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籍的音樂學者在全國影響面不小,有國家院團的統領者,如中國歌劇舞劇院陶誠院長;有專業院校的掌舵者,如天津音樂學院徐昌俊院長、浙江音樂學院王瑞院長;當然更有各個學科、專業的弄潮兒,朱踐耳、呂其明、朱曉谷、劉英、田可文、田耀農、卞萌等。王安潮教授也是其中一個頗具影響力的音樂學者之一,他在音樂學理論及其相關領域中成績斐然,數量多、質量高的成果,使其成為同輩中的翹楚者之一。他不僅活躍在院校的學術領域,還活躍在社會音樂生活之中,將教學科研與服務社會緊密結合,協同發展,作為文化與旅游部、教育部的學術專家而廣泛參與相關的學術活動中。雖然他不在安徽工作,但安徽的很多學術會議或學術期刊還常見他的身影,如兼任安徽省合唱指揮協會副主席、安徽省音樂家協會名譽副主席等社會音樂工作,安徽的很多學術期刊還約請他為編委或審稿,他還還組織、幫助安徽大型音樂學術會議及賽事活動。據我所知,王安潮發表有500余篇文章(包括筆名),其中有百余篇在核心期刊上,出版著作10余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等10余項,成果獲獎多項,曾作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的候選人之一。他作為安徽師范大學2007年引進的學術與學科帶頭人,在2007年至2013年的音樂學科發展中取得跨越式發展,安師大音樂學院連續4年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這一現象在兄弟院校中極為少見,王教授在這其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他還是上海、哈爾濱、長春等十余所高校的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曾是全國文科領域最為年青的教授之一。他的研究領域為中國音樂史,堅持音樂本體的研究理念,在斷代史、地方史等領域還很有建樹,在當代音樂評論上有大量的文論發表。除了技術分析外,王安潮的學術人文情懷極其濃厚,為學、為人也都常有很多感性義舉,也自然會有研究的突破和意想不到之處。

從文化地理學的角度來看,藝術家的成長與其所處成長環境不無關系,王安潮出生的安徽省淮南市壽縣,就是那個在世界戰爭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淝水戰役”發生的地方,文化基因自然會對生活于該地的人有所影響。從歷史文化的角度來看,壽縣也叫壽春、壽陽、壽州,作為楚國的最后都城,壽春在先秦時期就已為人所知,出土的楚王大墓、蔡侯墓等大型墓葬,已成為重要世界文化的遺存之一。壽州曾作為淮南國的都城,在戰略上是極具地位,淮南王劉安在煉丹之時還順帶發明了豆腐,“豆腐之鄉”的美譽自然孕育有更多的歷史文化。壽州的地下文物更是儲量豐富,楚王鼎、蔡侯鐘等早已聞名全國。而“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草木皆兵”、“人心不足蛇吞象”等歷史故事、民俗風情,孫叔敖時的戲劇萌芽及其所建造的世界第一大塘——安豐塘,使其文化更是自遠古即已聞名,《梅花三弄》的善吹者桓伊、昆曲改革者張野塘等都是或多或少地于此留下蹤跡。壽陽地界的音樂資源豐厚,從民歌到說唱,從民間器樂到民間戲曲,音樂類非遺項目眾多。從民俗音樂文化的角度看,王安潮自幼就在這塊土地上民風淳厚,音樂種類繁多,音樂文化生活豐富,從小就浸潤民間音樂的滋養,他幼年就在鄰里的感染下學習了竹笛、二胡、嗩吶等民族樂器,還隨著村頭的高音喇叭唱會了大量歌曲,也曾追隨來村里演出的黃梅戲、廬劇、推劇等“追戲”。在中專時,王安潮逐漸開始增多音樂專業的學習與舞臺演出實踐,從民族管弦樂隊合奏到大型合唱,從舞臺獨奏到獨唱,都有其懵懂少年時的亮麗身姿。而他也因一次接待中小學領導的演出感動了某校長而得以入其學校就職,在他早期的教學工作之余,所直接參與或指導學生參與的很多節目,獲得了大量市縣的文藝匯演獎項,為其后來的音樂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并以優異的成績順利地考入高校繼續深造。
如果說,早期的音樂學習更多的是藝術的熏染,中專時期及后來的中小學教學工作則是其音樂起步階段,而考入大學后的王安潮,才開始其學習的跑步階段。他在省城合肥如饑似渴地學習,珍惜來之不易的機會,并廣泛參與音樂演出實踐,能不斷根據興趣和需要而轉換學習重點,從而使其專業視界不斷擴展。以民族樂器演奏考入高校后,王安潮改換了主攻學習方向,開始以鋼琴、聲樂等音樂教育專業的技能課為主,曾在其家鄉舉行過一次小型的鋼琴演奏會。后在其好朋友徐坤的建議下,他到武漢音樂學院跟隨童忠良等老師進修和聲,同時也隨時任安徽省音協秘書長的崔琳學習作曲。王安潮說他當時所做的和聲作業本足有百余本,他常會把書中的習題反復做上多遍,有時甚至有10余遍的。為配合和聲練習,他非常注意變奏曲的寫作,據說,他有一個變奏寫了26次,距離巴赫、貝多芬的32次變奏的次數已距離不遠。扎實的理論基本功訓練,為其專業化發展之路奠定了基礎,開闊了視野。雖然這時期的習作多為實驗性的,但其中所探索的安徽民間音樂主題的現代發展,如鋼琴組曲《皖西素描》等受到了演奏者的喜愛 ,一些歌曲經演唱后還在當地有一定的流傳 ,還有少量的大型樂隊作品的嘗試,雖未演出,但作品也引起學者的關注并用于教學之中 。非常可惜的是,王安潮的武漢音樂學院研究生考試不順利,而其和聲發展之路也就此擱淺,他轉而研習起了另一音樂本體技術——“樂律學”,他的本科學位論文《中國古代樂律學發展中的幾個矛盾》,因大膽質疑歷史疑案并論證其觀點而獲得優秀論文獎。

[19]王安潮.皖北文藝干校樂事考證[J].皖西學院學報,2012(4).
[20]趙柯麗.安徽省中小戲曲的傳承創新研究——以安慶市為例的民族音樂學研究[J].皖西學院學報,2014(3).
[21]王安潮.民族情 人民意 軍旅心——張千一音樂創作的史學研究[J].音樂天地(音樂創作版) ,2017(1).
[22]王安潮.學苑英華 音苑大師——為丁善德誕辰九十五周年逝世十周年而作[J].人民音樂,2006(3).
[23]王安潮.多元音樂語境下的傳統音樂思維發展——室內樂《土·皮賦》音樂的文化解讀[J].交響,2010(4).
[24]王安潮.《中國音樂結構分析概論》(李吉提著)[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7(1).
[25]王安潮.考源大晟樂鐘型態 解疑宋代黃鐘律高——評《大晟鐘與宋代黃鐘標準音高研究》[J].黃鐘,2010(1).
[26]王安潮.唐代大曲結構名辭考[J].黃鐘,2011(3).
[27]江劍輝.音樂作品史視野下的鑒賞思維構建——教科社版《音樂欣賞》的學科特色解析[J].音樂創作,2015(8).
[28]管仁紅.評"王安潮原創作品演唱會[J].音樂天地,2016(2).
[29]李廣順.桐城花開繁盛 地域鄉情淳厚 ——王安潮原創作品演唱會在安徽桐城舉辦[OL].http://www.ahyyj.cn
[30]郭瑜; 姚遠.敏而博溯本原 心廣而實寫真情——從《鄉愁——暨王安潮合唱作品音樂會》看中國合唱的創作與演繹[J].音樂生活,2019(7).
[31]王光啟.針對地方音樂院校學生技藝發展的學術導引——王安潮教授以《個性技藝發展與地方優勢資源利用》于皖西學院深情演講[J].皖西學院學報,2015(3).
[32]王安潮.古譜新編配 古樂新發聲——評“古樂新聲——陳應時解譯敦煌古譜音樂會”[J].人民音樂,2019(7).
[33]管仁紅.徜徉在雅俗之間[J].星坐標(音樂文學),2016(3)(4).
[34]陳雪.傳承歷史文脈 發揚古樂新美——《古樂新聲——古譜解譯編配音樂會》中的藝術創新[J].2019(9).
[35]陳應時.在民族曲式結構研究中如何對待西洋音樂理論——與羅傅開同志商榷[J].人民音樂,1964(5).
[36]王安潮.唐大曲的宮調研究[J].音樂研究,2008(1).
[37]王安潮.唐大曲音樂結構分析[J].交響,2009(4).
[38]王安潮.博綜諸學 融通古今——馮文慈學術成果及教育思想之研究[J].交響,2008(4).
[39]王安潮.梵唄入華 佛樂俗化——中國古代佛樂與俗樂融合研究述評[J].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
[40]王安潮.唐大曲與漢魏大曲、宋大曲的比較研究[J].黃鐘,2009(1).
[41]王安潮.唐代大曲宮調理論的形成及其對東亞樂調發展的影響[J].文化藝術研究,2009(4).
[42]據筆者不完全統計,王安潮在2017年發表有80余篇文論。
管仁紅? ? ?江蘇省南京市文化與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