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玉良
[關鍵詞]扎實;推進;脫貧攻堅
實施精準扶貧,是脫貧攻堅方式的重大創新,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難點和著力點。近年來,興安盟脫貧攻堅工作取得明顯成效,但是仍然存在著貧困人口缺乏精準脫貧動力、貧困群體參與性不足、扶貧信息化程度不高、一些項目缺乏可操做性等問題,這就需要我們以新思想為統領 扎實推進脫貧攻堅工作。
一、興安盟扎實推進脫貧攻堅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脫貧意識和主動性不夠,貧困人口缺乏精準脫貧動力
當前興安盟部分貧困群體發展經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夠。等、靠、要的思想和畏難情緒還比較嚴重,不少貧困戶存在著“蹲著墻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的思想,轉型和發展的壓力與動力都不強。 “扶不富的窮人”這一群體在各貧困村都有相當數量,“扶志”任務十分緊迫。
(二)對貧困群體參與的積極性發動不足,不重視蘊含在民間的智慧和創新力
由于貧困農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貧困總戶數比例高。加之思想觀念陳舊,科技意識不強,生產經營能力較低,缺乏致富能力和發展門路,抵御風險和自我發展能力脆弱。一些扶貧組和地方領導往往自視高人一等,認為貧困人群沒有文化和眼界,沒有智慧和創新力,與他們溝通費時費力,沒什么意義,故而什么都喜歡大包大攬,不征求群眾意見,排斥群眾參與,以致要么群眾意見不統一,看不到發展前景,不愿配合,要么脫離實際,產生不了效果,降低了群眾熱情。
(三)產業扶貧后勁不足、缺乏精準增收的能力
興安盟部分貧困地區受環境、資源、資金現狀影響,絕大多數的產業扶貧幫扶措施依然側重傳統的種養殖業,難以根據自然、區位特點,發展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產品加工等新興產業來扶貧攻堅。貧困戶也只能在傳統產業中掙扎。另外,研究表明,工資性收入與農牧業經營收入是貧困戶與非貧困戶收入差距的兩大主要貢獻因素。提高貧困戶的工資性就業機會和農牧業經營收入水平,是緩解農村貧困的重要途徑。興安盟很多貧困地區多以抗風險能力低、經營性收入低、穩定性差的傳統農牧業為主,容易導致一部分人在脫貧后很容易返貧。
(四)扶貧的信息化程度不高
興安盟很多貧困地區在扶貧中雖然已經開始建立了貧困檔案,甚至也初步建立了扶貧信息服務系統,但普遍還未能建立現代化的大數據平臺進行高效的管理和溝通,并向社會開放。對于很多扶貧數據,諸如貧困戶數量、致貧原因、脫貧、返貧等都還沒有建立起實時動態的管理。缺乏大數據管理導致特色扶貧產業發展難,由于電商平臺建設成本高,具有農村牧區特色的產業信息無法在屬于自己特色的農村牧區電商平臺進行展示與交易。信息化程度不高,導致社會參與扶貧缺乏參與平臺和幫扶途徑。
(五)社會力量參與扶貧開發程度低
雖然目前興安盟一些龍頭企業已經開始參與扶貧項目建設,但仍存在著投入資金不足,多頭管理等問題。社會力量缺失使得產業扶貧缺乏應有的活力,不利于精準扶貧項目落實到位。
二、關于興安盟扎實推進脫貧攻堅提出的對策和建議
(一)創新扶貧思路——先扶志再扶智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持大扶貧格局,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 。因此,一方面,要加強貧困人口的智慧教育,拔除窮根,堅決不讓一個貧困家庭的孩子因為貧困而上不了學,阻止貧困的代際傳遞。另一方面加強職業教育和精準培訓。以貧困戶發展致富產業為需求,與廠企聯合、與就業從業相結合,點到點指導,增強實用性。
(二)創新扶貧開發模式——推行參與式扶貧
參與式扶貧就是在扶貧項目的設計、規劃、實施、監管和驗收過程中,將參與式理念和工作方法貫穿始終,通過自下而上的決策方式,激發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參與性,增強群眾對項目的擁有感,真正實現從“要我脫貧”到“我要發展”的轉變。精準扶貧必須提升民眾話語權。在項目工作人員的協助下,由貧困村群眾對貧困狀況及脫貧策略進行評估,制定項目清單和規劃,確保項目瞄準最貧困人群,提高扶貧精準度和扶貧資金使用效率。
(三)創新扶貧方式——探索產業扶貧新途徑
將農牧業開發項目建設與扶貧開發工作緊密結合,創新農牧業綜合開發扶貧的有效途徑。大力扶持當地農牧業龍頭企業的發展,或者吸引全國知名企業的投資。打造出屬于當地的知名品牌,提升農牧產品的附加值。龍頭企業與基地、農戶之間應結成利益共同體,通過合同收購、利潤返還、實施保護價收購和提供相關服務等方式,維護好貧困群眾的利益,努力實現企業發展和貧困農牧戶受益雙贏。
(四)創新扶貧手段——實施扶貧的大數據管理
充分發揮當前互聯網優勢,建立扶貧數據庫,實施大數據管理,將貧困戶、貧困村的需求信息與社會各界的扶貧資源、幫扶意愿進行有效對接、互聯互通,實現社會扶貧資源的精準化配置。發揮信息化管理對產業扶貧和對口幫扶的作用。
(五)創新扶貧主體——凝聚社會力量參與扶貧攻堅
扶貧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僅僅靠政府的力量是非常不夠的。因此,要通過改革盤活扶貧模式,構建政府、市場、社會多維聯動的“大扶貧”格局,同心協力打好扶貧攻堅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扶貧開發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動員和凝聚全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堅持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等多方力量、多種舉措有機結合和互為支撐的‘三位一體大扶貧格局,廣泛調動社會各界參與扶貧開發。”
參考文獻:
[1]華永勝.《扎實推進堅決打好脫貧攻堅戰》.實踐. 2018(5)。
[2]烏日汗.《內蒙古科右中旗精準扶貧效應研究》.內蒙古師范大學.2018(7)。
[3]陳錫文.《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目標》.中國人大.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