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夏青 程宏燕
摘 要:人工智能影響了人類思維的主體地位,引發了主體思維載體——語言的變革,人工智能語言日益成為人類語言的重要補充,甚至可以實現對人類語言的加工和再創造。同時,人工智能引發了主體思維方式的變革,人工智能時代下人類應當及時轉變為整體性、協同性和大數據的思維方式,人工智能也進一步影響著主體思維的倫理取向。因此,人類必須要有反思意識,樹立正確的思維方式,使人工智能為人類造福。
關鍵詞:人工智能;主體思維;嬗變
中圖分類號:B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9)11-0060-04
人工智能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具有兩面性,學界對此展開了激烈的討論,討論的角度更多聚集在技術、倫理、政治以及決策方面。然而,人工智能的迅猛發展,也逐漸由外而內深入人的精神世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看待現實世界的方式。因此,本文將從理論層面揭示人工智能對主體思維的影響,并深入思考如何防止人工智能異化為奴役人的工具,使其真正成為人類的伙伴。
一、人工智能影響了人類思維的主體地位
關于思維主體這個問題,許多哲學家都進行過系統地研究。作為思維主體的人在笛卡爾那里得到了充分的認可,他將人類思維看作是人類存在的原因,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哲學命題。貝克萊也肯定人是感覺的主體,他認為一個事物之所以存在是取決于人的感知,提出了“存在就是被感知”的哲學命題。西方哲學史上唯理論和經驗論作為相互對立的兩大陣營,在很多問題上都是相互對立的,但是關于思維主體這個問題有著高度的一致性,都認為思維的主體是“人”。馬克思進一步指出,“人具有主體性要以人性為前提,有主體意識、主體能力的人作用于活動客體”[1]。綜上所述,哲學家對于思維主體是人自身這個問題得到了充分的肯定,這一概念也潛移默化地深入人的內心世界。而人工智能的迅速發展威脅著人類作為思維主體的地位,腦科學家和心理學家在這一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認為人工智能也具有感知、意志、判斷和推理等方面的能力。
人類思維包括概念、判斷、推理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等,人工智能思維是對人類思維的模擬。人的大腦系統是非常復雜的,我們只能從功能方面進行模仿,電腦就是這一過程中產生的結果,這是把人的思維作為一種信息處理過程,從而進行更為精準的運算、分析、存儲和記憶。以笛卡爾的實體二元論來看,他認為人的思維和行動之所以能夠達到統一,是因為人有一個身心交感點——松果腺。而人工智能是否有一個特定的部位能使自身的思維和行動達到和諧一致,就目前的研究來看是沒有的,人工智能的數據處理和邏輯運算能力均是人類賦予的,人類思維的社會性、整體性以及創造能力也是機器思維無法比擬的。
人機協同智能系統使以人為主體的思維逐漸轉化為人機一體化思維。吳彤在《關于人工智能發展與治理的若干哲學思考》一文中,針對人工智能領域的發展前景,將其分為三大類——弱人工智能、強人工智能和超級人工智能[2]。目前弱人工智能發展最為迅猛,人工智能翻譯系統、智能機器人、無人機等等,都屬于這個領域,因為大多數學者認為要使智能機器真正學會獨立地進行推理和解決問題是非常困難的。因此,目前的人工智能系統大多是通過人機協同來解決復雜問題,旨在通過人機交互延伸和拓展人類智能。以醫療康復機器人為例,在進行手術或者復健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人與機器的協同工作,機器人智能判斷的精準性和人在遇見意外情況發生時的靈敏反應相互結合,可以更好地保證手術和復健的順利進行。如今,在人機協同智能系統中,人工智能已經完成了人腦的部分計算和推理能力,很好地實現了弱人工智能,這在很大程度上挑戰了人類思維的主體地位。
類腦智能系統進一步使以人為主體的思維轉化為機器獨立思維。堅持強人工智能和超級人工智能的專家學者們認為能夠制造出獨立進行推理和解決問題的智能機器人,機器甚至能夠像人一樣獨立思考。未來人工智能技術的迅猛發展,可能會進一步威脅著人類思維的主體地位。類腦智能被設計的初衷是,仿照人腦的功能,實現具有學習、記憶、識別、會話、推理、決策以及更高層次的智能,使其更好地為人類服務,但是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強大,使人們開始擔憂有朝一日人工智能會不受人類控制。關于這一點,我們或許早已從波普爾對于“三個世界”的劃分那里得到了警示。波普爾將有啟發意義的形而上學看作科學發展的指南,按照存在的三個領域,提出了三個世界的學說。波普爾認為“世界3與世界1和世界2一樣,具有自主性……很多世界3的成員是按照人的思想意識進行創造的結果,但是,它們一旦被創造出來之后,就有了不依賴于人的思想的獨立性。”[3]就像波普爾所說的世界3那樣,我們可以設想,如果類腦智能系統足夠的完善,它們有可能按照不同的情景重新設計自身,擁有不依賴于人的獨立意識。奇點主義者也預測,當人工智能技術足夠的先進,它們就能夠進行自我改進,進化成不依賴于人的意識的獨立存在者。雷·庫茲韋爾提出2045年是人工智能超越人類智能的奇點,這個時候人類將被人工智能所統治。人工智能系統日益呈現出強大的發展勢頭,人類必須要有反思意識,捍衛人類思維的主體地位。
人工智能雖然已經強大到能夠超越人的部分思維能力,但要使其全面理解人類情感和文化,在各方面全面超越人類,成為新的思維主體是難以實現的。關于“人工智能是新的思維主體嗎?”這個問題,李國山認為“人工智能與人類智能之間的相似性遠遠低于動物智能與人類智能之間的相似性,因為機器人根本就不是一種生命體。”[4]事實上,人工智能對人類思維來說是一項極為重要的補充,只要能被正確地運用和發展,人工智能將會造福人類。就目前的研究現狀來看,人工智能仍然無法超越人類智能,就拿一副名貴的畫作來說,齊白石畫的蝦價值連城,如果用機器復制很多份,效率確實提高了,并且一般人看來也并無差別,但它們也只能是贗品。人工智能領域也是一樣,雖然它的精準性和邏輯性在某些方面已經超過了人類,但在其價值方面仍然是無法與人類相媲美的。人工智能可能在某個方面趕上甚至超過人類,但就整體而言,它仍舊是永遠無法超越人類思維的;人類思維是不斷發展著的,客觀事物是不斷運動、變化和發展著的,決定了人的認識也是一個無限發展的過程,人們的認識活動沒有完成時。
二、人工智能引發了主體思維載體——語言的變革
語言作為人類特有的表達方式,是展現思維的重要載體,離開了語言,思維似乎就成了一種難以捉摸、無法參透的東西。人類在與其他人進行勞動分工和信息傳遞的過程中產生了語言,包括了句法、語義和語用。在人類社會當中,語言一直處于非常特殊的地位,它代表著人之為人的意義所在,甚至構建了一切社會現實。維特根斯坦提到“我的語言限度就是我的世界限度”,在他那里,語言代表了人所認識的一切,除了語言,人類無法認識世界。海德格爾認為“語言是存在的家”,語言表達了人和世界的一切關系,進而提出了語言的本體論地位,為人和世界賦予了意義。
語言是人類進行溝通的工具,當人類發現其他客體也能夠以某種方式進行溝通和交流時,就開始創造適合它們的表達方式。到了人工智能的誕生,人類需要給予人工智能特定的指令,由此就產生了人工智能語言。目前,正在應用的人工智能語言技術主要有Lisp、Prolog、Smalltalk等,Python也逐漸成為人工智能領域最受歡迎的編程語言之一。人工智能語言是由人設計出來的、供機器使用的形式語言,它最重要的特點就是精準性,因為計算機會按照編程語言的邏輯執行命令。智能語言的進一步發展,如機器翻譯、文學創作、機器客服等,對主體思維載體——語言造成了深刻的影響。
人工智能語言日益成為自然語言的重要補充。毫無疑問,計算機和互聯網的普及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自然語言,輸入法、新型文字和網絡用語的迅速傳播不斷沖擊著自然語言。而人工智能語言對自然語言所帶來的全新突破顯然是與前者不同的,人工智能語言的進一步發展使人機對話得以實現,逐漸成為自然語言的重要補充。“自然語言的處理包括語音識別、自然語言理解與語音合成。”[5]人工智能語言關鍵在于對自然語言的處理,即聽到、理解和對話。機器翻譯打開了語音識別的大門,谷歌、百度等公司不斷改進此項技術,使得自然語言處理的正確率大大提高。關于自然語言理解與語音合成,微軟、小米等公司也進行了進一步的探索和研究。微軟運用算法、云計算和大數據技術形成了對話式人工智能機器人——微軟小冰,可以實現與用戶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微軟小冰的問世,說明機器人已經存儲了足夠多的語句和詞匯量,能夠像人一樣進行交流和對話,自然語言逐漸被機器所理解和掌握。
人工智能語言技術甚至可以實現對自然語言的加工和再創造。如今,人工智能在創作方面也進一步發展,智能機器人開始對語言進行再創作,甚至可以寫詩和作曲,微軟也試圖在技術上使機器人實現“熟讀唐詩三百首”。寫詩和作曲一直被認為是人特有的創作才能,是人工智能難以學習和掌握的,因為寫詩和作曲是感性的、靈感突現的東西。但是,近年來基于大數據的模仿,人工智能在寫詩、作曲等方面的能力不斷進步。微軟小冰除了會與人類對話以外,還可以進行創作,包括撰寫專欄文章、創作有聲童話故事、作詞和演唱歌曲等。海德格爾從本體論的角度為存在找到了家園——語言,而智能機器人擁有了與人類相似的語言系統,可以進行新聞撰稿和文學創作,這些重大突破在改善人類語言的同時,也威脅著人類自然語言的獨特地位。
當然,人工智能語言雖然實現了部分技術突破,但還是具有不足之處。第一,人工智能語言看似可以實現與人類的溝通與交流,但就其本質而言它并沒有掌握人類語言的精髓和意義所在。“塞爾的‘中文房間論證說明了人工智能是無法理解人類自然語言的,就像一個完全不懂中文的人,也能通過特定的文字符操作實現和外界的對話一樣,這個過程是形式化的輸入與輸出。”[6]可見,特定的文字符號操作使房間里的人通過了圖靈測試,但其實他根本是不懂中文的。第二,人類語言具有意向性特征,就像我們經常說的“弦外之音”“言不盡意”這樣的情況,人工智能也是無法理解的。對此,李開復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人類語言是極其復雜的,是人工智能無法超越的。比如,當我們說“你可真行啊!”根據對話雙方所處的語言環境,人們可以很容易地分辨出這句話究竟是褒義的,還是貶義的,而人工智能是無法分辨的。第三,人類語言中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及其個性化特征,也是人工智能語言無法比擬的。科幻電影當中出現的情感機器人,被設定成具有理解人類情感的能力,但是在現實中,人類情感是復雜多樣的,要使智能機器人全面地對情感進行分類,挖掘不同人的個性化特征是十分困難的。比如,淘寶的機器客服,當用戶詢問一些普遍性問題時,機器客服基本上都可以解答,但是對于用戶的一些特殊需要,機器客服是不能一一解答的,也無法從字里行間體會出用戶的情緒,這個時候還需要人工客服介入。人類語言與智能語言有著本質的不同,人類語言的特點在于它的可理解性,只要談話雙方能夠理解就行。因此,對于自然語言的理解和處理,將成為人工智能技術發展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研究領域。
三、人工智能引發了主體思維方式的變革
所謂思維方式,就是指主體看待事物和認識世界的方式,它對主體的行為活動和改造世界的方式具有重要的影響。自古以來,人類就在尋求各種各樣的方式認識世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的知識結構和思想觀點發生變化,新的思維方式也逐漸形成。古代自然科學的發展下,人類用水、土、氣、火等具體的物質形態解釋世界,構成了人類直觀的思維方式。隨著實驗科學的興起,近代科學技術逐漸發展起來,構成了人類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而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提供了人類認識世界的全新視角,構成了人類整體辯證的思維方式。唯物主義者認為物質決定意識,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又實現了人類思維方式的進一步轉化。人工智能時代下,人們的思維方式日益更新,不斷適應新的發展需要。
人工智能的進一步發展要求人類形成協同性、整體性的思維方式。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實現了人機對話、人機一體化趨勢,在交通運輸、醫療、家居等各個方面,均實現了人機互動模式,因此,必須逐步形成人工智能與人類智能和諧共處的協同性思維,使其更好地為人類服務。同時,人工智能涉及了諸多基礎學科,如數學、認知科學、語言學、心理學、社會學和哲學等等,科研工作者要從學科的整體性上來發展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時代下,不能停留在技術研究的單一領域,而是要進行整體把握、綜合判斷,形成對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正確認識,才能更加理性地進行鉆研和思索,從而加強人工智能理論研究,充分認識人工智能面臨的前沿科學難題。人類的首要任務是形成對人工智能的正確認識,為人工智能的發展提供正確的理論指導。
人工智能的進一步發展要求人類建立大數據的思維方式。自古以來,人們就在運用數據進行記錄與統計,智能時代下,人們掌握和運用數據的能力不斷增強,人工智能正是以大數據為基礎的,并且可以進一步學習和分析數據,催生了人們對于客觀世界的全新認識。“人工智能與大數據的完美結合將開啟大數據時代新一輪的發展高潮。”[7]人工智能使人們的思維由語言、文本轉換成為大數據的思維方式,正是因為阿爾法狗存儲了大量的圍棋對弈數據,才能夠打敗李世石。人工智能對數據的運用不是簡單的加加減減,通過一系列的算法控制甚至可以創造出具有情感的東西。人的思維具有非邏輯、非理性因素,包括情感、幻想、頓悟、無意識等,如果技術的不斷發展使人工智能得以模擬人類的非理性因素,這無疑是加速了大數據對人類的威脅。就目前的研究現狀來看,人類思維的非理性要素很難納入算法的框架當中,也難以用數據進行描述,人類無須太過擔憂。但是,大數據時代下人類依然要及時地更新觀念,人們要從傳統的思維方式轉換為大數據思維。這就要求人們全面地認識、分析和掌握數據,科學地運用數據,在大數據方面掌握絕對的主動權。
四、人工智能影響了主體思維的倫理取向
人類認識世界的工具系統不斷變化,造成的價值問題也是全然不同的。運用人工智能進行決策和部署,不僅會協助人類提升判斷能力,也會產生人類社會的價值沖突。一方面,人工智能具有深刻的倫理導向,這會使人類陷入巨大的風險和不確定性當中。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有助于人類理性地進行價值評價和價值選擇。因此,人類必須科學地審視人工智能帶來的倫理問題,更好地提升主體的思維能力。
人工智能具有深刻的倫理導向。人工智能的發展使得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系發生改變,人類為了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可能會造成對人工智能的濫用和誤用。由于人工智能的強大優越性,人類必然會對技術合理性產生強大的價值認同,從而忽視其帶來的倫理問題。一是責任倫理問題,包括責任主體和責任界定。比如,在軍事領域部署殺人機器人帶來了巨大的倫理問題,如果殺人機器人在作戰過程中判斷失誤,就會造成巨大的損失。那么,諸如智能機器是否應該承擔責任、如何讓智能機器承擔責任、智能機器承擔責任是否有意義,這樣的問題很難解決。二是風險倫理問題。比如,汽車上安裝了智能引擎,人們就會產生巨大的思維惰性,從而大大增加了發生危險的概率。三是道德倫理問題。人工智能領域的專家更是試圖將曾經只能出現在科幻小說里的情感機器人引入到現實生活當中,讓機器和人類一樣表達喜怒哀樂。還有學者提出要為智能機器人確立公民身份,這些都是人工智能領域面臨的倫理問題。如果智能機器人引發了道德沖突,是否像人類一樣具有道德主體地位,諸如此類的問題尚無定論。與此同時,人工智能在醫療、家居生活等各個方面均存在著負面影響,人類將如何進行取舍,使人工智能正面效應得到發揮,或者說人類如何為自己的創造物產生的消極后果負責?
毋庸置疑,人工智能研發的目的是為人類提供便利,他必須符合人的道德觀念。對于人工智能帶來的倫理問題,人類需要為其注入人的道德觀念。康德認為人具有善良意志,人的善良意志是內在的、以人自身為目的,這種最高的道德標準規范了人們的行為舉止,正因為如此,人類才能按照自己內心的善良意志行事。而人工智能作為人類認識世界的工具系統,也要有類似于人的道德原則。因此,必須以人類道德倫理規范來約束人工智能無限發展,實現人工智能時代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人工智能有助于人類理性地進行價值評價和價值選擇。人工智能取得的重大進展,能夠幫助人類進行合理地判斷和決策,更好地實現人類價值提升。例如,深度學習,專家系統等等。以深度學習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取得了重大進展,目前,深度學習工作原理也在計算機視覺和無人駕駛等方面取得重大進展,旨在提高人工智能領域的精準性,讓人類為人工智能的學習能力感到驚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專家系統也逐漸應用于人工智能領域之中,力圖實現最優化處理、選擇最佳方案,越來越成為人機互動的關鍵一步。人工智能可以通過海量的數據存儲,模仿人類專家在復雜的環境中做出判斷和決策,以極強的精準性和判斷能力,減少了意外事故的發生。人工智能使人自身的認識結構和認識能力獲得了跨越式的發展,隨著人類認識的不斷進步,將會逐步實現人機協同、人機一體化的趨勢。那么,對于現實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價值難題,如財產糾紛、法律量刑、環境治理等問題的處理,人工智能將在這些領域更好地造福人類。
人類需要確立相應的價值原則,使人工智能的發展符合人的價值目標。“人工智能是一項‘人為的和‘為人的價值活動,必須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或以人為中心的原則,盡可能滿足人們多方面的愿望和不斷增長的需要。”[8]首先,要從人工智能發揮作用的源頭上進行處理。人工智能領域的專家、學者在發展人工智能前,就要綜合地分析這項技術的好與壞、優與劣,將其對人類社會的傷害降到最小。其次,在人工智能的發展過程中,要樹立公平、公正的價值觀,讓技術的發展能夠造福全人類。人工智能技術在各個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就,當前的重要任務就是要促進人工智能技術普遍化,使普通大眾也能從中受益,從而促進社會公平與正義。再次,在人工智能的發展過程中,要樹立和諧的價值原則。人工智能是由人創造的工具系統,要進一步促進人機協同智能系統的發展,從而實現人類、自然和人工智能的和諧共處。最后,從人工智能的發展目標來看,要引入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觀念。不能為了當下的發展,放棄人類社會的長遠利益。因此,人類要樹立正確的價值目標,維護人類的主體地位,使人工智能的發展服從和服務于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參考文獻:
[1]袁貴仁.馬克思的人學思想[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116.
[2]吳彤.關于人工智能發展與治理的若干哲學思考[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8(10):20.
[3]趙敦華.現代西方哲學新編[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349.
[4]李國山.人工智能與人類智能:兩套概念,兩種語言游戲[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47(4):30.
[5]軒中.中國的自然語言處理領域的人工智能公司[J].互聯網周刊,2018(15):62.
[6]蔡曙山.哲學家如何理解人工智能——塞爾的“中文房間爭論”及其意義[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1(11):19.
[7]孫永杰.人工智能+大數據催生新生態模式[J].通信世界,2017(13):39.
[8]孫偉平.關于人工智能的價值反思[J].哲學研究,2017(10):125.
收稿日期:2019-06-22
基金項目:本文系武漢理工大學研究生優秀學位論文培育項目(2017—YS—101);校自主創新重點課題《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文化研究》(2018VI008);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文化思想研究》(17BKS070)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郭夏青(1995-),女,陜西西安人,碩士研究生,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程宏燕(1971-),女,江西玉山人,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博士,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科技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