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東興
[摘 要] 自2010年國家在高職學校大力推廣創新創業教育以來,雖然受到了很多人的關注和認同,但是創新創業教育還一直在摸索和發展當中,沒有形成完整的教學體系和教學方法,導致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遇到了阻礙。這就需要高職教師展開深刻的研究和實踐,尋找創新創業教學的優質方法和手段。針對電氣自動化專業,對高職院校中的創新創業教育策略進行研究和探索。
[關鍵詞] 創新創業;高職院校;教學策略;電氣自動化
創新創業教育的主要目標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讓學生敢于思考和想象,構想出新的創業理念,或者發掘出更優秀的專業技術,以此作為基點開創一個新的企業,促進國家的技術進步和經濟發展。所以創新創業教育就顯得必要而且重要,需要高職教師用心研究,給學生更好的創新創業環境。
一、設立具備專業特色的創新創業課程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學的首要手段,除了設立專業課程以及提高學生職業能力、道德涵養的課程之外,還要設立與專業相關聯的創新創業課程,形成創新創業教育的體系根基。有部分學校已經擁有了創新創業的課程,但是沒有具體專業的融合,只是泛泛而談,讓學生了解了一個皮毛,學生很難與自己所學的專業相結合。
所以,這門課程的第一個特點,就是要具備專業性。比如在電氣自動化專業當中,相應的課程就要對與電力系統、電氣控制等內容相關的實際案例進行剖析和研究,然后還可以在相應的情境下,完成案例模擬,給學生直觀的體驗和感受,收獲具有指導意義的經驗和心得。第二,要革新教學方式,傳統的教學方式只能讓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傳輸,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思考,所以就要求教師善于運用構建生活情境、設立任務驅動、翻轉課堂以及新媒體教學等多種方法,讓學生更容易進入學習的氛圍,產生新的觀點和看法。此外,這門課程也要有統一的教學內容,比如創新創業的基礎指導、創業心理的疏導與發散、創業生涯的進程規劃等,讓學生不僅具備專業上的創業意識,更要有創業的理念做理論支撐,有創業的心理來舒緩壓力,有創業的生涯規劃來安排長遠的目標。
除了課上的課程教學之外,在整個專業教育體系當中,也要體現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性。比如在進行教學評價和評定獎學金的時候,也要著重考慮學生在創新創業方面所體現出來的能力。同時還要大力支持學生進行創新創業,將課堂學習的課時人性化,讓學生可以將更多的時間安排到創業中。如果有學生因為參與創新創業的活動而影響了正常的課程學習,教師可以酌情根據學生的創業表現,進行學分轉化,來彌補學生落下的學分,以免學生因為學分不夠而導致留級或開除。
二、建立創新創業人才孵化的實訓基地
對于高職學生來說,除了課堂教學之外,實訓教學是更為關鍵的教學手段。對于電氣自動化專業的學生來說,需要通過金工實習、維修電工實訓、單片機、CAD、電子技術課程設計、電力系統、計算機應用基礎訓練、電氣控制設計等一系列的實訓課程,來幫助學生擁有專業實踐的能力和經驗,讓學生獲得實際動手的機會,看到專業知識的具體表現形式,同時還能查漏補缺,讓學生把在課堂教學中學到的重點知識再學習一遍。實訓是指導學生創新創業的最佳方式,通過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讓學生對實訓內容進行創新和改進,從而建立創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比如在電氣自動化專業中,學生就可以通過對自動控制理論、電力系統控制、系統仿真等方面的技術革新,來開展自己的創業計劃。
此外,學校應該積極開展社會合作的模式,建立并優化學校的實訓基地,讓其成為創新創業人才的孵化基地。通過校企聯合、社會團隊入駐或者政府支持的方式,來擴展實訓基地的專業度和仿真性,讓學生體驗真實的工作內容和設備操作,創造完善的現場環境。
三、成立支持學生創新創業的專業團隊
在課堂教學和實訓教學之后,學校應當積極鼓勵學生加入創新創業的團隊,通過更專業的專家或老師引導,幫助學生進行創業創意構想,讓學生發揮自己的特長和特點,建立新穎的創業模式,完成自己的創業計劃書。
同時,學校可以與企業、政府等進行合作,展開對優秀創業人才的技術和資金支持。以學生的創業計劃書作為標準,通過對學生各方面的考察,由專家或教師進行推薦,企業或政府的負責人進行挑選,讓優秀的創業學生擁有直接施展拳腳的機會,讓創新創業不再只是一句空話,而是實實在在地幫學生實現夢想。
除了尋求企業和政府直接的幫助外,學校還可以成立創業基金會,向社會和大眾募捐,最后由學校和學生共同選出優秀的創業學生,作為第一筆創業資金的投入,如果創業成功,再由學生反哺基金會,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綜上所述,在高職學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需要教師和學校進行改革和研究,以最佳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業信念,并且以最大的條件支持學生進行創業,讓創新成為學生的習慣,讓創業成為學生的目標。
參考文獻:
[1]牛杰,李晴,朱敏.嵌入模式構建雙創與專業教育融合探索分析:以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為例[J].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1).
[2]王璐.雙創教育模式下高職院校電氣自動化專業改革研究[J].科技資訊,2017(35).
[作者單位]
甘肅能源化工職業學院
(編輯: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