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積淀而成的人類精神活動及其產物。信仰是個體或群族對某種文化的崇拜敬仰,是支配行動的精神支柱和決定性力量。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引領下,當代中國的政治、經濟、科技等各領域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和發展,使文藝成為中華民族站在世界面前幸福生活縮影和時代面貌的展示。因此,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背景下,探索中國古典舞如何在新時期創造和發展出具有民族性、時代性和代表性的優秀作品,是本文研究的重點。
文化雖無形,卻能深刻影響有形物質的存在,藝術創作也需要文化和信仰作為精神指引。隨著當代中國人民的文明程度不斷提高,文化信仰、藝術創造也在不斷豐富和趨于多元化?!耙怨湃酥幘?,開自己之生面?!敝袊诺湮璧陌l展既要秉持傳統,也要與時俱進,立足于融合創新。但傳承并不意味著復古。文化自信的底氣來自哪里?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就是我們的軟實力,是中華兒女堅定的精神信仰,也是中國古典舞創作發展的堅實根基。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依托的中國古典舞,承載著豐富的中國文化思想精神內涵,在新時期下更增添了以弘揚正能量、以明德引領風尚為塑造藝術形象的要求。在積極構建中國古典舞傳承體系的過程中,從蘊含中華文明、民族精神的文化中汲取力量是非常必要的。
中國傳統文化是構成中國文化基本精神的思想,是飽含著諸多要素的思想體系。在馬克思主義進入我國之前,先秦諸子、儒道釋宗教思想文化是中國古代人們的主要信仰。先秦時期是人類文化創造的起點,是中國審美文化在史前舞臺上演奏的第一樂章。人類正處于思維、意識和感受從懵懂逐漸走向成熟的階段,伴隨著緩慢的人類進化歷程,這是個圖騰崇拜,萬物有靈,敬仰神靈的時代。通過先民們留給我們的石器、陶器和飾物等,可以看出此時的審美發展軌跡是從簡單到復雜、粗糙到精美、模仿到想象。因此原始舞蹈的表現形式多為圖騰舞、生殖崇拜舞等。在仰韶文化出土的舞蹈紋彩陶盆上,紅色背景上繪有一幅黑色舞蹈圖。全部的15個舞蹈者分3組,每組5人,手牽手起舞。兩腿旁有一條長長的黑線,是舞蹈服飾上扮成動物的尾飾,應對著文獻中“葛天氏之樂”中“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的關于圖騰舞的記載。這種舞蹈是人類出于本能的情感宣泄。到了夏商時期,各氏族部落統一成國家,人類文明向前邁進一大步,從青銅器雕和玉牌、兵器等工藝來看,此時中國誕生了文字——甲骨文、象征王權的九鼎和“率民以事神”的巫舞,無論是夏王朝的《大夏》還是殷商王朝的《大濩》,都充滿了對神靈的敬畏和濃郁的神話氣息。周王朝《大武》舞體現出周代禮樂文化的盛況和典雅氣質,舞蹈從神話化走向世俗化,對君王的崇拜代替了對神靈的敬仰。“立象以盡意”的意象論也是影響當代古典舞風格的重要文化思想。接下來,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學術爭鳴、儒道法墨審美理念的各抒己見、《詩經》、《楚辭》等所組成的時代文化最強音,對樂舞發展造成了至關重要的影響。自然天成、大美求真、情理中和、借物興懷的文化精神和美學思想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和審美意識的重要部分,也是中國古典舞形態特征和創作劇目的基本依據。在這些重要的思想文化中,包含著社會倫理、政治建設、人文思想等各種人生問題,隨著禮崩樂壞,舞蹈也從此進入到雅俗并進、相對獨立的階段。在之后的中國歷史各個朝代,也進入了吸收百家文化后以“仁”為核心精神的儒家文化為中心思想的階段,成為幾千年中國人植根于內心的信仰。據此可見,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中國審美文化和信仰方式是在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基礎上形成的,中國古典舞也將中國人的精神力凝結成為可視可感的寫實形象。
公元1840年是中國進入了近代史的標志,至此,中國人民經歷了近百年的屈辱、抗爭、探索的革命歷程,最終迎來了勝利,成立了新中國。中國紅色革命文化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是中華民族最獨特的精神標志。從辛亥革命到南昌起義,從抗日戰爭到全國解放,中國人民反抗侵略、追求民主、實現國家統一富強形成了一部艱辛曲折、血淚交織的紅色斗爭史。在這里,積淀著中國人民自強不息的奮斗進取精神,“拋頭顱、灑熱血”舍生取義的犧牲奉獻精神。還包含了中國共產黨人的井岡山精神、延安魯藝精神、長征精神等具有時代特征和民族特色的革命文化精神。紅色文化和革命精神彰顯出共產黨人以及在黨領導下的中國人民的優秀品格,在革命年代,時刻經歷著生死考驗,他們視死如歸、堅貞不屈、勇于奉獻、敢于擔當,用鮮血完成了追求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使命,這也是值得我們當代人繼承和發揚的精神。
以古典舞劇目《黃河》為例。黃河是我國“母親之河”,代表著中華兒女勇往直前、寧死不屈的民族革命精神。該作品通過五個樂章在整體舞蹈的編排和表演中,依靠著音樂節奏的激昂,結合交響式手法,以恢弘的群舞場面和磅礴的氣勢,表現了生活在黃河兩岸人民面對困苦和戰爭時勤勞、勇敢、不服輸的精神。在情節設計上,改變傳統的平鋪直敘手法,而是挑選部分瞬間行為作為演繹的重點,并利用不連貫的時空手法,體現出人物心態的變化;通過倒踢紫金冠、串翻身、凌空躍等技巧動作表現出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形成有血有肉的藝術形象,使觀眾受到心靈的震撼,并激發了愛國情懷。舞蹈《黃河》開創了先河,不再使用歷史題材塑造人物形象,如《寶蓮燈》沉香、《掛帥》穆桂英等,而是結合音樂《黃河大合唱》結構來完成舞蹈創作結構,舞蹈形態、肢體動作和技術技巧也進行了拓展,使身體最大化的去展現舞蹈特性,為敘事服務實現了完全的意象結合。比如表現纖夫拉纖就是寫實,用群舞演員的身體不斷起伏表現黃河的河水奔騰就是寫意。之后不斷涌現出謳歌革命英雄,反映革命歷史、弘揚革命精神的古典舞作品,如《刑場上的婚禮》、《八女投江》、《囚歌》,《紅梅贊》、《井岡井岡》等。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也是當代中國的時代精神。
當代,我們正奔跑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中華文明復興的過程就是世界文明不斷融合互鑒的過程,也是推動世界文明相互包容和交流借鑒。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以馬列主義為指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為引領,以社會安寧穩定、團結和諧為保障的文化,形成了更為鮮明的中國特色。隨著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華文明的復興更具全球化的價值。在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融合和碰撞中,一定要認清西方文明論帶來誤區,中華文化在傳承的過程中也并非是一成不變的。文化具有演變性、共享性、平等性和創新性,雖有地域、歷史、影響的差異,但不存在高低貴賤之分,這也是習總書記強調的中華文化自信的意義。
在多元化文化傳承的背景下,中國古典舞現已逐漸形成幾個流派,包括戲曲舞蹈流派、敦煌舞蹈流派、漢唐舞蹈流派等,在未來的體系建設和發展道路上,只有充分堅定文化自信、弘揚愛國主義、宣傳民族大義、擔負社會責任,才能認清自己,激發藝術創作源泉。中國古典舞在傳統優秀文化傳承中追求風骨,在革命文化傳承中堅定信念、砥礪成長,在新時代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創新發展,與各國文化藝術互相審視,和諧共生,這些文化信仰將成為中國古典舞全面實現偉大復興的不竭動力,對于弘揚新時代中國文化和民族精神具有歷史印證的價值功能。在舞蹈中展現出的是凝練了幾千年來中華文化的品格之美、盛世之姿,展現的是中國人民天人合一的智慧思維和天下大同的理想信念。優秀的中華文化為古典舞藝術發展提供了寶貴的資源,沿用“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方針,在不斷完善古典舞體系的過程中,在中國古典舞創新發展的道路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人文道德修養建設,是向全世界展示中國人民良好風貌和豐富藝術成果的重要體現。
參考文獻:
[1]陳炎主編、王小舒著. 《中國審美文化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3.7
[2]李娟. 新時期下中國古典舞的審美取向研究[J]. 北方音樂, 2018
[3]陳佳敏[1]. 淺析中國古典舞的當代審美取向[J]. 北方音樂, 2017
趙璐? ? ?沈陽音樂學院舞蹈學院 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