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會星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堅持家庭經營在農業中的基礎性地位,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而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是推進適度規模經營,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發展新動能,實現農業“融合、綠色、集約”發展的重要前提。
武城縣自2015年被確定為全國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以來,大膽創新,先后搭建起產權交易平臺、土地承包經營權信息應用平臺、風險防控平臺、金融產品服務創新平臺“四大平臺”體系,讓平臺變成了連接農民、新型經營主體、金融企業經濟利益關系的紐帶,形成了推進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的標準流程,多項做法走在全省乃至全國前列。
一、主要做法
(一)搭建產權交易平臺,促進產權交易規范有序進行
被確定為全國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后,武城縣經反復調研論證,創新性地成立縣級農村綜合產權交易中心,先后制訂出臺《農村土地經營權價值評估辦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辦法》《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抵押貸款工作流程》等多項規章制度,規范交易行為,逐步構建起縣農村綜合產權交易中心、鎮交易服務站、村信息員三級網絡化交易服務體系,重點開展土地承包經營權、“四荒地”使用權、林權、養殖水面經營權四類規范交易,有效激發了農村市場活力。截至2018年11月,該中心已完成交易922筆,流轉土地面積8.6347萬畝,合同約定金額5.3033億元。
(二)搭建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信息應用平臺,提高產權交易規模和效益
從健全完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信息應用和服務入手,建立“武城縣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信息應用平臺”,將8.36萬農戶、72.96萬畝家庭承包土地確權信息和每個地塊具體的經營權流轉、抵押情況納入平臺,實現與銀行機構信息聯網共享,有力提升了農戶土地抵押貸款效率和服務質量。嚴格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和抵押貸款流程,推動平臺專業化運轉。根據省農業廳、工商局土地流轉合同文本,統一制定《武城縣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合同》文本,規避矛盾糾紛。編制《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抵押貸款工作流程》,推行“貸款申請、資格審查、現場勘査、資產評估、資料審批、簽訂合同、抵押登記、發放貸款”“八步工作法”,形成“交易-鑒證-抵押”農地融資模式,加速了農地交易流轉步伐,提高了產權交易規模和效率,有效促進了金融資本進農業進農村。截至2018年11月,已累計辦理抵押貸款1193筆,貸款金額22.25億元,居全國試點縣首位。
(三)搭建風險防控平合,降低產權交易抵押貸款風險
一方面,政府出資1000萬元設立“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風險補償金”,與山東省農業融資擔保公司合作,建立融資擔保風險分散緩釋機制,形成了“經營權抵押+中介擔保+風險基金補償”的模式,有效降低了貸款損失風險。另一方面,在全省率先制定《武城縣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風險防范“項目池”實施辦法》,探索建立“農村綜合產權交易中心專項流轉處置、信貸產品開發時預置抵押物處置、依法訴訟法院處置”三個層面的處置方式,構建起以“項目池”為核心的多元一體化抵押物處置機制。目前“入池”優質主體達到100多家,已有18家“入池”主體與19戶借款主體簽訂“一對一”承接意向協議,涉及貸款金額2541萬元。
(四)搭建金融產品服務創新平臺,滿足產權交易信貸融資需求
組織試點銀行推出“直接抵押貸款、反擔保貸款、農地抵押+其它產權擔保、他人土地經營權擔保、省農擔擔保”等5種具有武城特色的農地抵押貸款模式,配套家庭承包土地經營權和流轉土地經營權辦理抵押貸款,既滿足了現代農業和新型經營主體的資金需求,又緩解了傳統農戶貸款難、風險高等問題。通過政府推動、市場化運作,讓農地抵押貸款逐步形成“農戶能貸款、銀行敢貸款”的良性循環,為全省乃至全國推進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探出新路。
二、“武城模式”改革啟示
(一)堅持引導先行,激發參與改革自覺性
武城縣在推進土地經營權流轉改革中,堅持宣傳引導先行、優化信息系統服務、提供人才隊伍保障、強化流程規范監管,遏制耕地流轉“非農化”,確保改革具體政策落地落細。“武城模式”改革啟示我們,要把解決問題作為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抓住群眾關心的焦點,做到宣傳先行引導,政策落地推進,打通政策落地的阻點,營造參與改革氛圍。
(二)堅持以民為本,盤活農村金融配置
武城縣探索實行一證(土地經營權證)、一池(經營權抵押貸款“項目池”)、“四大平合”建設等做法,確保了農村土地的占有使用、抵押拒保等各項權能的完整性,盤活了土地經營權提升了土地流轉的價值鏈。“武城模式”改革啟示我們,把金融資源配置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領域和薄弱環節沒有現成的路子,要堅持以民為本,勇于創新,大膽探索,為農村產權改革搭建“金橋”。
(三)提升制度供給,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
武城扎實推進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土地流轉規范管理服務等各項改革,提高制度供給的實效性,確保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工作走在全國試點縣的前列。“武城模式”改革啟示我們,在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實踐中,要堅持制度創新先行,增強制度的針對性和含金量,為實現“五個振興”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