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文娟
摘 要:博士研究生是國家學位教育中最高一級教育,博士研究生的培養質量除與其個人主觀能動性有關外,還與學術環境密切相關。為了解博士研究生的在校學術環境因素,為博士研究生培養提供決策參考,研究人員在查閱文獻的基礎上,基于教育復合生態理論對X大學研究生導師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導師團隊”“科研團隊”“師德師風”“小組交流”“學位畢業標準”“學術風氣”“住宿”分別為相對應一級指標下最重要的二級指標因素。啟示培養者在博士研究生的培養過程中應對上述相關因素進行重點關注。
關鍵詞:博士研究生;培養;學術環境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9)11-0123-03
環境對人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進一步說,學校環境對學生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荀子曾在其《勸學》篇中講道:“居必擇鄉,游必就士。”意思是說環境對人有重要影響,選擇良師益友和有利于學習的環境,可以使人遠邪近正。所以君子居住必選擇風俗醇美之鄉,交友必接近賢德之士。昔日孟母曾三遷,只為孟子有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博士研究生是國家最高一級人才培養教育等級,在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中具有引領作用。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及博士研究生培養標準的實現,都必然以注重高等教育的質量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然而歷年只有不足三分之一的博士研究生能在規定的三年內修完學業,順利獲得博士學位證書。近幾年來博士研究生頻發的跳樓事件也對高校產生了不少負面影響。影響博士研究生發展的因素拋卻基因、個人主觀能動性等內在要素,還有學校提供的學習環境等外在要素。為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培養質量,有必要對博士研究生在校培養環境進行進一步研究。本研究從高校博士研究生學術環境因素著手,試找出博士研究生的學術環境因素有哪些,其重要程度如何。為改善學校博士研究生的培養環境、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培養質量提供決策參考。
一、基于教育復合生態理論的博士研究生學術環境因素
(一)大學生態環境
教育復合生態觀認為,“人類生態環境是一個包括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規范環境在內的復合生態環境……”就教育生態系統內部的生態環境而言,同樣包括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規范環境這三種不同性質的環境要素,這就是“教育的復合生態環境理論”[1]。人類生態環境的自然環境又稱作物理環境,即一般生態學所稱的生物圈,它包括諸如高山、丘陵、平原、湖泊、海洋等各種自然地理空間以及各種自然資源的系統與循環;社會環境又稱結構環境,社會生態環境由各種環境要素構成,如政治、經濟、人口、家庭、職業等;規范環境又稱價值環境,為人類社會所獨有,是人類在社會生活過程中所形成的各種態度、風氣、價值觀念等,具體包括:社會風氣、民族傳統、風俗與習慣、社會思潮、藝術、科學技術、宗教等[1]。
大學生態環境屬于教育生態系統,因而大學生態環境也是由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規范環境組成的復合生態環境。大學生態環境的自然環境是指大學的自然地理空間及各種自然資源。包括大學的地理位置,大學建在市區、郊區還是建在鄉鎮;大學周圍的土質結構、水源資源如何;氣候是否適宜,陽光是否充足,空氣是否新鮮等,都是大學生態環境中自然環境的范疇。大學生態環境中的社會環境是一個復雜的、與自然環境相對應的生態系統。它可以包括影響大學形成和發展的人和物等“硬條件”。大學生態環境中的規范環境又指大學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各種制度、服務、價值觀、風氣等“軟環境”。它可以包括學校風氣、學術傳統、學校風俗習慣,以及學校的制度規范、服務、文化思潮、學科優勢及特點等。
(二)大學學術生態環境
如果說“民主的政治環境、發達的經濟環境、豐富的文化環境、適度的人口環境等有利于教育生態系統的發展”[1],那么,“大學內良好的自然環境、民主的政策與環境、充足的科研經費與資源、豐厚的文化積淀與良好的學術傳統、優秀的人才隊伍等”就是大學學術發展繁榮的必要條件。
大學學術生態的自然環境包括學校內部對學術發展起直接或間接影響的各種物質、自然、物理因素,如學校的校園地形、建筑樣式、空氣水源、光線顏色、時間空間等;大學學術的社會環境包括校園內影響學術發展的各種“學術活動硬條件”,包括儀器設備、圖書資料、教師隊伍、培養對象、實驗場所等等;大學學術的規范環境包括學校內影響學術發展的各種制度與精神等“學術活動軟條件”,包括:制度規定、學術道德、學校精神、學科專業傳統、價值觀、辦學取向、領導作風、校風、校訓等等。
(三) 博士研究生所處的學術環境
博士研究生的培養在大學中進行,博士研究生學術生態環境與大學學術生態在社會環境和規范環境方面稍有差別。社會環境方面主要指影響博士研究生學術發展的“學術活動硬條件”,主要包括實驗儀器設備、圖書資料、導師、科研團隊、課題組環境、項目資源、資金等;規范環境即為與博士研究生相關的各種制度與精神等“學術活動軟條件”,主要包括博士研究生的培養制度、課程規范、培養計劃、畢業標準、學術道德規范、校風、校訓、學科實力等等。上述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規范環境因素整合就形成了博士研究生的學術環境生態系統。
二、研究調查
(一)文獻研究
截至2018年4月30日,在中國知網分別以“博士研究生學術環境”“博士研究生培養環境”為關鍵詞,查詢到相關文獻10篇、68篇。通過對理論的整理和相關文獻的梳理,將得到的博士研究生學術環境影響因素分為外部大環境、學校環境和個人主觀因素三種類型。由于本研究重在探究學校為博士研究生提供的學術環境因素,所以不考慮外部大環境和個人主觀因素。文獻梳理獲得的博士研究生培養的學校影響因素包括:導師[2][3][4][6][8]、學術團隊[3][4][6]、與人合作[3][5]、學術交流[3][4][6]、科研平臺[3]、培養制度[4]、學術指導機會[4]、國外學術交流[5][7]、學術環境[4][5][7]、科研經費[4][5][7]、課題研究[4][5][8]、科研條件/環境[4][5][8]、學術管理制度[4][5][6][7]、硬件條件[3][4][5]、學校實力[4][5]、教學條件[4][6][7]、課程管理[6][8]、學校環境[4][6]、人文環境[4]。
(二)問卷設計及樣本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問卷共設計了8個一級研究生學術環境影響因素指標、48個二級研究生學術環境影響因素指標。8個一級影響因素指標為“學科環境” “科研環境”“導師團隊科研環境”“導師團隊文化環境”“交流環境”“制度環境”“學校文化環境”“物質生活環境”。問卷共10道題,第1題為被調查者的單位信息,第2題為被調查者的身份,第3—10題分別判斷8個一級影響因素指標內的二級影響因素的重要性,每個一級影響因素都有一個開放性二級指標“其他”,允許有新的影響因素的產生。
(三)調研對象與方法
導師是博士研究生成長過程的引路人,導師比博士研究生的眼界更加寬闊,分析問題層面更深,所以研究首先在X大學研究生導師中展開。由于被試學校分為兩個校區,研究生導師的空間分布相對分散,所以研究人員首先在“問卷星”軟件上編輯調查問卷,后向X大學1—16院研究生導師(碩士、博士研究生導師)共650人,通過電子郵件的方式發送問卷鏈接。五天后關閉問卷訪問入口,回收問卷248份,問卷回收率約為38%,且回收問卷全部有效,有效問卷回收率38%。此次調查問卷的數據分析是利用“問卷星”自帶的分析功能進行分析得出的,后用SPSS軟件的分析功能,分析了調查問卷的有效性。
三、數據分析
此次問卷在多選題的基礎上進行排序,所以在數據處理中引入“平均綜合得分”和“排位第一比例”兩個數據來表示選項結果。“平均綜合得分”是由問卷星系統根據所有填寫者對選項的排序情況自動計算得出的,它反映了選項的綜合排名情況,得分越高,表示綜合排名越靠前。選項的綜合得分的計算方法為:選項平均綜合得分=(∑頻數×權值)/本題填寫人次。其中,權值由選項被排列的位置決定。8個一級指標和48個二級指標的處理結果如下。
在學科環境中,“導師團隊”平均綜合得分為最高,為5.52,排位第一比例最高,為19.76%;其次是“科研條件”平均綜合得分和排位第一比例分別為5.23和19.76%;“學科實力”排在第三位,分別為4.07和19.35%;“學術交流”排在第四位,分別為3.97和8.47%;“學術傳統”分別為3.29和9.27%;最后一項是“學術管理制度”,分別為2.87和5.65%。
在科研環境中,“科研團隊”排位第一,其平均綜合得分和排位第一比例分別為5.61和38.31%;“科研項目”排位第二,分別為5.1和25%;“實驗設施”排位第三,分別為4.56和12.9%;“科研經費”排位第四,分別為4.06和6.05%;“科研團隊文化”排位第五,為3.83和14.92%;最后一項為“圖書條件”,分別為1.81和2.42%。
在導師團隊科研環境中,“學術風氣”排位第一,其平均綜合得分和排位第一比例分別為6.04和37.9%;“科研文化”排位第二,分別為4.88和27.74%;“科研項目”排位第三,分別為4.81和14.11%;“學術文化”排位第四,分別為4.41和9.68%;“科研經費”排位第五,分別為4.25和5.65%;“實驗環境”排位第六,分別為4.19和7.66%;最后一項為“管理規范”,分別為3.52和6.05%。
導師團隊文化環境中,“師德師風”排位第一,其平均綜合得分和排位第一,比例為4.56和44.35%;“學術傳統”排位第二,分別為4.27和24.6%;“團隊文化”排位第三,分別為3.73和12.9%;“多元化師資結構”排位第四,分別為3.31和14.52%;最后一項為“學生互助”,分別為2.73和3.63%。
在交流環境中,“小組交流”排位第一,其平均綜合得分和排位第一比例分別為6.45和50%;“學術會議”排位第二,分別為6.43和20.6%;“國外聯合培養”排位第三,分別為5.69和20.97%;“國內聯合培養”排位第四,分別為4和5.65%;“科研競賽”排位第五,分別為2.46和1.21%;最后兩項為“微信交流”和“QQ群交流”,分別為2.11、1.61%和1.68、0.4%。
在制度環境中,“學術評價機制”排位第一,其平均綜合得分和排位第一比例分別為5.32和19.76%;“學術創新機制”分別為5.03和16.53%;“學位畢業標準”分別為4.69和22.58%;“學術獎勵制度”分別為4.32和7.66%;“科研訓練計劃”為4.32和15.73%;“學術規范”為4.31和11.29%;最后一項為“學術監督機制”,分別為3.57和6.05%。
在學校文化環境中,“學術風氣”最為重要,其平均綜合得分和排位第一比例分別為6.51和74.19%;“人文報告”排位第二,分別為4.07和8.06%;“禮儀規范”為3.56和3.23%;“學校標識”為2.53和4.84%;最后一項為“藝術表演”,分別為1.99和0.4%。
在物質生活環境中,“住宿”最為重要,其平均綜合得分和排位第一比例分別為6.29和62.1%;“飲食”排位第二,分別為5.44和18.95%;“衛生”為3.83和7.66%;最后一項“建筑”為2.75和7.26%。
四、效度檢驗
由于問卷為多選題,并在多選題的基礎上進行了排序,所以數據的處理結果已經說明了選項的信度,無須對問卷的信度進行檢驗。由于每個題項的最后一個選項“其他”沒有導師選擇,所以將“其他”選項做了刪除。通過SPSS軟件的降維功能對所有題項的數據進行了KMO與Bartlett檢驗,分析了問卷的效度。Kaiser-Meyer-Olkin(KMO)測量取樣適當性為0.839,且Bartlett檢定顯著性小于0.001,表明問卷具有良好的效度,可以進行推廣應用。
五、結論與建議
通過此項研究,研究人員將影響博士研究生學術與發展環境的因素進行了初步確定,并建議在博士研究生的培養過程中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美國管理學者斯蒂芬·羅賓斯認為高效的團隊應具備八個特征:明確的目標、相關的技能、相互的信任、共同的承諾、良好的溝通、談判的技能、合適的領導、內外部支持[9]。一個科研團隊應該有明確的、共同的科研目標,彼此間分工合作,進而有利于增強團隊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科研團隊若能在一個強有力的團隊帶頭人的領導下,形成良好的內部結構,實驗條件和研究經費豐足,成員間互相信任、經驗交流、資源共享,就能加快科研成果的產出概率。這種良好的科研氣氛也會對研究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團隊負責人首先應該是勤奮、努力的榜樣,就重要的問題形成文字規矩,讓全體團隊成員遵守,關心團隊成員的學術成長。
第二,“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導師的言行舉止、治學風范無不體現在與研究生交流的方方面面。導師的指導與研究生的培養具有重要相關性,不僅僅是在研究生的科研績效、專業技能、研究能力方面的指導幫助,更是在人生上的指導幫助。導師因高深學問而備受學生尊敬,師德師風更是導師人品的體現。所以導師除了嚴謹治學、教書育人、努力科研,更應該提升自己的個人素質。“學術力構成導師的專長權,以此來獲得學生的追逐、社會的尊重與社會聲譽。人格力構成導師的感召權和精神形象,是導師的非學術素養,是構成導師形象的一片羽翼,包括導師的治學態度、風范、德行、人品、為人處世方式等”[10]。
第三,應鼓勵研究生多參加小組討論,展開頭腦風暴。同齡人之間無隔閡交流學習,相比于導師更可暢所欲言,而靈感、啟發往往是在交流中獲得。同時,學校應為研究生的出國交流鋪開路,國際交流可以使學生開闊視野、轉換思維、了解國外研究知識與方法。鼓勵學生多參加學術會議,為學生提供參加學術會議的條件。學術會議可以令學生近距離接觸所在領域的專家學者,接受專業熏陶,了解專業探究前沿。
第四,全國大部分學校對博士授予標準都有修完規定課程、發表相應數量的質量優良的論文、學位論文良好才有資格申請博士學位的要求。博士研究生要全力撲在科研上,才有可能拿出好的科研成果、過關的畢業論文,這就對博士研究生形成了一種無形鞭策。同時要嚴格學位論文答辯流程,從預答辯開始嚴格執行學位論文的答辯和評審制度,也要注意跨越“非典型腐敗”。研究生的學術成果應如何評定、怎樣評定公平都是應該考慮的事情。只看發表的論文能不能全面地評價一個人?恐怕不能。研究生的創新如何激勵?這都是培養單位值得注意的事情。
第五,端正學術風氣,加強學術道德建設。高校中的學術道德問題諸如 “學術腐敗”“學術造假”“學術垃圾”等屢見不鮮,作弊、抄襲頻頻出現,學風問題嚴重。學術風氣建設對學生的學習具有重要影響,學術風氣建設應首先理順學術行為主體的各種社會關系,建設合理的學術體制。其次,建立和完善學術共同體所認可的道德理念和規范體系。學術道德是治學的起碼要求,是學者的學術良心,具有自律和示范的特性。最后還要正確運用學術權力,堅持客觀公正,按章辦事,不徇私情,抵制不良學術風氣的影響和干擾。學校在研究生的培養過程中應格外注重上述方面,只有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學術和發展環境才有助于研究生的成長,進而促進學校的發展。
第六,“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馬斯洛的需要層次中對生理需求的滿足就屬于第一層需求即最基本的需求。滿足學生對住宿、餐飲等校園環境的需求,對于學生安心追求學術科研具有重要影響。同時,對宿舍、食堂的服務體現了后勤管理的育人功能,反映了校園文化的風貌,體現了學校的管理水平。學校的后勤工作是為教學服務、為師生服務的,是從辦學的物質條件方面,保障教育、教學工作的正常運作。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深刻闡述了物質與精神的關系,人首先要吃飽穿暖才會有余力追求精神需求,物質生活決定、制約著精神生活。服務是體現后勤工作價值的根本屬性,后勤工作以“提供服務,提供保障”的形式體現在其價值中,后勤的價值也是通過投射在學校、師生的發展中來體現,對學生的日常管理、提供的后勤服務應富有人性化。
本次研究在研究對象上還需對博士研究生進行進一步的調研,在研究方法上還有待于通過訪談法進行深層次的質性研究。
參考文獻:
[1]范國睿.教育生態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2000.
[2]潘藝林,何仁龍,等.導師是優化博士生學術環境的主導因素[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4(7).
[3]羅英姿,劉勇.培育優越的學術環境提高博士生的創新能力[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7):159-160.
[4]王楠楠,李天鷹.博士生培養環境對培養質量影響的實證研究——基于研究機會的中介作用[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6(2):6-13.
[5]張東海.學術環境與歸國意愿——對留美博士生調查研究[J].復旦教育論壇,2014,12(5):45-49,102.
[6]宋偉.高校學術生態環境視域下對博士生培養質量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4(8):45-46.
[7]蔣承.博士生學術職業期望的影響因素研究——一個動態視角[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1(7):45-55.
[8]袁康,王穎,等.導師科研活躍度和學術地位對博士生科研績效的影響[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6(7):66-71.
[9]高敏.如何加強高校科研團隊例會的管理[J].科技管理研究,2011(10):65-67,87.
[10]張東嬌.變革中的導師制度及其個體命運[J].教育科學,2005(4):45-48.
Research on the Academic Environment Factors of Doctoral Student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Educational Complex Ecology
YU Wenjuan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The school of Humanities Economics and Law, Xian 710000,China)
Abstract: Doctoral students are the highest level of education in national degree education. The quality of doctoral students' training is not only related to subjective initiative, but also closely related to academic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academic environment factors of doctoral postgraduates in school and provide decision-making reference for doctoral postgraduate training. On the basis of literature review, the researchers conducte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graduate tutors of X University based on the theory of educational complex ecolog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utor team”,“scientific research team”,“teacher ethics”,“group communication”,“degree graduation standard”,“academic atmosphere”and“accommodation” are the most important secondary indicators under the corresponding first-level indicators,which give enlightenment that trainer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above factors in the process of doctoral training.
Key words: doctoral students,training,academic environ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