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驍
[關鍵詞]分區循環練習法;籃球;教育
引 言
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 人們對體育的多元價值逐漸認同, 全社會的健康意識提升, 對中學生健康的關注度明顯提高,中學籃球教育在當前的藝術類教育中所占的份額越來越大,運用分區循環練習法對籃球教育的改革也日益成為高中課研的重中之重,本文筆者就從當前籃球教育的現狀入手,分析其教育發展勢頭,促進中學籃球教育的發展。
一、分區循環法簡述
分區循環法是由循環式肌力訓練加上有氧訓練組合而成,可以增加肌耐力、肌力、心肺功能及促進肌肉訓練的多變性,并改變能量消耗的適應性提升訓練成效。這種訓練方法主要有以下三個特點。一是讓全身都訓練到的訓練計劃,分區循環法訓練計劃可以參照大肌群、復合性動作、全身性訓練原則去做設計,不過,如果由多個小肌群(如:二頭彎舉+三頭肌下拉)組合能夠訓練到身體每個肌群的循環訓練計劃當然也是可以的。二是使用中高強度有氧訓練,進行分區循環法訓練時,在1次循環完成之后,組間休息可以加入任何形式的中高強度的有氧訓練(40-6%vo2ma*或最大努力的6-7成),持續時間與組間休息時間相同(約為30-120秒)。三是不要輕言放棄,分區循環法與一般循環訓練有個最大的不同,就是在組間休息時是以動態有氧的方式進行,在訓練過程中也會感覺到與一般肌力的感受不同,這是因為持續維持在訓練時的心跳處于較高的狀態。在有氧與循環訓練轉換的時候,會發現身體會逐漸緩和呼吸及產生較舒適的感覺,這代表心肺功能持續地被訓練提升。分區循環法在健身訓練中已經是被廣為使用的一種訓練,適合在訓練周期間加入變化的訓練法,可以當作運動員在周期間轉換時,提升心肺機能又維持肌肉力量的方式。
二、中學籃球教育教學現狀
中學籃球教育本質上是為了促使校園體育常態化, 讓學習文化知識與體育技能皆重要的觀念深入人心。這一階段的籃球就依然是實踐,以“學生為中心”,中學籃球教師認真上好每一節體育課,圍繞學生發展加強教材研究、教法研究,特別是現代多媒體教育技術及資源的創新使用,積極組織籃球隊成員進行運球練習,一步步加大運球難度和要求,接著組織學生進行跑動中的運傳球上籃練習,最后通過戰術板戰術講解組織學生進行整體攻防練習。通過課堂實訓,學生練習積極,效果顯著,在中學籃球教育中,教法手段也日益多樣,教師通過pad、大屏等豐富的多媒體手段進行教學,將多媒體信息技術融入課堂教學,在教學環節設計中也日益順暢合理、實施有效。高中籃球教育教學乘著課改的東風,老師和學生的發展迎來新的機遇與挑戰,在新課標的指導下教師更應注重培養學生體育技能、健康行為、體育品德等核心素養,為了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創新的能力,出色地完成了教學目標,積極地探索,使校園體育與教育的破壁融合,實現對素質教育理念深刻理解, 有利于進一步激活中學生籃球教育市場。
三、分區循環練習法在中學籃球課教學中的使用心得
分區循環練習法是中學籃球教育教學中的一條模塊教學和特色教育的方法,最直觀的表現就是以年級為單位,在一個月的時間里,高一上籃球課、高二上體操課、高三上足球課,在第二、三個月依次輪換。在四五月份展開廣泛的活動,在七月份對模塊進行測試、鞏固取得的成績,這種訓練方法得到了學校領導的一致肯定和支持。此外,在分區循環練習法在中學籃球教育教學中,會將男女生分開,全員參與,人手一個籃球,雖然有些同學的動作依然僵硬和生澀,但連那些對運動排斥的女同學們也在快樂地上三大步,大家的積極性都非常高。在高中籃球教育教學中,采用分區循環法培育的同時,特色培養也在加速推進,針對男籃、女籃分別進行了指導和訓練。分區循環練習法在中學籃球課教學進入初二階段,就要求備課組在籃球的技巧學習方面提高教學力度:包括三人八字、四角傳球、五人對抗傳接球比賽等教學,提高學生傳接球的能力;學習體前變向換手運球等技術,提高學生的控球能力;學習防守、搶籃板等技術,教會學生籃球比賽的攻防轉換;學習快攻、擋拆等戰術,培養學生的籃球意識;學習犯規、違例、記錄臺、裁判等籃球理論,讓學生懂得去欣賞和判罰一場籃球賽。
結 語
青少年是籃球產業發展基石, 幼兒和兒童籃球運動是重要組成部分,據中國籃球協會黨委書記、 副主席兼秘書長白喜林介紹, 中國籃協的愿景是籃球讓生活更美好,成為國民的生活方式, 為培養青少年健康身心健全人格助力。分區循環練習法在中學籃球課教學中所具有的發展性、主體性等特點一方面有利于增進學生的體能素質,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和高雅生活追求,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另一方面分析研究籃球教育跨學科發展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和一般的解決途徑,希望能為其發展提供一個新的思路和新的方向,促進當前中學籃球教育與時俱進,實現跨越式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向宏. 我國競技體育人才培養體系優化整合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
[2]劉亞云. 社會轉型期中國競技體育人才培養模式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
[3]鄧開民. 云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旅游資源開發利用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