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濟民 曹華
摘 要:我黨歷來重視紅色文化教育活動。延安精神作為最具特色的紅色文化資源之一,一直是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我們在開展“延安精神”紅色文化教育活動,創新教學,張弛有度,從“重傳承、強主體、融文化、建平臺”四個方面入手,開展現地教學,傳承延安精神;以人為本,盤活思政課堂;融合校園文化,延伸教學效果;搭建交流平臺,夯實黨性教育。通過引導,讓青年學生與紅色文化產生共鳴,把教育內容轉化為心理的主觀認同和實在的自覺選擇,真正擔負起實現中國夢的歷史責任。
關鍵詞:紅色育人;政治教育;延安精神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9)11-0153-03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發揮紅色資源優勢,深入進行黨史軍史和光榮傳統教育,把紅色基因一代代傳下去。”延安是中國的“革命圣地”,也是紅色文化資源的發源地之一。我們創新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對青年學生開展多層次的“延安精神”紅色文化教育活動,固本強基,引導他們自覺地把個人理想追求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之中,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
一、開展現地教學,傳承延安精神
青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弘揚延安精神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今天青年學生的人生黃金時期同“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完全契合。帶領青年學生前往延安圣地,通過現地參觀革命舊址、瞻仰先輩雕像、翻閱歷史文獻、回顧戰斗場景……讓青年學子深刻感悟延安精神的厚重與偉大,樹立與時代同心同向的遠大理想和崇高信念,緊緊團結在黨的周圍,自覺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
(一)熟稔于心
延安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在長期革命斗爭中所形成的優良傳統和作風的結晶,是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無產階級革命精神。圍繞高校政治教育課程建設和教學需要,下發延安革命歷史概況、延安精神介紹、延安紅色文化展覽等口袋書或宣傳冊,把紅色文化讀本作為大學生學習延安精神的有效載體,在一段段歷史故事中回顧過往的革命歲月,了解黨的發展歷程,領悟延安所傳承的革命精神。組織專家學者為青年學生講授延安的光輝歲月,安排老紅軍向青年學生講述延安的過去與現在,深切體會到延安精神的代代傳承;開展延安革命歷史知識競賽,讓他們對延安精神牢記于心,認識到延安精神是我們黨保持旺盛生命力、加強自身建設的不竭動力和精神支柱。
(二)感悟于身
重走延安革命圣地,在歷史的發生地體驗和認知歷史,在理論的原創地學習和重溫理論,在延安精神的發祥地感悟和領會延安精神的作用,注重引導青年學生挖掘延安歷史和延安精神中的規律性內容,把延安時期黨的理論創新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聯系起來,強化四個自信。寶塔山上,老、新黨員共誦入黨誓詞,回溯先輩事跡,感悟艱苦奮斗精神;紀念碑前,老軍醫聲情并茂地講述張思德、白求恩事跡,讓大家共同感受共產黨人為人民服務的不變追求,責任感、使命感油然而生。在瞻仰楊家嶺、棗園等革命舊址,一幅幅珍貴的照片、一件件文物、一段段的故事感人肺腑……通過一系列的現地教學活動,大學生真正認識到了延安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戰爭年代從弱到強、從小到大并不斷取得勝利的重要“法寶”,也是當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最終取得勝利的“法寶”。
(三)體現于行
今天的形勢和條件同當年延安相比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依然是我黨的根本宗旨。結合大學生職業特點,教育引導他們學習白求恩,堅持為人民服務,堅守自己的職業操守和職責使命,做到學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心為民所想,事為民所做。我們在教育青年學生傳承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貫徹實事求是的精神的同時,更要引導大學生聚焦為人民服務這個核心。教師與學生共同踐行延安精神,干什么學什么,在學中干干中學,堅持需要什么就苦練什么,不斷錘煉能打硬仗的超強本領。
二、以人為本,盤活思政課堂
青年學生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和建設者,是祖國未來發展的捍衛者,肩負著偉大的歷史重任。以大學生為主體,開展豐富多彩的紅色文化教學活動,調動起學員的學習興趣,在參與中提高認識,升華思想,堅強黨性,磨煉意志,從延安精神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深切體悟延安精神,確保我黨血脈永續、根基永固、優勢永存具有時代價值。
(一)雙向互動
現在的青年學生思維活躍,知識儲備量大,個性突出,教育工作者必須要遵循他們的成長規律設計教學內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發揮出大學生的主體性作用。我們緊緊圍繞黨中央在延安十三年革命歷史、延安精神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學習教育三大主題,采取課堂專題教學、現場教學、激情教學、情景體驗式教學相結合的方式,對青年學生進行理想信念、黨性黨風、革命傳統教育。課后教師借助微信平臺等現代媒體手段,與學生們就授課內容展開討論交流,收集教學建議、修正教學設計、掌握思想動態,促進了大學生從被動受教育向主動學習的轉化。通過廣泛的互動教學,師生共同重溫黨的革命歷史過程,直觀感受革命先烈艱苦奮斗歷程,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
(二)主動參與
延安紅色文化教學從前期設計到具體實施,我們不斷引導學員全程參與、策劃,讓教育活動緊貼思想實際,適應年輕人喜好。在教學設計階段,就把學生推向臺前,借助微信等新媒體,號召學生們參與到“教學活動標識怎么設計,‘紅色尋寶‘紅色留言墻活動怎么策劃,‘永遠的長征廣場晚會怎么創編”等活動中來。學生們樂在其中,奇思妙點層出不窮,激發了革命傳統教學新動力。現地參觀見學過程中,我們有意穿插了學生們自編自演的《長征故事》《戰火中的母校》《窯洞對話》等情景劇,引起學生們的強烈共鳴,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禮和精神升華,激發出傳承紅色基因、獻身強軍實踐的壯志豪情。
(三)問題導向
是什么(what)、為什么(why)、怎么辦(how)是人類最基本的邏輯思考,也是養成科學思維方式的基礎。大學生已具有相當的思想理論基礎和理論分析能力,通過研討式的交流引導,從而達到理解基礎上的接受。以“3W”的問題模式貫穿延安精神教育的主菜單式專題授課,予以學生充分的自由度,圍繞著“什么是延安精神,為什么形成了延安精神,我們應該怎么辦”設置教學內容和運用教學手段,在思想碰撞中引導幫助青年學生按照問題模式進行思考,提高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真正悟透延安精神內涵,接受革命文化傳統,自愿從延安精神中汲取信仰的力量。
三、融合校園文化,延伸教學效果
校園文化建設是潛移默化進行紅色文化教育的最佳途徑。加強延安精神與校園文化對話與融合,凝心聚力,促使青年學生投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實踐中,在克服困難、解決問題中筑牢信念根基,不斷提高政治覺悟和政治能力,把對黨忠誠、為黨分憂、為黨盡職、為民造福作為根本政治擔當。
(一)文化交融
延安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廣大人民在革命戰爭年代時期創造出的精神成果;空軍軍醫大學文化中的兩華精神、模范大隊、德學諧進的大師李繼碩等英雄群體和模范人物,體現出空軍軍醫大人崇尚陽光、追求精品、愛軍習武、報國為民的精神風貌。兩者在堅定的理想信念、以民為本的價值追求、實事求是的優良作風等價值維度方面具有的同質性旨趣,這使我們在革命傳統教育過程中把兩個文化進行對話與融合成為可能。延安現地教學結束后回到學校,緊鑼密鼓地加強延安精神與校園文化對話與融合,凝心聚力,總結升華,發揮其超越時空的恒久價值和旺盛的生命力。在深度挖掘延安紅色文化資源,適應本校政治教育特色的同時,利用學生身邊人、身邊事生動地闡述新時代下如何踐行延安精神,號召他們傳承紅色血脈,自覺投身強軍實踐。
(二)形式多變
開展多種形式的校園文化活動,跨越現實與歷史的鴻溝,使青年學員化解價值困惑,找到堅定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論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堅定愛軍精武、強軍報國的人生志向,成為國防和軍隊建設需要的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合格人才。開展訪談式教學,邀請校內踐行延安精神的典型人物介紹個人先進事跡,展現出軍隊院校人姓軍為兵、履行使命的壯美身影和至精至愛、效國效民的赤子忠誠。例如空軍軍醫大學(原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醫院麻醉醫生陳紹洋,其無私奉獻和擔當精神無不展現出崇高的職業道德和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邀請陳醫生身前的同事戰友來介紹其生平事跡,在款款深情的敘述中好軍醫好黨員的光輝形象躍然而出。并且開展訓后延伸“三個一”活動,要求學員現地教學結束后向班組成員匯報一次學習成果,結合學業或個人成長在本學員隊主講一堂黨課,組織開展一次“延安精神與醫大文化”的交流研討,實現階段性學習向長期學習、個人受益向群體受益的轉變。
(三)社團黏合
社團是大學生進行思想交流、興趣培養、能力鍛煉的重要平臺,學生對社團有著較高的心理認同。從延安實地教學回到校園后,各類社團緊鑼密鼓地圍繞著延安精神開展相應的文化藝術活動,充分地將延安精神融入各種具體的文化情境中,促進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藝術社團組織青年學生模擬歷史事件活動,排練《再回延安》情景劇,創設逼真的生活場景,還原延安時期的活動場景,讓大家在真實的情景中體驗、感知和覺悟,獲得真實的實踐體驗,真正將延安精神所蘊含的內容內化為自己的思想,外化為自身的自覺行動。攝影社團開展“延安印象”的攝影作品展覽活動,一張張老舊又美麗的照片再一次將大家的思緒拉回到了延安,本校的晉希哲、侯友桐、華均等老專家曾在延安學習和工作過,涂通今、陳景藻等同志受到過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親切接見,他們是當年延安精神的實踐者、創造者。
四、搭建交流平臺,夯實黨性教育
延安現地教學活動,讓青年學子感受到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情懷、擔當、風范,對他們在黨性上引發的觸動是震撼性的。那么如何讓觸動不僅能夠震撼一瞬間、激動一陣子,而且能夠銘記一輩子呢?貼近現實生活,多方位地搭建交流平臺,促使紅色文化資源聚焦化、時代化、親民化。
(一)多維引領
借助現代先進信息技術,依托校內思想政治教育網站,建立延安革命傳統教育主題網頁,將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生動鮮活的戰爭實例、震撼人心的崢嶸歲月躍然于屏幕上、跳動在音符里,讓紅色文化資源的傳播方式更符合青年學生的需求。組織為期15天,行程300多公里的野外綜合訓練,將拉練與重走長征路的紅色教育相結合,注重用紅色校史、紅醫操守澆灌學生心靈、激發學生斗志,傳承革命精神。錘煉青年學生在復雜環境下的“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將延安精神中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傳承下來,體會到紅軍官兵用雙腳、用生死、用戰斗才取得的革命勝利,想想長征,就感到沒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難。綜合演練結束后,他們普遍認為,自己學會了堅決服從命令聽從指揮,學會了團隊合作,學會了頑強拼搏勇往直前,身體力行感受到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仰力量。
(二)服務實踐
延安精神的本質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我們通過創新社會實踐教學模式,積極推進“醫學服務式”教學,讓學生在服務地方醫療過程中增進與群眾的感情,深入基層、深入群眾,體會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培養服務群眾意識,提高為人民服務的本領,努力為人民群眾辦好事、做實事、解難事。利用革命傳統現地教學間隙,派遣骨干軍醫和學生共同組成“張華傳人”志愿服務隊,赴延安市各縣的山山坳坳、溝溝壑壑遍訪革命舊址,追尋紅色根脈,為當地老百姓問診,踐行報國報民的錚錚誓言。青年學子從延安精神中汲取矢志奮斗的力量,把艱苦奮斗、開拓創新的優秀品質作為克服人生道路上一個又一個困難的制勝法寶,從點滴小事做起,從當下做起,在“勤學、修德、明辨、篤行”上下功夫,做到自力更生的意志不能移,艱苦奮斗的傳統不能丟,干事創業的激情不能減。
(三)提升理論
從本質上講,黨性教育屬于價值觀念的傳遞,具有難以針對、難以深入、難以保持、難以評價等特點。要落到實處,增強教育效果,需要指導青年學生圍繞延安現地教學活動主題撰寫心得體會文章,實現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統一。在閱讀經典、回望歷史中,如此全面系統地感受著中國共產黨在延安13年崢嶸的紅色歲月和輝煌的革命歷史,如此近距離地感受著以抗大精神、白求恩精神、南泥灣精神、張思德精神、延安整風精神等為主體的原生態延安精神,如此深入地思考著延安精神、黨的優良作風、黨的建設偉大工程深刻內涵和時代價值。這些都使青年學子在思想上、心靈上受到了很大的觸動,收獲頗豐。注重吸收全國優質研究資源,緊扣時代脈搏、緊跟形勢任務,與有關方面聯合舉辦具有紀念意義事件的學術研討會。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8.
[2]黑龍江延安精神研究會.延安精神是值得永遠弘揚的革命精神[J].中華魂,2018(4).
收稿日期:2019-06-11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思想的邏輯思路和戰略意蘊研究”(16AKS001)階段性成果;空軍軍醫大學教學研究課題“貫穿辯證思維方法的八年制醫學生思政課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BL201603)階段性成果;國家社科基金軍事學項目《新時期“四有”軍校學員培育創新模式研究》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戴濟民(1994-),男,新疆烏魯木齊人,從事肝膽科研究;[通訊作者]曹華(1974-),女,湖南長沙人,副教授,從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