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應遵循主客體認同相結合規律,構建思政課教學良好開端;遵循知識傳授與價值觀教育相結合規律,實現“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完美結合;遵循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規律,讓思政課煥發蓬勃生機;遵循量變與質變相結合規律,培養青年學生在思想升華中“精神成人”。這樣才能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親和力、科學性和實效性。
關鍵詞:思政課;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青年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9)11-0178-03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12月7日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遵循教書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不斷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1]。可見遵循“三大規律”是上好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關鍵。在2019年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指出:思政課建設長期以來形成的一系列規律性認識和成功經驗,為思政課建設守正創新提供了重要基礎[2]。因此,研究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規律,遵循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規律是今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
何謂規律?規律是指自然界和社會諸現象之間本質的、必然的、客觀的、穩定的一種關系。從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來看,規律就是事物運動發展的法則。而思想政治工作規律就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法則。何為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就是指在人類社會中一定的階級或政治集團,為實現自己的政治目標,有目的地對人們施加意識形態的影響,以轉變人們的思想和指導人們行動的社會活動。所解決的問題是人的思想、觀念、政治立場等問題。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自從有了人類社會就有了思想政治工作,只不過最早沒有這個名詞,但這個社會活動伴隨人類社會的誕生而誕生,其實是一項很古老的工作,也是一項歷久彌新的工作,反映在人類社會各方面工作之中。在不同時代、不同的國家、不同的領域,思想政治工作的規律也是不同的。如在我國革命戰爭年代的思想政治工作規律與和平建設發展時期的思想政治工作規律是不同的;對于黨政干部、在職職工和青少年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規律也是不同的。我們要探索新時代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如何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科學性、實效性,讓思想政治理論課“活起來”“熱起來”“用起來”。
那么,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應該遵循哪些思想政治工作規律呢?根據學術界多年的研究與探索,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應遵循以下思想政治工作規律:一是主客體認同相結合,二是知識教育與價值觀教育相結合,三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四是量變與質變相結合等規律。
一、遵循主客體認同相結合規律,構建思政課教學良好開端
師生認同教學內容是思政課獲得成功的第一步。這里所指的認同不僅是指學生認同所學內容,同時還包括教師認同自己所教內容。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而言,必須是一位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是一位合格的共產黨員。只有這樣,才能把“信仰”和“職業”結合起來,把“工作”和“使命”結合起來,既是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更是黨執政的教育者、宣傳者、示范者、倡導者、引領者。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職業,而是馬克思主義信仰者的事業,是一項職業、專業與信仰高度契合的工作。只有思政課教師高度認同自己所教的專業,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所從事的事業之中,才能真信、真學、真教自己所講授的內容,發乎真情,顯于真心,教學自然就有感染力、親和力,所教內容就會贏得學生的認同,思想教育就會產生實效。
學生認同就是指學生對思政課所講授內容的認識與教師的認識趨于一致,同向同行,在認識上的同一性。認同是接受的前提,認同是思想教育成功的基礎。只有學生認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他才能愿意接受其中的理論、原則、觀點,才能在思想上產生共鳴,在認識上產生變化,才能識別和抵制錯誤的言論,才能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
學生對于思政課認識來自多方面的影響,一是“專業至上”認識。有些學生認為自己學好專業課就行了,對思政課就抱著應付的態度。二是思政課有些內容高中都學過,有些學生認為沒有新鮮感。三是有些學生認為思政課“可有可無”“沒有必要學”,如有學者對高校大學生進行跟蹤調查時發現有32.2%的受訪者認為高校思政課“可有可無”或“沒有必要學”,因而調查發現有46.4%的受訪者對思政課“興趣較小”或“沒有興趣”[3]?;谝陨系恼J識,部分大學生對思政課沒有認同感,一開始就產生了對立、排斥和拒受的態度和心理,如果不及時糾正部分學生的這種態度和心理,就像污濁空氣一樣,很快會蔓延開來,影響一大片。因此,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思政課教學首先要抓好“認同”教育,讓青年學生產生政治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扭轉部分學生對思政課的不良態度和心理,使他們在思想認識上對思政課理解、贊同,與思政課教學同向同行,產生認同感。這樣就會形成“良好的開端,成功的一半”的局面,有利于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理論學習和實踐教學。
二、遵循知識傳授與價值觀教育相結合規律,實現“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完美結合
當前,面對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元化時代的到來,社會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意識形態領域內各種社會思潮交流、交融、交鋒日趨激烈,人們的價值追求日益功利、利益要求更加直接等因素,導致了大學生思想既有活躍的一面,也有偏執、逆反的一面。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要遵循教書與育人相結合的規律,以知識傳授為載體,潤物細無聲,將價值觀教育滲透到平時的知識傳授之中,讓學生在增長知識的同時達到“精神成人”。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說過“知識即美德”。眾所周知,思想政治理論課所涉及的知識面非常廣泛,一個優秀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就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學者,要講好思想政治理論課,必須要有哲學、政治學、經濟學、歷史學、文化學、社會學、生態學、科學史等學科的知識儲備,通過包羅萬象的知識來闡明事物發展的規律,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從而達到啟迪心靈、碰撞思想、培育品德的目的。從這個意義來看,任何脫離了知識傳授的空洞說教,必然是思想教育的敗筆。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只有將知識傳授與價值觀教育相結合,才能避免空洞式說教,才能擺脫空話、假話、大話,才能實現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軟著陸”,讓學生在享受知識盛宴中,洗滌心靈,升華思想。
遵循知識傳授與價值觀教育相結合規律,不僅是思想政治理論課要遵循的規律,也是高校專業課教學中遵循的規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古今中外,關于教育和辦學,思想流派繁多,理論觀點各異,但在教育必須培養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這一點上是有共識的。”[4]無論是知識傳承,還是為社會發展,都與教育者的價值觀密不可分。正因為這樣,“古今中外,每個國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來培養人的,世界一流大學都是在服務自己國家發展中成長起來的?!盵4]因此,大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僅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首要任務,同時也是各門專業課不可或缺的任務,缺失了價值觀培養的知識傳授就是失去了靈魂的教育活動。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挖掘高校各門功課的思想教育資源,讓每一位教師將“教書”與“育人”結合起來。在所有的教學活動中,沒有“無教育的教學”[5],看起來是講授純粹的自然科學原理,但所有的科學是由科學家所發現、發明、創造的,附加有科學家堅持科學精神、為人類創造美好未來鍥而不舍的奮斗精神,是絕好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素材。近幾年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大思政大德育的理念悄然興起,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課程育人”到“全課程育人”,這些新思想新變化新舉措的出現,就是遵循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知識傳授與價值觀教育相結合規律”。
三、遵循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規律,讓思政課煥發蓬勃生機
遵循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規律,這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實踐性所決定的。理論只有在實踐中得到檢驗,才能顯示出蓬勃生機。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在課堂教學中既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又要開展實實在在的實踐教學活動,讓火熱的生活洗禮學生,讓城鄉巨變說服學生。各高校在實踐教學環節探索出了許多有益的途徑與方法,創建實踐教學基地,讓青年學生用實踐來丈量,用事實來說話,用數據來證明,讓理論的旗幟插在實踐的大地之上,取得了理想的教育效果。
思想政治理論課從本質上來說就是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課程,理論性是其生命所在。深刻掌握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我們每一位思政課教師職業所系、信仰所托。學生思想上的混亂,根源在于理論上的混亂,要糾正理論上的混亂,最根本的就是要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來武裝學生。因此,只有掌握了徹底的理論,才能說服人,這是思政課教師必過的“理論關”。但并不是說教師掌握了理論,就能講好理論課;要講好思政課還需要把教材中的理論轉換為教學內容,易于學生理解、共鳴、接受,這就需要我們把理論和現實結合起來,把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讓偉大的社會實踐來檢驗偉大的理論。在思政課教學中遵循理論與實踐結合規律,就是要以“問題為導向”,引導學生解決思想問題、精神困惑。解決思想問題既要把握好在世界范圍內的橫向比較,又要重視中華民族歷史發展中的縱向比較。同時,也要看到社會現象的復雜性,在社會實踐中有真象和假象、主流和非主流、本質現象和非本質現象同時出現的混雜局面,既不能因非本質、非主流的現象否定馬克思主義理論,也不能因本質現象與必然規律而回避矛盾。在思政課堂教學中,選用的實踐事例要實事求是,要客觀公正,要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切忌以“花邊新聞”娛樂化,切忌以低俗庸俗事例來嘩眾取寵,看起來課堂上熱熱鬧鬧、嘻嘻哈哈,實質上毫無理論的教育、思想的共鳴。遵循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規律,是思政課教學研究中的永恒話題,是一項永遠在路上的探索。
四、遵循量變與質變相結合規律,培養青年學生在思想升華中“精神成人”
思想政治理論工作的一個重要特點是“經常性”,年年做,月月做,時做時新。這是因為思想政治工作所面臨的問題在不斷發生變化,思想政治工作勢必要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毛澤東同志把思想政治工作的這一特征形象地比喻為:“房子是應該經常打掃的,不打掃就會積滿了灰塵;臉是應該經常洗的,不洗也就會灰塵滿面。我們同志的思想,我們黨的工作,也會沾染灰塵的,也應該打掃和洗滌。”[6]思想政治工作的另一個特點就是時效性。社會在變革,時代在發展,問題在更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特點、方法都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動。這就決定了思想政治理論工作不是“畢其功于一役的”,是一項長期性、艱巨性的工作。認識到思想政治工作的這些特點,就不難理解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課程貫穿于我國學校教育教學的全過程的原因所在,也就不難理解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課程被列為我國高校必修課程的原因所在。認識到這一特點,有利于在思政課上遵循量變與質變結合的規律,使青年學生隨著思想升華而實現“精神成人”。
遵循量變與質變相結合的規律,在思政課教學中要樹立循序漸進、逐步轉化的教學理念。思想政治教育是極其復雜和曲折的,要克服一些片面的認識,比如有的人認為政治理論在中學已經學過了,為什么大學還要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本科已經學過了,為什么在研究生階段還要學?這些問題就是由思想政治工作的量變到質變,在質變基礎上形成新的量變積累或質變飛躍的特征所決定的。遵循量變與質量相結合的規律,在思政課教學中要開足開全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不能以任何借口壓縮課程或教學時數,沒有教學上“量的積累”,就不可能實現學生思想上“質的飛躍”。
遵循量變與質變相結合的規律,就是要在發揮思政課“主渠道作用”的基礎上,要發揮高校各門課程的思想教育功能,只有高校全課程育人、全過程育人,同向同行,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實現量變到質變的飛躍。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2]習近平.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
03-19.
[3]劉宗讓.大學生對思政課教學看法的跟蹤調查與分析[J].浙江科技學院學報,2012(2).
[4]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5-03.
[5]鄭永廷.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17(1).
[6]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收稿日期:2019-06-20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引導少數民族青年學生堅定“三個自信”的途徑研究》(15XKS035)階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張喆(1967-),男,甘肅靜寧人,教授,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