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拴柱
近年來,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與交通運輸業的發展為旅游業的發展帶來的新的生機與活力,旅游業的發展對于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與文化的共享發揮著積極的作用。當前階段,國家提出全域旅游這一概念,將點、線連成面實現了區域性全覆蓋的旅游形態,有利于城鄉區域統籌,提升城鄉經濟發展的速度,縮小城鄉的貧富差距,促進多種產業文化的交流、融合與發展。本文將針對全域旅游統籌下的經濟共益與文化共享進行簡要分析和探究。
一、引言
我國不僅擁有豐富的地理資源,還有許多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文明與文化,旅游業的發展使得這些文化能夠得以更好的傳承,同時帶動了地方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當前,旅游業已經成為支撐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性產業。在發展全域旅游的過程中,通過對不同地方文化與生活差異的了解,使得人們產生對我國文化的認同感,將諸多不具旅游價值的地方文化進行開發與利用,進而實現國家鄉村振興、精準扶貧的發展戰略。
二、全域旅游的概述
“全域旅游”概念的提出將傳統的“旅游經濟”理念轉換為“訪客經濟”,各部門將地方的各行業有效融合,鼓勵全區域的居民參與,開發與創新地方旅游產品,立足于不同區域生活與文化的差異性為游客提供全區域的旅游環境,從多方面滿足游客的精神文化需求,這種旅游形態的改變對當地經濟與社會結構的調整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當代人的旅游活動形式多以散客出游或進行深度的旅行體驗為主,游客注重旅游過程中的心靈享受,因此,在旅游過程中,需要體現出以人為本的理念,另游客對地方的風土民情產生認同感與敬畏感。全域旅游將整個區域內的社會資源進行全方位的整合,能夠有效優化并提升當地旅游資源、公共服務、生態環境、政策法規等,進而在實現社會共享的基礎上,促進當地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是傳統旅游業的一次重大變革。旅游業的發展為游客提供了對地方的人文地理、民俗等方面進行全新是認識與理解的機會,將更多的社會意義與人文情感賦予其中,有利于實現跨地方的文化和諧與認同,進而促進社會的穩定發展。全域旅游的發展需要建立在地方的經濟與文化差異上,因此,將地方文化與旅游相結合才能促進全域旅游更加穩定的發展。
三、整合各項資源實現經營者與原住民的經濟共益
傳統社會對于地方的界定是區別于各地區的文化差異,全域旅游的概念也在不斷強調尊重各地方間的文化差異,并在此基礎上實現在不同區域旅游過程中對當地居民進行交流形成文化共享實踐。由點、線至面的全域旅游不僅局限在國家間,也可以小到城鎮甚至鄉村,全域旅游概念的提出實現了旅游業的升級發展。在此過程中,需要當地原住居民的積極參與,他們是全域旅游發展的主要生命力。在全域旅游發展過程中,出現過旅游公司以謀取私利另整個村莊居民不滿并作出極端行為的事件,導致整個民俗村莊的旅游業及其他產業的發展受到極為不利的影響,旅游公司的經濟效益也受到了較大程度的損失。造成這類問題出現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民俗村莊旅游業的運作完全掌握在旅游公司手中,而旅游公司并沒有充分尊重村莊居民,讓他們享受到當地旅游業發展帶來的福祉,另他們自身的利益受到了嚴重威脅。旅游公司在對民俗村進行開發的過程中,原住居民作為經濟與文化的雙重輸出方的身份,不僅僅要讓他們得到經濟上的補償,更重要的是要保留與尊重原住居民的知情權、管理權、文化選擇權等。全域旅游的發展為民俗村帶來了新的發展商機,因此,旅游公司需要在尊重當地居民的生活狀態與文化信仰的基礎上,構建管理權分配的共益機制,加快當地經濟的建設與發展,激發居民參與的積極性,實現經營者與原住居民的經濟共益與文化共享。
四、尊重文化差異,實現文化共享
全域旅游的發展需要實現經濟共益與文化共享,一個地方的文化是其發展的靈魂所在,不管地方產業如何發展,都不能脫離文化而只注重經濟的發展。因此,全域旅游在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充分尊重各地的文化差異,通過建設旅游設施將地方文化的個性凸顯出來。我國的鄉村居民的生活狀態大多以鄉村公共利益的高度共享為主,在這樣和諧的共享性傳統的影響下,維持了鄉村社會秩序的穩定,因此,全域旅游在發展的過程中要充分尊重這種傳統,通過對當地生活禮儀、儀式、節慶風俗等的了解開發新型的旅游模式。同時,實現地方傳統文化的創新與轉型,立足于當地的本土文化,打開當地文化的局限性,將當地的文化與現代化文化的發展相融合,創設新型的特色旅游品牌,實現文化的動態與多樣性發展。
五、結語
綜上所述,“全域旅游”概念的提出實現了以點、線到面的區域化旅游,通過區域全部門的統籌規劃與資源的優化配置,提升了對旅游產品的創新與開發力度,為社會大眾創設了優越的旅游環境。因此,要實現全域旅游統籌下的經濟共益與文化共享,需要立足于不同地域的文化與生活,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開放投資渠道,借助現代化信息技術展開宣傳與營銷工作,提高大眾對全域旅游的認可與接收程度,促進旅游業與經濟的發展。(作者單位:邢臺市橋東區文化旅游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