏澤人,碩士研究生,從事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