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進入關鍵環節和核心領域,文化相通和民心相通更加需要以嚴肅出版和學術對話的方式進行穩固與升級。目前,相關學術交流和學術出版,應當充分考慮“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實際國情,以相關學術人才培養創新為先導,以開辟和豐富成果發布通道為引領,以輿論氛圍營造和脫敏相關議題為重要抓手,以互認學術出版成果和協調評價機制為基礎手段,更好地服務于“一帶一路”建設。
【關 ?鍵 ?詞】“一帶一路”;圖書;期刊;學術交流;出版
【作者單位】金強,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河北大學跨文化傳播研究中心。
【中圖分類號】G239.2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9.21.003
引言:“一帶一路”圖書出版中的學術支撐與學術導向
2019年4月25日至27日,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習近平主席在開幕辭中指出,要“廣泛開展人文交流,實施更多民生合作項目”[1]。圖書出版交流,既屬于重要的人文交流,也對諸多民生合作項目具有明顯的基礎奠基和高端引領作用。要打造“全方位的互聯互通,推動形成基建引領、產業集聚、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的綜合效應”[1],出版交流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忽視。與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相匹配的倡議和合作框架[2],要在中國學界業界實現真正落地,公開出版和專業討論必不可少。互學互鑒已經成為發展大勢,新的人文交流必然要求重視各種出版物的配套。可以說,這些倡議和框架,都必然包含人文交流,也必然以學術研究作為重要的基礎性支撐。作為嚴肅內容提供者,出版應在響應國際知識產權保護倡議的同時,向更好地服務于學術縱深發展,在構建包容多元、普遍受益的全球價值鏈等方面,擔當重要義務與責任。
一、“一帶一路”學術交流與出版的現狀及需求
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閉幕環節,與會各方通過了《共建“一帶一路” 開創美好未來——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圓桌峰會聯合公報》,高度概括合作精神的內涵是“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2]。具體操作方面,合作包括各國議會與立法機構交往,各相關友好省市州的日常交往,其中,媒體交流、智庫交流、學界交流和民間團體的友好往來,一般也都需要學術交流和配套出版。具體策略方面,人文交流是各項合作的重要依托,而學術研究是推進人文交流的重要保障,優秀的學術成果對提升各方面的交流和合作,具有無法替代的作用。
1.建立新型學術機構
已有學術機構針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適用和實用的學術研究資源儲備較少,學術研究進展亟待加快。構建新型學術機構,要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為專門的研究對象,集結相應的優勢學術資源,探討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實際交往合作中存在的各種問題,最終給出解決方案。多樣化的論壇需要全學科推進,一般智庫、高校與科研院所的參與積極性較高,各種會議都在進行領域拓展和學科深化,論壇呈現全面開花的態勢。同時,各種有關“一帶一路”的研究院、研究所、研究中心也在整合已有資源的基礎上,促進機構規范化、高水準發展。
2.推動學術平臺升級
部分論壇與年會相結合,部分論壇由行業自發聯盟、地方政府、高校科研院所組織主辦,新會議的主題和范疇還在拓展,固定的會議品牌和會議品牌的國際化,都需要進一步推進。特別是針對出版領域的聯盟還較少,統一協調行動也不多,長期開辟專欄且有深度關注的專業期刊也較為缺乏。此外,一些學術機構的領軍人物由于退休等原因出現了更替,多數研究機構的隊伍人數偏少,學術梯度難以形成,學術著作出版量仍需擴大。
3.提供優質出版服務
當前,有關“一帶一路”論壇的展開面較廣,多以“一帶一路”作為連帶議題,或作為主論題,絕大多數會議有新聞信息發布,近半數會議有綜述發表。部分論壇的學術含金量還有待提高,存在議題大、內容薄、參加國家少及“會議套會議”等情況。參加會議的外方學者級別和分量還有待提升,學術成果的發布平臺還很有限。一些會議的可持續性不強,會議缺乏長遠規劃。
“一帶一路”的聯動性、包容性、豐富性及與時俱進性,要求信息傳達必須及時準確,研判必須精準到位。因此,相關刊物承載著會議綜述的刊發功能,出版業須為“一帶一路”具體合作中出現的各種現象及問題提供學理支撐和解疑釋惑輔助。同時,還要依托圖書出版,對已有學術勞動力市場進行開拓與升級,既適應發表量猛增的要求,也適應作者日益多元化、國際化和專業化的要求。
二、“一帶一路”學術交流與出版瓶頸
1.語言問題
目前,“一帶一路”沿線人數較多的國家中,印度涉及印地語,印度尼西亞涉及印尼語,巴基斯坦涉及烏爾都語,孟加拉國涉及孟加拉語,菲律賓涉及菲律賓語,越南涉及越南語,土耳其涉及土耳其語,泰國涉及泰國語,緬甸涉及緬甸語,這些國家的總人口都在5000萬人以上。而目前,中國大陸針對這部分語言的教育和培訓,還處于緩慢增長的階段,已有人才儲備還不足以匹配當下的學術和出版之需。這一人才養成與儲備周期至少需要5—8年,同時需要持續不斷地分散性布點,實現人才的“優中選精”。
以2019年度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推薦的209種圖書外譯選題為例,其中建議外譯文版,有明確語種指向的包括:英文117種,日文30種,俄文19種,韓文15種,法文12種,德文11種,阿拉伯文12種,印地文5種,西班牙文2種,意大利文2種,馬來文1種,多種文版56種。明確涉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專門語種為阿拉伯文、印地文、馬來文,其總數占比為8.6%。而其他相應語種中,英文、俄文等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亦有相當廣泛的使用。中華學術外譯項目設立之初,資助文版為英文、法文、西班牙文、俄文、德文等5種,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涉及53種官方語言,并隸屬9大語系,除了聯合國官方語言,一些語種的目標讀者數量也不容忽視。開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學術交流新局面,實現母語間的直接對譯是非常重要的。
2.議題設置
目前,中國大陸機構與外國相關機構合辦會議,或是邀請外方參加我方主辦的會議,均要實施相關的會議報批流程,涉及超過3個國家的,可以稱為國際會議。一部分沿線國家的學者了解中國的學術規制,具有與中國學術界打交道的豐富經驗,也能夠合理使用社交媒體表達學術觀點。但也有一部分學者缺乏這方面的經驗,或者對中國的實際情況缺乏了解,常導致學術交流陷入僵局。因此,在相關議題設置方面,如何更好地協調兩國甚至多國關切,集合智慧經驗,把學術會議真正開成以精神為引領的會議,還需要在實踐中加以琢磨。
3.成果發表平臺錯位與成果互譯共享缺失
目前的學術成果認定,或者說是高端成果認定,一般都對出版社和刊物進行級別劃分。在相應的期刊上發表文章,是評定學術成果質量的重要標尺。當前,專門設置研究“一帶一路”專題的高級別期刊有限,暫時不能滿足相關成果的刊發需求。
對于國外學術機構的認定,存在一定的梯度和落差。以中華學術外譯項目為例,關于其學術出版機構的認定,2019年度國家社科基金申報中的《國外出版機構指導目錄(2019)》,共列出61個國外出版機構,其中涉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有6家,占比為9.8%,具體包括:印度的牛津大學出版社印度有限公司和印度文化關系委員會出版社,越南的越南國家政治出版社,黎巴嫩的黎巴嫩科學出版社、貝魯特美國大學出版社,以及埃及的開羅美國大學出版社。其他55家包括美國19家,英國6家,法國6家,俄羅斯6家,德國4家,日本4家,荷蘭4家,韓國2家,新加坡1家,墨西哥1家,西班牙1家,意大利1家。相關學術著作的出版資質和級別認定是一個復雜的事項,是順暢進行學術互譯和分享必然要克服的難關,也對學者的研究具有指揮棒作用。
再者,由教育部國際交流與合作司倡導的“國別和區域研究”備案基地,已經設立了數百家相關研究機構,這些研究機構每年開展大量的學術交流活動,并出產大量的研究報告、著作和論文,但靠集刊、以書代刊等方式,也難以滿足相關的發表要求。而對于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興辦的高水平學術期刊上發表的成果而言,其成果的認定,也存在不少難題。
三、學術交流機制改善與出版合作平臺開發
1.聯合語言人才培養的國別和區域研究中心的建設與發力
目前,學術人才培養的主力在高校,要培養出高水平的能熟練使用漢語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學者,與能夠使用更多“一帶一路”沿線小語種的中國學者,都應該更加廣泛地聯合有意愿的學校,并進行資助開發。目前,教育部也在適時發布培育基地布點計劃和年度指向性課題指南,以推動有關空白、急需和熱點國家及地區的研究。對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語種使用人數超過500萬的語言,都應該進行重點布局,并進行出版跟進。在教學、研究、出版方面,要形成具有針對性和鮮明特色的專業團隊,深耕重點國別和區域,雙語或多語并進,并逐漸實現模式復制和區域拓展。目前來看,中國對外留學生輸出還是以歐美日韓為主,但中國接收留學生多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為主,這種人才吸引和流動形態,將對中國的國際研究和國外的中國學研究一并產生影響。目前,以教育部國際交流與合作司牽頭的“國別和區域研究”備案基地數量已達數百家,覆蓋的區域和國別已經十分廣泛,這些機構主要發揮“咨政建言”作用,并著力推動研究向真正的縱深方向發展,實現“一國一計”。
2.為“一帶一路”相關敏感議題成果開辟特殊的成果交流和認定“通道”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相關國情,具有相應的復雜性、多變性和時效性,對于相關情勢的研判,多涉及敏感題材,尤其是涉及政治、宗教類的話題或不適合公開發表。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并促進相關學術研究值得探討。同時,出版的國際學術承接能力需要進一步加強,首先是要配合和服務于諸多實質性項目的建設,如經濟走廊、交通快線、工業園區、運輸網絡、通信基建、港口碼頭等,這些項目的建設既需要專業技術的支撐、人員團隊的合作、資金保障與風險評估,也需要進行良好的情感交流與民心疏通。對于以上實際性工作的配合,應以專業出版為主,其成果認定的要求和級別也較高。
3.輿論清理與平臺檢視常規化,優化和集中發布平臺
當前,一些“一帶一路”相關研究成果只存在于專業出版領域,較少拓展至大眾出版。有關部門應該優化和集中已有的發布平臺,聯合選拔優秀的內容編輯人員、觀點摘編人員、語種轉譯人員、平臺對接人員、輿情監測人員,對相關平臺的內容進行嚴格審視,對優質內容進行專業合理的加工與分發。目前,教育部也在積極推動培育基地協同共建溝通交流和成果共享平臺,并探索建設公共學術大數據資源的有效機制。
4.學術出版機構的認定與學術水平評價的協調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傾斜
針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現實特點,實事求是地開展務實高效的學術交流與合作,涉及出版資質審查、出版內容把關、出版印制交付、出版水平鑒定等多方面的專業操作。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同建設“出版合作體”是一個創新性舉措,“截至目前,共有來自中國、美國、印度、蒙古國、埃及、黎巴嫩、波蘭、尼泊爾、哈薩克斯坦、伊朗等在內的56個國家和地區的310多家出版商、學術機構和專業團體加入其中”[3],而更高層次的以單個國別和某區域為重點的精細化出版聯合體也應提上日程。中國出版集團“重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國際出版交流合作,旗下商務印書館、人民文學出版社、中華書局、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等知名出版單位通過版權貿易、‘一帶一路主題出版、共建國際編輯部等多種形式,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出版商展開合作,成效顯著”[4]。同時,教育部也在加強與有關部門的協同和配合,建立和拓寬咨政渠道。以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為重要平臺,以中國圖書進出口總公司為重要依托,進行專業精準的演練,不斷拓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相關份額,亦是推動“一帶一路”出版交流與合作的重要進路。
四、“一帶一路”圖書出版中的活動策劃與出版交流
良好而持續的出版合作,是專業而深入的學術交流的重要保障。出版,應該作為“一帶一路”深度民心相通與文化相通的鋪路者和引領者,也要為其做好后勤保障和專業支撐。出版還要服務于各種與“一帶一路”有關的倡議和舉措,要通過正規出版途徑,延伸中國出版企業的國際關注觸角,比如非洲大陸自由貿易協定、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泛阿拉伯自由貿易協定、可持續藍色經濟會議、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國大會、國際和解協議公約等。還要積極參與和服務于諸如希臘發起的文明古國論壇,中白“一帶一路”專項論壇,哈薩克斯坦全球絲綢之路國家市長論壇,在希臘舉行的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絲綢之路旅游國際會議,巴庫進程框架下的世界跨文化對話論壇,在埃及舉行的世界青年論壇等。還要配合蒙古國倡議獎勵促進“一帶一路”合作的外交官和青年學者以及哈薩克斯坦倡議的全球絲綢之路獎等有益活動。總而言之,出版服務要與“一帶一路”相關的各種倡議和舉措實現高水準的匹配,體現出版的專業價值和時代精神。
|參考文獻|
[1]新華網. 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舉行圓桌峰會 習近平主持會議并致辭[EB/OL]. (2019-04-27)[2019-10-10]. http://www. xinhuanet. com/politics/leaders/2019-04/27/c_1124425120. htm.
[2]新華網. 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圓桌峰會聯合公報(全文)[EB/OL]. (2019-04-27)[2019-10-10]. http://www. xinhuanet. com/world/2019-04/27/c_1124425237. htm.
[3]中國新聞網. “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出版合作體結碩果[EB/OL]. (2019-08-23)[2019-10-10]. http://culture. gmw. cn/2019-08/23/content_33101765. htm.
[4]穆宏志. 中外出版人熱議深化“一帶一路”國際出版合作[EB/OL]. (2018-12-19)[2019-10-10]. http://www. cnpubg. com/news/2018/1219/41550. 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