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菁怡
P2P網絡借貸,借助了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擴大了資本的流通范圍,優化了民間資本資源的優化配置,豐富了個人的投資方式。但是,P2P網絡借貸平臺發展的過程中,也出現了諸如資金鏈斷裂而不能按時兌付,甚至攜款潛逃等事件。因此,我國P2P網貸行業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監管策略的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我國P2P借貸平臺監管的原則
明確P2P監管原則的目的是確保P2P借貸平臺合法運營、防范欺詐、圈錢、洗錢等行為,維護P2P網貸參與者的基本權益,防范系統性風險,確保P2P網貸行業能持續地健康發展。根據目前的發展狀況,我們提出來一下幾個原則:一是適度原則;二是公平原則;三是分級監管原則;四是消費者保護原則。
二、建立監管主體,構建監管體系
要想對P2P借貸平臺的監管措施落實到位,我國應該構建多層次的監管體系。主要包括政府層面、行業層面和平臺自身層面三方面。
政府層面,因為我國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監管主體是銀監會,因此銀監會可以作為P2P借貸平臺的監管主體。
行業層面,因為行業協會的專業性強,更熟悉P2P網貸市場的規律和P2P借貸平臺的運作,同政府的強制性監管相比,更加靈活。我國應該鼓勵更多的優質P2P借貸平臺組成或加入P2P行業自律組織,出臺更多關于行業自律的支持措施,塑造幾個典型的P2P行業自律組織,進一步發揮其對P2P網貸行業的引導性作用。
平臺自身層面,除了實施外部監管,P2P借貸平臺內部也需要建立嚴格的風險控制制度。要將借貸交易流程標準化,形成規范的操作程序,制定平臺內部規章制度,加強平臺工作人員的培訓,提升其專業能力,注意平衡風險和收益,通過大數據重點關注可疑交易,防范洗錢、欺詐等行為,維護金融秩序。
三、我國P2P借貸平臺監管策略建議
(一)完善P2P借貸平臺的法律法規
目前我國針對P2P借貸的立法雖然較幾年前有所增加,但還不足以覆蓋P2P行業的所有方面。對P2P借貸平臺進行監管的首要環節是完善法律法規,法律需明確禁止P2P借貸交易中可能產生風險的不規范行為。
(二) 提高行業準入門檻
P2P借貸平臺從事的是高風險的金融活動,涉及的投資者數量龐大,一旦發生風險,將會引起嚴重的后果。這要求平臺必須具有實力雄厚的資本基礎和專業的風險管理能力。為了避免資本實力差、運營能力低下的公司隨意設立P2P借貸平臺。有必要對P2P借貸平臺限定最低注冊資本,最低營運資金額,并要求新設的平臺必須有2年以上的借貸中介服務經驗或從事過相關的業務,平臺內部金融從業經驗在3年以上的工作人員必須達到一定比例,且高管人員必須具備風險管理能力,有過風險管理經驗。再者,與P2P借貸交易相關的其他硬件和軟件條件都要達到非銀行金融機構的水平。
(三)規范平臺擔保行為
P2P借貸平臺的本質是金融中介,所以其本身不應該盲目地介入借貸雙方的交易。一些平臺為了發展業務,擔保的資金額超過了其注冊資本的幾十倍,這樣的擔保已經失去了意義。因此,必須明確規定P2P借貸平臺的擔保數額,而且平臺進行擔保行為必須取得相關資質,避免那些沒有擔保能力的額平臺隨意擔保,放大交易中的風險杠桿,引發P2P網貸市場的危機。
(四) 建立信息披露制度
因為P2P借貸行為大部分在線上完成,對于投資者來講信息不對稱。為了彌補這一不足,提高市場信息的透明度和保護投資者利益,應該要求P2P借貸平臺定期披露其基本信息、交易數據、運作情況等內容,并對所披露的信息真實性負責。監管部門需要監督平臺及時更新信息和核實信息的真實性。
(五)完善征信制度,建立誠信體系
P2P借貸本質應是信用借貸,其背后需要一套完善的征信體制作支撐。目前,我國公民的誠信體系尚不完善,只有央行的征信系統數據較為全面,但對于P2P借貸平臺的用戶的征信記錄還是有限,不足以滿足目前的需求。我國應該推進不同行業和地區的誠信體系建設,完善征信系統,并注意保護公民的隱私。
(六)完善投資者保護制度
在P2P借貸平臺倒閉、跑路或者借貸雙方發生借貸糾紛時,投資者往往在維權時面臨許多困難。比如,不知道找誰維權、不知道如何維權等。我國應建立正式的投訴機制。投資者覺得自身權益被侵害時,可以先向平臺投訴,平臺接到投訴后必須限期調查、核實并反饋投資者。如果投資者對平臺的處理結果不滿意,直接向監管部門投訴,由監管部門直接介入。監管部門還應該對高齡投資者投資P2P特別要求,甚至設立老年投資者保護部門,專門幫助老年投資者維權并提供法律幫助。
(七) 規范網貸從業人員管理
我國銀行和證券業都對其從業人員實施統一管理,進入這些行業不但要考取相應的從業資格證,還要接受行業協會的統一管理。每名從業人員都有行業行為規范進行約束,也有相關部門對從業人員進行監督。為了P2P行業的發展,應該要求網貸從業人員在進入行業前考取相應的金融行業從業資格證,并對從業人員的行為嚴格管理。(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國際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