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舉
[關鍵詞]策劃編輯;融合出版;數字技術
信息時代,即互聯網與傳統行業深度融合、充分發展的時代。一方面,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電子商務、高新技術與智能設備(如數字制版技術、按需印刷技術系統等)應用更加普及、更加嫻熟,大大加快了整個出版業的節奏。另一方面,多數實體書店和出版社目前經營困境,舉步維艱。本文結合我國傳統出版的實際情況,對如何做好融合出版工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僅供參考。
一、 利用互聯網技術,做好圖書的整體策劃
(一) 確立選題
圖書是以內容為王的文化產業。選題方向要準,內容更要精彩、必要,這樣才能打造出優質圖書、暢銷圖書。選題的優劣決定著未來的產品是暢銷還是庫存,是盈利還是虧損。
以往都是策劃編輯到院校走訪、座談去找選題,或者去書店實地調研、發問卷調查等,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和時間。而今,互聯網資源已經足夠及時、豐富,網站內容足夠友好、智能。我們必須利用好互聯網技術,及時了解篩選熱點信息,掌握國際上最新的重大科研成果、國家重大立項或者重大政策的出臺。
(二) 確立作者
確立了選題,也就確立了寫作的主題內容。現代出版最快捷、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通過互聯網,直接找到該領域的專家學者,甚至找到該專業的學術委員會,還可以找到國內相關院校的科研團隊。通過電話、電子郵件、微信或者QQ等進行細致的商談,商討大綱與寫作細節,進一步完善選題。除此之外,還可以登陸相關專家博客或專業技術論壇,通過論壇發帖的形式,進行交流或者征集作者,落實選題計劃的實施。
(三) 優化選題
讀者對內容的側重、成書形式體例的喜好、圖書價位的設置、封面的設計等問題,也可以通過專業論壇或者QQ群、微信,進行細致的討論,以期能進一步適應市場需求,迎合相關讀者的需求。同時還能夠實現對圖書的事前預熱、宣傳推廣的營銷效果。
二、 利用互聯網技術,做好圖書的優質生產
(一) 審讀編校
隨著出版節奏的加快,現在的圖書出版工作,在“齊”“清”“定”的書稿到達出版社之前,許多編審工作就已經展開了。通過互聯網,策劃編輯提前把寫作要求、提綱發送給作者,供其參考。作者每寫好一個章節,就予以審稿中耕。尤其是在當今信息時代,通過互聯網,不但可以對書稿的內容前后是否重復交叉進行審查,而且可以對書稿是否侵犯他人著作權等進行核實審查。在隨后的加工校對階段,更應該充分利用好互聯網,在與作者及時充分交流的基礎上,還可以對關鍵數據、名詞術語或者公式等進行核實。特別是利用WORD、PDF軟件,使用其“修訂”“批注”功能,取代對原稿打印、手工圈改環節,使作者根據編輯的意見更改文稿,這不僅大大提高效率、減少重復勞動,還增強了準確性。有條件的出版社,還可以利用黑馬編校軟件,對書稿進一步的查漏補缺,完善校對。
(二)數字技術應用
利用網絡技術,開發圖書配套的數字產品。利用二維碼,可以把書中一些內容通過數字的形式呈現出來。比如,視頻、音頻等可以輔助圖書閱讀的資料。
三、利用互聯網技術,做好圖書的暢銷盈利
(一)認真對待網絡書店
以前遇到問題,通常會到實體書店讀書買書,尋求相關資料;現在則是盛行網絡搜索。因此,必須加大網絡書店的銷售力度。圖書封面要干凈美觀,內容提要、目錄、出版日期、書評推介等相關信息完善,加之精準的讀者推送(籌建并利用好讀者作者資源庫)、優選出來的樣章試讀,牢牢地抓住讀者。好書加上大力度的推廣,馬太效應水到渠成,暢銷自然不成問題。
(二)專業技術網站網銷
專業技術網站,往往是某一行業專業技術人員常去瀏覽閱讀的地方。他們恰恰正是我們這一專業方面圖書的讀者。比如《中國紗線網》,通常是紡紗、織造方面的技術人員、銷售人員、管理人員瀏覽訪問。中國紡織出版社和《中國紗線網》嘗試進行了不錯的合作,網站開辟技術圖書專欄,出版社適度讓利優惠,雙方實現互利雙贏。具體來講,出版社的圖書實現了新銷售渠道的暢銷、獲得了專業讀者信息資料;網站則豐富了網頁內容、提升了人氣,實現了銷售提成。
(三)電子書的開發銷售
實體書店的不景氣與萎縮、紙質圖書的高額定價,使得一些讀者很難再輕易從實體書店買到指定圖書,也使得一些讀者難以承受紙質圖書價位的不斷高漲。而電子圖書恰恰彌補了這一空白,足不出戶,鼠標輕輕一點,紙質標價上百元的高額圖書,十幾元就能買到電子版。因此,在信息時代,出版社也應該識時務地大力拓展電子書生產,重點培育并著重發展電子商務系統,在擴大盈利能力的同時,迎合不同讀者的閱讀需求。
結 語
毫無疑問,在當今信息時代,出什么書,請誰來寫書,書怎么賣,與過去相比,都變得便捷、迅速了。這是實實在在的優勢!
面對網店銷售模式的新轉變和多種免費電子資源的挑戰,圖書出版行業盡快地順應時代潮流,調整思路,認真調研,積極應對,充分利用好信息新技術,以互聯網促生產、以互聯網促銷售,相信我們新形勢下的傳統出版業定能與互聯網深入融合、共同繁榮。
參考文獻:
[1]蔡一鳴. 淺談學術與教材出版的資源共享及融合發展[J]. 現代出版, 2017(6):39-41.
[2]王金龍. 大學出版社核心出版資源的特點與開發[J]. 科技與出版,2012(10): 29-31.
[3]羅紫初,徐進. 論出版資源的優化配置[J]. 出版發行研究,2005(10): 25-29.
[4]唐齊.出版社數字出版業務發展戰略及商業模式分析[J].經營管理者,2017,(07):344.
[5]周云龍.我國傳統出版社數字出版盈利模式的思考[J].企業導報,2012,(09):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