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
為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著力夯實鄉村振興基礎,以提升村集體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全面深化改革,積極探索新形勢下村企結對共建機制,進一步規范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維護農民群眾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合法權益,促進集體經濟資產保值增值和農村集體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針對銅川新區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財務管理、運行及監管服務等方面開展了專題調研,具體情況如下:
一、當前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現狀
(一)基本情況
我區涉及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有3個街道辦事處、27個行政村、兩個社區居民委員會下轄的2個村,101個村民小組,約17725戶,64700余人。試點村暨“千村試點”村按計劃全面完成了產權制度改革工作任務。
初步建立,按照資產類別登記入賬;資料收集齊全,歸類整理,三級同步,管理規范。集體資產正待移交,集體經濟組織登記代碼,街辦級的清產核資等工作也在穩步推進中。
整體來看,全區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還很薄弱,雖然所有貧困村都成立了村集體經濟合作社,頒發了集體經濟組織證書,也開設了銀行賬戶。但能夠真正發展產業,正常運營的村較少。絕大部分村資產清查工作還不夠徹底,并沒有把資產注入到村集體經濟組織中,折股量化工作還沒有開展,最終形成事實上的空殼村。并且,各村缺少專業的財務管理人オ,對于村行政運轉經費賬務,全面實行了“村財鄉管”的農村財務管理體制,各街道辦事處對村級行政經費進行核算。對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管理方式不一,有的村由記賬公司代理記賬,有的村由街道財政所代管。
(二)取得的成效
經過近兩年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三變”改革,全區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建設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發展,改革成效初步顯現。
一是治理體系日趨完善。按照產改工作流程及政策要求,各村精心操作。在每個環節都有請示匯報、有方案批復、有結果報告、有公告公示、有影像痕跡、有原始證據予以支撐。
二是產權歸屬逐漸明晰。全區27個行政村、兩個社區居民委員會下轄的2個村全面完成了清產核資工作任務。共清查出集體資源性資產14.2萬畝,經營性資產28654.01萬元,非經營性資產42090.27萬元。并對結果數據進行了復查復檢聯合審核。資源性資產面積與土地部門提供數據誤差率在5%以下。所有村的清產核資報表已填寫上報,相關數據全部錄入農業農村部清產核資系統管理平臺。同時對全區的清產核資工作進行了核查驗收,對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整改,對系統數據進行了重新調整。成立村(組)集體經濟組織共36個,認定成員62294人,實現了村集體經濟組織全覆蓋。
三是資料檔案管理規范。自此項工作開展以來,各級按照新區產改辦的要求,注意資料的收集和檔案管理工作。基本做到了專檔專柜專人專管,三級同步。大多數村的檔案資料收集齊全,分類分檔保存,且有編碼和目錄明細導引,規范有序、一目了然。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資產清查有一定困難。個別村在清查集體資產過程中,對資源性資產、非經營性資產、經營性資產的登記上還有漏登和錯登的現象;街辦級的集體資產,因歷史的原因,追溯難度大,給本級清產核資工作造成了很大困難,直接影響此項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街道機構設置還不健全。街道辦農經站還沒有恢復,沒有編制、沒有牌子、沒有配備專職人員,農村集體經濟經營管理形同虛設,不利于對村集體經濟的監管。
(三)宣傳培訓不夠到位。在組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過程中,由于基層農經人員力量不足,政策宣傳和培訓指導不夠全面,導致有的基層干部對集體經濟組織定位存在偏差,部分群眾不理解、不關注、參與度低。
(四)財務管理不夠健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清產核資工作剛剛結束,目前正在進行數據公示、審核錄入、匯總上報,因此,大多數村還沒有設置獨立的會計賬務,有的村未健全財務制度,有的村還未配備財務人員。
三、問題產生的原因
(一)經營管理人員缺少
大部分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理事長都是由村“兩委”干部兼任。這些干部多數年齡偏大,缺乏知難而進、勇于開拓的精神,過分依靠上級財政的補助。再加上當前各項工作任務繁重,疲于應付繁雜的日常工作,沒有過多精力考慮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思路和辦法,發展意愿不強烈,內生動力不充足。
(二)配套政策不到位
按照國家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一是2019年底前通過全面開展清產核資,加強集體資產管理;二是2021年底前對于有經營性資產的村,由點及面通過成員界定、股權量化,基本完成股份制改革;三是通過建立集體經濟組織,因地制宜探索農村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除清產核資外,其他政策還沒有到位,只能在探索中推進。
(三)經濟實力比較弱
農村實行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以來,多數村存在“統的不足、分的徹底”的問題,集體經濟原始積累小,生產經營收入來源單一,少數有經營性收入村,大部分收入為資產租貨收入,加上產能、環保、資源、市場、人力、技術等因素的限制,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緩慢,市場竟爭力差,話語權少,經營實力普追不強。
(四)指導機構不健全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建設與指導工作政策性強,情況復雜,既涉及到農村集體及農民個人的切身利益,又事關農村集體經濟的穩步發展。但除耀州區、印臺區和宜君縣有農經機構和必要的工作人員外,其他區縣及所有鄉鎮都沒有能夠承擔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建設指導功能的專門機構。
四、加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建設管理的對策建議
(一)明確認識,堅持黨的領導地位
要堅持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地位不動搖,緊緊圍繞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來謀劃和實施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大力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確保集體經濟組織依法依規運行,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凡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修改章程、管理機構設置、重要人事任免、實施重大項目及大額對外投資等重大事項,須事先經村黨組織研究審定,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大會表決同意后方可實施。
(二)夯實貴任,全力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穩步發展
區縣農業部門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組建的業務指導部門,負責指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章程制度的制定、登記代碼、證書發放及財務管理等方面的工作。鄉鎮政府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主管部門,對集體經濟組織依法依規運行承擔主體責任,要加強組織領導,全力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集體資產,發展集體經濟,帶動群眾致富。
(三)深入宣傳,不斷提高群眾對改革政策的知曉率和參與度
街道村組要加強政策宣傳,讓群眾理解、關注并積極參與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運用好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機制,規范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運行,確保農民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真正讓農民成為改革的參與者和受益者,把集體增實力、農民增收益和產業增效益有機統一,讓集體經濟成為民心所向,民利之基。
(四)督查督辦,補齊政策短板
在街道辦自查整改的基礎上,區上組織人員,深入到村組,重點針對《問題整改通知》事項跟蹤復查復檢,督促整改,堵塞漏洞,補齊短板。以確保我區清產核資工作,清查對象全面,清查數據真實,報表填寫準確,資產臺賬管理,資料整理歸案,規范管理。
(五)建立機制,強化資金管理
對于已經建立集體經濟合作組織的村組,要切實加強對集體資產的監督和管理。已建議工委、管委會協調市編辦增加區、街農經編制,盡快恢復基層農村經營管理站,建立健全農村集體經濟、集體資產監管的長效機制。同時加快完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集體“三資”管理、財務管理和民主管理等制度。充分發揮基層農經站和各級農村“三資”監管平臺的職能作用,加快推進民主管理進程,著力構建“管理規范、監督有力、運行高效、富有活力、利村利民”的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和運行機制。(作者單位:陜西省銅川市新區脫貧攻堅領導小組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