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體語境下,傳播媒介、傳播內容、受眾閱讀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文學作品如何在新媒體語境下與受眾對接成為重要課題。文章以新媒體平臺上出現的普希金作品為例,分析譯介作品如何利用新媒體拓寬傳播路徑,內容涉及傳者合力、主題共鳴、視覺體驗、渠道搭建四個方面。
【關 ?鍵 ?詞】新媒體;俄羅斯文學;普希金;傳播
【作者單位】趙靜,長春大學旅游學院。
【基金項目】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東北振興背景下吉林省高校經貿俄語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研究”(GH19485)的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9.21.028
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1799—1837)是俄羅斯著名文學家、詩人、小說家,現代俄國文學的創始人和奠基人,被譽為“俄羅斯文學之父”“俄羅斯詩歌的太陽”,創作了《致大海》《致凱恩》《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等經典詩歌作品。受20世紀中國文學界推崇小說風氣的影響,普希金最初憑借小說作品被中國讀者熟知,從1903年開始將近20年的時間里,其所有漢譯作品皆為小說。20世紀20年代,中華民族投入救亡圖存、血雨腥風的革命斗爭之中,此時,以《致西伯利亞的囚徒》《致恰達耶夫》為代表的普希金詩歌因作品內容指向反對專制、反抗壓迫、謳歌自由,極大地鼓舞了中國民眾的信心,這使得普希金詩歌在中國的傳播與接受到達了一個高峰。21世紀,詩歌文學陷入低迷狀態,俄羅斯文學在中國市場呈衰落之勢,但普希金詩歌依然在中國讀者心中擁有很高的地位,可以說與出版商對其不遺余力地推介、讀者利用新媒體平臺表達對其的喜愛等因素是密不可分的。
一、傳者合力:圖書出版商、譯者與意見領袖的共同推介
任何信息的傳播都離不開傳播者的參與,傳播者在信息傳播過程扮演主導者角色,對信息內容、流量、流向有絕對的控制權。傳播者掌握信息資源和媒介資源,決定何種信息內容可以進入傳播渠道。因此,文學作品的跨文化傳播離不開出版商和譯者,正是兩者共同推動作品的再生產和傳播,才讓讀者與作品得以接觸。
從出版商來看,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譯林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云南教育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團、長征出版社等幾十家出版社對普希金詩歌的翻譯出版加大了其在中國的傳播力度。筆者在當當網調研發現,在這些普希金詩歌出版物中,有一部分配套推出了電子書,價格為2元至35元不等。目前,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普希金詩選”在當當網傳播力度最大,占據搜索排名第一位,且讀者在購買人民文學出版社、譯林出版社、長江文藝出版社、中國宇航出版社等社出版的普希金詩歌時,只需付0.9元就可以加購“普希金詩選”電子書。由此可見,出版社在圖書銷售過程中采取捆綁銷售策略,利用價格優勢刺激讀者購買電子書是可行的。除了網絡電商平臺,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平臺也是出版社傳播普希金詩歌的重要渠道。比如人民文學出版社官方微博發布了《生命的驛車》《給多麗達》等普希金作品,譯林出版社官方微博針對查良錚翻譯的《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普希金詩選》發表了多篇微博,進行重點推薦。
從譯者來看,普希金詩歌能夠在中國廣泛流傳離不開翻譯學者的努力。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以戈寶權、瞿秋白、查良錚等為代表的學者對普希金詩歌進行了翻譯。20世紀70年代以后,我國流行兩個譯本,一個是戈寶權等人譯介的《普希金文集》(1947年時代書報出版社初版),另一個是查良錚譯介的《普希金抒情詩一集》《普希金抒情詩二集》(1957年上海新文藝出版社出版)。80年代后普希金詩歌譯本明顯增多,劉文飛、王志耕、黎華、馮春、劉湛秋、王士燮、韓志浩、孟十還、蒙沙、余振、鄭振鐸、戈寶權、溫佩筠、克夫、孫用、蒲風等幾十位譯者的出現使普希金譯作盛況空前。在這些譯作中,1933年溫佩筠編著出版的《零露集》被認為是中國第一本俄國詩集,其中收錄了普希金的13首抒情詩[1]。在其他譯者的譯作中,以戈寶權和查良錚兩位翻譯家的譯作最受讀者歡迎。戈寶權不僅是翻譯學者也是普希金的研究者,他從30年代開始翻譯普希金詩歌作品,獲得蘇聯文學基金會授予的“普希金文學獎”。查良錚既是詩人,也是詩歌翻譯家,被認為是 “迄今為止中國詩歌翻譯史成就最大的一人”。在普希金詩歌漢譯史上,查譯本始終占據著不可替代的位置,查良錚能夠獲得此殊榮源于他與普希金在心靈上的相知、共鳴,兩位詩人的作品具有相似的主題與情感基調,他們深愛自己的國家和人民,向往自由,歌頌青春和愛情,他們也同樣遭受過冷遇進而在作品創作中獲得成長和洗禮。
此外,意見領袖對普希金詩歌的推崇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其傳播范圍。在新媒體語境下,傳播者和受傳者地位相對固定的傳統傳播格局被打破,受傳者轉變為信息生產者,主動要求掌握話語權,由此在網絡上誕生了一批以普通受眾為中心的意見領袖。以這些意見領袖為代表的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生產活動是對以出版社、譯者等為代表的PGC(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生產活動的有效補充。意見領袖號召力強,其傳播信息的有效性、滲透性不弱于專業傳播者。值得注意的是,在普希金詩歌的傳播過程中,《光明日報》、《山西日報》、澎湃新聞、新浪網等媒體扮演了意見領袖的角色,這些媒體發布的關于文學內容的文章對讀者具有較強的說服力,但其不是專業文學工作者,因此其傳播的內容不屬于嚴格意義上的PGC內容。
二、主題共鳴:純潔愛情的歌詠,樂觀生活的禮贊
與其他詩歌一樣,普希金詩歌進入中國經歷了一番波折。1902 年,梁啟超在日本創辦《新小說》雜志,公開倡導“小說界革命”。他指出“欲新一國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國之小說……”[2]。在五四運動之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普希金作品在中國的傳播仍然以小說為主。20世紀20年代后普希金詩歌受到大眾的關注,原因在于在全球經歷世界大戰、中華民族飽受摧殘的時候,普希金詩歌中包含的民族氣節、抗爭精神鼓舞了人心。此時,普希金“革命詩人”的形象開始凸顯,彰顯民族精神的詩篇《自由頌》、贊頌十二月黨人的贈詩《致西伯利亞》、抨擊農奴制度的詩歌《鄉村》、針砭時弊的歷史哀歌《安德烈·謝妮娜》等作品使他贏得了“三民主義文學家”的贊譽。他的詩歌因反對霸權專制、歌頌民族精神而被中國讀者所熟知和喜愛。值得注意的是,在普希金生平所創作的近800首詩歌中,民族題材僅僅是其中之一,他還有將近200首詩歌與愛情、生活等人類永恒的主題相關,這也是普希金至今在讀者心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原因。在和平時期與新媒體語境下,中國讀者對愛情與生活類題材詩歌的需求不斷增加,這與中國網民的構成有重要關系。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44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網民年齡結構以20—29歲、30—39歲兩個年齡段為主,職業結構以學生、自由職業者、個體戶、公司職員為主,這些群體正處于愛情渴望期和對生活品質的追求、迷茫期。因此,在新媒體語境下,普希金的愛情詩《我曾經愛過你》、生活類詩歌《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兩首詩歌的傳播率最高。比如十點讀書在荔枝博客發表的《普希金:我曾經愛過你》,先對詩歌進行朗誦,然后對詩歌中提到的安娜·阿列克謝耶夫娜·奧列尼娜(美術學院院長女兒)和普希金的愛情故事進行詳細闡釋。而《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一詩更是人盡皆知,在微信和新浪微博等新媒體平臺上對該詩吟誦的作品、闡釋詩歌背后故事的文章、由詩歌引發的生活感悟類文章俯拾即是。可以說,正是因為普希金詩歌蘊含了人類永恒的主題,才使得其在新媒體語境下也能大放光彩。
三、視覺體驗:語言文字符號的視覺化轉向
如今,圖像取代文字成為文化的“主因”,人們通過圖像感知社會現實,沉浸于媒介所建構的“擬態環境”中,獲得感官的快感。正如海德格爾所說:“從本質上來看,世界圖像并非意指一幅關于世界的圖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為圖像了”[3]。海德格爾的陳述向人們揭示了世界被人類處理為圖像世界的景象,我們正處在一個圖像生產、消費急劇膨脹、視覺資源非常豐富的時期。馬克思將視覺圖像形容為“幽靈在這個社會上徘徊”,這個形容昭示了“讀圖時代”的來臨。傳統閱讀時代,詩歌以語言文字符號作為傳遞信息的主要手段,讀者依靠想象完成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接受。新媒體時代,文字符號開始讓位,影像符號占據主導地位,受眾對詩歌的接受不再單純依靠文字,轉而以圖片、聲音、文字、動畫等元素結合的方式來理解詩歌內容。比如商務印書館在微信公眾號上發布了《普希金的詩》譯者劉文飛的原創文章《我們為什么要閱讀普希金?》,文章開頭展示了普希金的雕像圖片,之后引用果戈理、魯迅、劉文飛等人對普希金的評價內容,緊接著是4分21秒的語音朗誦《致西伯利亞的囚徒》,語音下方是普希金的生平簡介、詩歌特征等文字描述,且在文字描述中穿插普希金妻子娜塔莉亞的人像、普希金的雕塑、普希金告別大海等圖片來豐富文字信息,可以說,整篇文章是將語音、圖片、文字三種元素有效結合的創作。與單純的文字符號信息生產相比,視覺化的信息生產將詩歌的內涵從不可見變為可見。從勒內·笛卡爾時代追溯到柏拉圖時代,歐洲哲學始終認為可見與不可見的界限涇渭分明,視覺哲學竭力打破可見與不可見之間的鴻溝,對二者進行反思和重構。米爾佐夫在《視覺文化導論》中提出著名論斷:“新的視覺文化最驚人的特征之一是它越來越趨于把那些本身并非視覺性的東西予以視覺化”[4]。這闡明了視覺文化的意義在于將不可見變為可見,將不可見的思想、事物轉化為可見的物體,以滿足觀者的想象。這篇微信原創文章中普希金的雕像、娜塔莉亞的人像圖片的運用就是將詩歌中不可見的人變為可見的影像,滿足了讀者的心理期待。
四、渠道搭建:全媒體傳播推動詩歌宣傳
隨著數字技術和移動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媒介生態環境發生了巨大變革,媒體內容的多元化、媒體形態的多樣化促使媒介在傳播內容和渠道等方面不斷創新,媒介的全媒體發展成為大勢所趨。羅鑫在《什么是“全媒體”》中對“全媒體”做了界定,即全媒體是在具備文字、圖形、圖像、動畫、聲音和視頻等各種媒體表現手段基礎之上進行不同媒介形態(紙媒、電視媒體、廣播媒體、網絡媒體等)的融合,產生質變后形成的一種新的傳播形態。從這個層面來看,普希金詩歌的全媒體傳播路徑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電商平臺。電商平臺主要以銷售紙質書和電子書為主,很多出版社出版的普希金詩歌集都配有電子書,且價格大多控制在幾元之內。一般來說,出版社在銷售普希金詩歌集的同時會以優惠折扣等促銷方式來帶動電子書的銷售。比如前文提及的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推出的0.9元購買“普希金詩選”電子書就屬于這種優惠措施。
第二,喜馬拉雅、荔枝等聽書平臺。在喜馬拉雅聽書平臺上,專輯《普希金詩歌精選》容納了《致大海》《給她》《致蕩婦》《夜鶯與玫瑰》等139首經典作品,播放量為7.2萬。在荔枝平臺上,十點讀書官方博客推出的《我曾經愛過你》播放量為32.2萬,是播放量最高的作品。
第三,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體平臺。微博平臺上主要以出版社官方微博、大眾媒體官方微博及個人微博發布書籍信息、作者分析和詩歌欣賞等內容為主。比如商務印書館官方微博發表的劉文飛譯作《普希金的詩》宣傳博文,《光明日報》官方微博發表的《普希金:俄羅斯詩歌的初戀》文章等。在微信公眾平臺上,《普希金點擊最高的9首經典詩》《普希金最美的12首詩》《普希金最經典八首詩歌》等文章對普希金詩歌的傳播起到了助推作用。在抖音平臺上,“精品好書推薦”對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普希金詩選》進行了推薦,“意林雜志”“經典愛情詩”推出詩歌朗誦《我曾經愛過你》。值得一提的是,《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這首詩在抖音平臺上朗誦率最高,而且多以自媒體用戶自主傳播為主。從新媒體傳播渠道和傳播主體來看,UGC用戶明顯多于PGC用戶,由此可見,詩歌的傳播離不開讀者的自發傳播和擴散。因此,出版社等媒體應該改變以往單向傳播的方式,利用意見領袖引導用戶自主傳播。
五、結語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受眾獲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其閱讀需求也越來越多元化,因此,新媒體平臺應打造更多更新穎的傳播形態來滿足受眾的多元化需求,使他們獲得及時、多角度、多感官的閱讀體驗。普希金作為俄國文學的奠基人,他的名字和作品不僅影響了俄國文學史,也影響了中國文學史。在當前傳播環境發生巨變、互聯網深刻改變人們生活的時代背景下,文學作品的傳播方式和形態發生了變革。考察新媒體環境下普希金詩歌作品的傳播狀況,有益于出版社等傳統媒體以互聯網思維與受眾進行信息對接,改變信息不對稱的窘境。總的來說,文化需要傳承,詩歌這一古老的文學形式在新媒體時代要改變以往的傳播模式,實現新的突破。
|參考文獻|
[1]毛志文. 俄蘇詩歌在中國的譯介和發展[J]. 中國俄語教學,2014(3):40-45.
[2]馮加峰. 普希金在中國的傳播與接受[D]. 貴陽:貴州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5).
[3]周憲. 視覺文化的轉向[M].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23.
[4][美]尼古拉斯·米爾佐夫. 文化研究導論[M]. 倪偉,譯. 南京: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