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東
融媒體時代的信息傳播,呈多元化、碎片化態式。伴隨城市化進程的發展,農村經濟社會形態已發生深刻變化,城鄉獲取信息的渠道日益趨同。對地方主流媒體而言,在面向農村的報道中,如何把控輿情、挖掘新聞線索,值得認真思考。
一、弘揚正能量,體現高格調
隨著自媒體流行,短短數年間,無論城鄉,受眾接受信息的方式已經全然改變。對于當下的農村而言,大量青壯年人口進城務工后移居城市,還有相當一部分農民啟動了亦城亦鄉的生活模式。從經濟角度看,農機合作社的規?;a,土地集約式的流轉,都改變了農民生存狀況。伴隨農村經濟發展,農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都帶來諸多變化。對新聞工作者來說,只有立足現實、不忘初心,深度介入社會、感應時代脈博,才能更好發揮作用。
近年來,文明村建設、精準扶貧等民心工程,有利地促進了新農村發展。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看到,由于歷史積習厚重,諸多消極因素的存在,使農村社會的精神文化層面出現諸多缺失。在新聞報道中,掌控和把握輿情,積極弘揚社會正能量,極具現實意義。比如,去年9月,身居武漢的馬旭老人向哈爾濱市木蘭縣捐出千萬存款,支持家鄉的教育事業,相應報道在哈爾濱日報頭版頭題刊發,并經新媒體轉載、傳播。這一新聞事件,當時登上了諸多報刊、網媒。報道刊發后,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反響強烈,對弘揚社會正氣,引導世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起到了顯著效果。2019年2月18日,馬旭獲得“感動中國2018年度人物”榮譽。如今,在馬旭的家鄉木蘭,她的事跡被鄉親們廣泛傳頌。馬旭一心報國、無私無畏的奉獻精神,極大地鼓舞人心。木蘭走出的優秀兒女令人自豪,相關的系列報道,收到了極好的社會效果。
透過這一事實,我們進一步體會到,新聞報道所體現出來的具大社會價值和能量,在信息碎片化的時代,更需充分認識。作為新聞工作者,居于社會生活的一個個拐點,絕不能迷失自我。只有不忘初心,才能不辱使命。
二、深挖好線索,采訪接地氣
從社會學角度來說,農村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社會系統,它包含自然、經濟、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豐富內容。利用新聞報道,把控輿情,占領農村的輿論高地,離不開深入現實,研究線索。
(一)是有新聞敏感,注重價值取向
密切關注每天所發生的事件,迅速、有效推出有價值的新聞報道,是新聞工作的常態,對黨報記者來說,肩上承載的擔子更重。采訪是收集信息的過程,應力求把獲得的新聞資源吃干榨凈。隨著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如今的農村變得日益“有閑”。特別是東北農村,每年冬季大批農民工返鄉,如何填補文化生活空缺,成為新農村的熱點問題。發展鄉村文化,同樣離不開輿論引導。比如最近幾年一些鄉鎮開展的“農民歌手賽”、“農家春晚”等活動,就特別吸引鄉親們的眼球。通過活動,涌現了大批“村屯歌星”,經電視、報紙、新媒體報道傳播后,反響很好,一些農民由此“出馬”,愛上了唱歌、拉琴,成為活躍的“鄉村文藝人”。如今的農村,看牌、玩麻將、喝大酒的人少了,學才藝、愛體育的多了,風氣的改變,既有榜樣引路,更離不開輿論引導。
(二)是富于變化,生動形象
對重要新聞,在確保真實的前提下,應注意多角度呈現內容、體現深度。若干年前,筆者到某村采訪,得知村里制定的“村規民約”,頗受重視,遇到問題時,較真的村民會指著上面的條文向村干部質疑,并要求改進。一位農民說:“村規民約,就是俺們村的‘憲法”隨后,筆者據此采寫了題為《村里有部“小憲法”》的報道,當地一位領導看了報道,認為反映這篇體現“農村制度化”報道通俗、形象,甚至有一點幽默,樂于被農民朋友接受。
(三)多媒互動,報道形式立體化
融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立體化,既為新聞報道提供了廣闊空間,也提出更高要求。從地方媒體看,在運用傳統紙媒、廣播電視、新聞網、公微號作為強力傳播手段的同時,在報道中大量運用視頻、圖片,甚至通過無人機現場轉播,為新聞報道注入了活力。比如,通河縣在舉辦的吉尼斯插秧大賽、國際雕塑節、自行車馬拉松賽事,眾多媒體在報道過程中,通過令人眼花瞭亂的圖片、視頻,濃重地烘托了現場氣氛。立體化的報道在網上傳播,引起廣泛關注,有效提升了當地形象。內容、形式相得益彰,充分展示了新農村經濟、文化積極、健康發展的風貌。由此可見,只有充分把握輿情,講究形式、注重內容,才能以高質量的報道抓住農民讀者、聽眾。才能在農村報道的廣闊天地上大有作為。
(四)培養農村通聯網,建立流暢的交流空間
優化環境、發展經濟,不斷提升兩個文明建設水平,是農村發展的根基。作為主流媒體,及時報道農村發生的新變化,其中所承載的既是使命、責任,更是新聞工作者人生價值的體現。
相對于城市,農村生活節奏緩慢、地域分散,媒體記者深入現場采訪,有更大時間差。為更好收集信息,建立快捷的溝通、聯絡渠道極為必要。上世紀八九十年,活躍在鄉村的一批通訊員,在提供大量新聞線索的同時,撰寫了許多有份量的新聞報道。由于各種因素影響,進入新世紀后,農村通訊員已成鳳毛麟角。當下通訊工具發達,傳送信息毫無障礙,從把控農村輿情的目地出發,恢復、培育農村通聯網絡,頗有現實意義。
目前,融媒整合處于十字路口,基本上無暇顧及通聯工作。伴隨媒體改革深化,這項工作應受到足夠重視。一是依靠鄉鎮政府,以鄉鎮宣傳委員為主體。主跑農村的記者,要在分包的戰線、縣域,建立流暢的信息溝通渠道,爭取在最快時間獲得當地最有價值的新聞。二是在農村吸收通訊員骨干。在樹新風、揚正氣,展示新農村新氣象的前提下,組建通訊員朋友圈或交流平臺,再加上一定的激勵機制。相應工作,尚需在實踐中不斷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