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著名琴家,齊國人。顏師古有“注”云,“張晏曰:‘齊之賢者,居雍門,因為以號。”又稱雍門子、雍門子周。齊國首都臨淄的西門,人稱雍門。《戰國策·齊策》記載,當時的齊國首都臨淄,“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筑、彈琴。”經濟的興旺,都市的繁榮,為音樂藝術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雍門周便是民間涌現的音樂家中杰出的代表。他善于鼓琴,尤其擅彈憂傷的曲子。據傳,人們聽到他的曲子,無不悲傷落淚。
當時,“戰國四君子”之一的孟嘗君[1],聽說這件事,很想聽聽雍門周彈琴。一天,他把雍門周請到家中,問道:“聽說先生的琴彈得很好,能不能彈一首讓我憂傷的曲子?”雍門周說:“那要看您有沒有不幸的經歷,您若有不幸的經歷,我彈一首憂傷的曲子,一定會引起您的共鳴。”孟嘗君說:“我若沒有不幸的經歷呢?”雍門周說:“據傳,您曾得罪過秦、楚兩個強國,這樣齊國就面臨著被秦、楚吞滅的危險,我們隨時都會國破家亡,難道這不是令人不幸的事嗎?”說著,雍門周彈起了一首節奏緩慢、音調凄涼的曲子。孟嘗君聽后落了淚,說:“聽了你的彈奏,讓我立刻覺得自己像是一個無家可歸的人。”
這個故事說明,無論是音樂創作,還是音樂欣賞,都需要有豐富的生活閱歷做基礎。
唐代樂人,善彈琵琶。生卒年無考。王讜在《唐語林·卷二·政事下》記載,“樂工羅程者,善彈琵琶,為第一。能變易新聲,得幸于武宗[2],恃恩自恣[3]。宣宗初亦召供奉,程既審上曉音律,尤自刻苦。往往令倚嬪御歌,必為奇巧聲動上,由是得幸。程一日果以眥睚殺人[4],上大怒,立命斥出,付京兆。他工輩以程藝天下無雙,欲以動上意。會幸苑中,樂將作,遂旁設一虛坐,置琵琶于其上。樂工等羅列上前,連拜且泣。上曰:‘汝輩何為也?進曰:‘羅程負陛下,萬死不赦。然臣輩惜程藝天下第一,不得永奉陛下,以是為恨。上曰:‘汝輩所惜羅程藝耳,我所重者高祖、太宗法也。卒不赦程。”妙哉!可知唐代對違法者,同樣“零容忍”也。
元代回族女歌者。生卒年無考。史載,“元人,回族,女歌伎。專工花旦,演唱雜劇,其貌不揚而歌喉清亮宛轉,妙入神品。”《青樓集》也載,“米里哈,回回旦色,專工貼旦[5]雜劇。”
明代音樂理論家,江蘇常熟人。著有《雅樂考》20卷。清《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載,“煥,常熟人。嘉靖中官福建仙游縣教諭[6]。是書雜引前代論樂之事,鈔撮成編。前三卷題曰《經書》,皆引《六經》言樂之文,《論語》、《孟子》亦皆詳載。而《左傳》惟引‘初獻六羽[7]、‘季札來聘[8]二條。《儀禮》則不錄一字。四卷題曰《諸子》,自太公《六韜》以至《莊子》、《列子》皆取一二條。五卷為《五聲》,六卷、七卷為《六律》,八卷、九卷為《律制》,十卷至十二卷為《八音》,十三卷至十六卷為《樂制》,皆剽剟[9]習見之言。十七卷至末皆明之樂章,并教坊曲令亦載焉。全書無所發明,惟‘六羽條下稱祀孔子當增武舞耳。”
明代戲曲作家。《休寧縣志·卷三十三》載,“汪廷訥,字昌期,號無如,別署坐隱先生、無無居士。今(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的)徽光鄉汪村人。”好詩詞,能度曲。早年以經營鹽業致富,家資富足,建有“坐隱園”、“環翠庭(堂)”等。不慕仕途,熱心戲曲創作,著作頗豐。僅傳奇就有17種之多。其中,雜劇有《廣陵月》、《獅吼記》、《投桃記》、《三祝記》、《彩舟記》、《種玉記》等九種。其中,猶以《獅吼記》、《廣陵月》最著名。
北宋詩人蘇軾(東坡先生)曾賦詩《寄吳德仁兼簡陳季常》曰:“龍丘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這是寫他的好友、懷才不遇的書生陳季常懼內,怕老婆柳氏的事。陳季常避世來到龍丘山隱居,自稱“龍丘居士”。“河東獅子”,當指其悍妻柳氏。南宋時,文學家洪邁[10]把此夫妻二人之事寫進了他的文言筆記小說《容齋三筆》[11],并引用了蘇軾這四句詩。這樣,到了明代,才有了汪廷訥編創的陳季常懼內與悍妻柳氏之間恩恩怨怨的雜劇《獅吼記》。實際上,這是一部快樂正喜劇。其實,陳、柳二人還是很相愛的。戲中的陳季常懼內,是裝出來的,出于對妻子的恩愛。而柳氏的“獅子吼”,也是裝出來的,同樣是出于對丈夫的恩愛。這樣就有好戲可看了,且越看越有味道。直到今天,昆曲中仍保留著《獅吼記》中的幾折戲,常演不衰。除《獅吼記》外,汪廷訥還創作有反映唐代歌唱家韋青與女歌伎張紅紅愛情故事的《廣陵月》,亦深受歡迎。
明萬歷三十二年(即1603年)前后,刻有45段圖景的《環翠堂園景圖》刊行。圖中記有“坐隱園”、“環翠堂”等有名景點120多處,把汪廷訥隱居生活渲染得淋漓盡致。《四庫全書總目》還錄有《環翠堂坐隱集選》四卷。其中,詩、詞各一卷,南北曲一卷,隨錄一卷。
明末古琴家。虞山派創始人。字道澈,號天池。江蘇常熟人。宰相之子,靠父親蔭恩,官至邵武知府,但他為官清廉。晚年辭官,歸常熟故里。在音樂方面,利用自己的顯赫地位,做了三件大事。一、組織了虞山琴派。二、編印了影響深遠的《松弦館琴譜》。三、反對在琴曲上亂填詞作歌。主張音樂表現自身的內涵,遏制了濫制琴歌的風氣。
虞山派,以常熟地區一個不大出名的虞山而得名。虞山腳下有條小河,名琴川。嚴澂最早組織的琴社,便為“琴川社”。因此,虞山派,也稱“琴川派”。常熟琴人很多,著名琴師也不少。徐夢吉、徐和仲、陳愛桐等,都遠近聞名。嚴澂曾向陳愛桐的兒子陳星源學琴,還向一位無名樵夫學過琴,并為這位徐姓樵夫起了一個名字徐亦仙。他還曾就學于京師名家沈音。用他自己的話說,叫做“以沈之長,輔琴川之遺,亦以琴川之長,輔沈之遺。”就在這種相互取長輔短的基礎上,形成了名噪一時的虞山派。
虞山派的演奏風格就八個字:博大平和,清微淡遠。許多文獻資料,更是簡單到用四個字來形容虞山派的風格:清、微、淡、遠。使它成了明清之際最有影響的琴派風格。《松弦館琴譜》是虞山派代表性琴譜,收有二十二首作品。都是嚴澂自己彈過的。其中包括他向沈音學得的《洞天春曉》、《溪山秋月》等。1614年初版,曾多次重印。
嚴澂不僅是一位琴家,還是一位詩人、書法家,著有《云松巢集》傳世。
明代著名琴家。字和仲(一說仲和)。四明(今浙江寧波)人。元代著名琴家、浙江徐氏派傳承人徐夢吉[12]之子。
徐氏家族自南宋琴家徐天民起,經宋、元兩朝的徐秋山、徐夢吉三代傳承,琴藝尤工,渾然天成。到第四代明朝的徐詵(和仲),已大放異彩。《寧波府志》記有這樣一個小故事:“嘗有薛生者,能彈《烏夜啼》,號‘薛烏夜,及聽詵彈此曲,乃伏拜幾下,愿執弟子禮。”意思是說,有一位姓薛的琴師,擅彈琴曲《烏夜啼》,人送別號‘薛烏夜。他自恃高名,不服徐詵,便邀他來彈《烏夜啼》,一比高低。徐無此意,未及理睬。無奈,薛求別人請徐來彈,他藏于隔壁偷聽。聽畢,大為折服,遂出,拜了琴幾下,愿作徐詵的弟子。由此可知徐詵琴藝之高超。另據《千頃堂書目》記載,徐詵在祖輩傳承下來的《瀟湘云水》、《漁歌》(又名《山水綠》)、《樵歌》、《秋鴻》等琴曲的基礎上,詳加修訂,輯成《梅雪窩刪潤琴譜》一書。
清乾隆間昆曲名笛師,生卒年不詳,揚州人。揚州歷來鹽業發達,鹽商眾多。乾隆年間,揚州最有名的昆腔戲班,就是由富甲一方的鹽商徐尚志從蘇州招來一批昆腔藝人,興辦的昆腔戲班—— “老徐班”開始的。許松如,就是這“老徐班”中最有名的笛手。除他以外,還有名鼓板朱念一,名三弦唐九州等。李斗[13]在《揚州畫舫錄·卷五·新城北錄下》云:“笛子之職,兼司小鈸,此技有二絕,一曰熟,一曰軟;熟則諸家唱法,無一不合;軟則細致縝密,無處不入。此技老徐班許松如為最。”又云:“許松如口無一齒,以銀代之。吹時鑲于斷腭上,工尺寸黍不爽[14]。”說明許松如在“老徐班”,不僅能熟練的演奏各部劇中的眾多曲牌,吹奏得細致入微,準確表達出曲牌的內函。而且熟悉戲班中所有演員的不同風格,配合得默契自如,堪稱揚州諸昆班之最。
清代音樂學家。又名烜,字燦人,號雙池。古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生于康熙三十年(1692年)。少家貧,但聰穎過人。從未入學拜師,在母親輔導下,熟讀《四書》、《五經》,自學成才。1715年,母親病逝,赴金陵投奔父親。然而,父不容,遂赴景德鎮,以畫碗維生。他畫的山水、花鳥、人物等,精巧細膩,異于眾工。可惜,所畫均未留有款識,后人罕知。二十七歲赴閩中,開館楓嶺、浦城間,以教書授徒為業。汪紱雖私淑成才,卻學識淵博,堪稱東南名儒。編有《樂經律呂通解》一部,該書為樂論與律學的合集著作,共五卷。其中,卷一為《樂記》與《樂經或問》;二、三卷為南宋蔡元定[15]編著的《律呂新書》(上、下)及自己的見解與論述;四、五卷為蔡氏的《續律呂新書》(上、下)。
乾隆二十三年(1759年)病逝,終年68歲。
參考文獻:
[1]孟嘗君:齊國賢君,“戰國四君子”之一。生年不詳,卒于公元前279年。司馬遷在《史記.卷七十五》中有《孟嘗君列傳》,有文字曰,“孟嘗君名文,姓田氏”。其父田嬰,“田嬰者,齊威王少子而齊宣王庶弟也。”“田嬰有子四十余人,其賤妾有子名文,文以五月五日生。”因襲封于薛,人稱薛公。招賢納士,有食客數千,曾為齊國相。死后,謚號孟嘗君。
[2]武宗:即唐武宗(李炎)。由此可知羅程活動于841至847年前后,因“宣宗初亦召供奉”。
[3]恃恩自恣:靠皇帝給予的恩寵,恣意妄為。
[4]眥睚殺人:因一點小事殺人。
[5]貼旦:簡稱“貼”。戲曲旦角行當之一,意為旦角之外再“貼”一旦,主要扮演戲中年輕活潑、地位低下的女子。如:村姑貧女。侍妾丫環等。
[6]教諭:教育訓導。學官名,泛指教員,執教生員。宋代起置,延續元、明、清縣學均置。
[7]初獻六羽:語出《春秋》。《春秋》里記錄“初獻六羽,始為六佾”。即典禮上所跳的“六佾之舞”。按禮法,天子八佾,三公六佾,諸侯四佾,士大夫二佾。魯隱公本為諸侯,卻在典禮上主持跳了“六佾之舞”,是不合禮法的。
[8]季札來聘:季札,吳國公子。他來到魯國,要求觀賞周朝的音樂、舞蹈,樂工們為他表演了《詩經》中的“風”、“雅”、“頌”各篇章,以及他作出的一些評論。
[9]剽剟(Duo):如同抄襲。
[10]洪邁:南宋著名文學家。生于1123年,卒于1203年。享年八十歲。字景盧,號容齋。官至翰林院學士、資政大夫、光祿大夫等。主要著作有《容齋隨筆》、《夷堅志》等。
[11]《容齋三筆》:古文言筆記小說《容齋隨筆》中的一部。《容齋隨筆》內容頗豐,包括歷代政治制度、事件、人物,等等。并對其過去的著述一一進行辯偽與訂誤。全書共分“五筆”:《隨筆》、《續筆》、《三筆》、《四筆》、《五筆》。除《五筆》外,每“筆”各16卷。《五筆》10卷。許多人物、故事(如陳季常),都包括在《容齋三筆》中。
[12]徐夢吉:元代古琴家。浙江徐氏派重要傳承人。
[13]李斗:字北有,號艾塘。江蘇義征人。生卒年不詳。大約生活于乾隆年間。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至乾隆六十年,根據自己的耳聞目睹,歷經三十年時光,撰寫了《揚州畫舫錄》。他還創作有《奇酸記傳奇》和《歲星記傳奇》兩部戲曲。
[14]寸黍不爽:分毫不差。
[15]蔡元定:(1135—1198)南宋著名理學家,律呂學家。字季通,號為西山先生。福建人。曾與理學大家朱熹“師友相稱”。一生不干利祿,不就科舉。諸臣舉薦,皇帝下詔,均以疾辭。一心鉆研學問,著書立說。著有《律呂新書》、《續律呂新書》、《燕樂》、《易學啟蒙》等十四種。
喬書田? ?音樂理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