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丹
讀一篇散文到底在讀什么?有的人說是在讀思想,有的人說是在讀情感,但實際上這一切都是以讀懂語言作為前提的。所以不妨說,讀散文就是在讀語言。散文的語言獨具特點,一般都比較流暢、樸素、自然,而且散中見整,即作者寫出的每一句靈活、看起來散亂的語句都指向同一中心主題,無一旁枝側出。如要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則必須透過語言了解寫作背景、品味情感、鑒賞表達技巧方能達成。因此,涵詠語言便是散文教學首先要追求的。
一、圍繞語言對寫作背景的暗示
每一個作者在進行文學創作的時候,都是一半身子陷在作品中,另一半身子陷在生活中,所以,沒有一個作者會在文章中交代自己的所有。讀者需要借助其他與作者相關的資料進行閱讀比對,理解每一句話的深意。所以,在散文閱讀鑒賞活動中,教師要啟發學生結合文學文本的創作背景等材料,分析文中具有背景暗示特征的句子,并通過分析,品味時代籠罩下作者思想情感的個性化特征。
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為例,作者用大篇幅寫景,語言自然淡雅,但不乏深意。如作者寫蟬聲、蛙聲的那句,“熱鬧”真是蟬和蛙的嗎?如果不是,那到底是誰的?為什么“我”什么都沒有?為了弄懂語言所潛藏的深層次意味,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文章的寫作背景,進行比對解讀。這篇文章創作之時,正值蔣介石叛變時期,整個社會是黑暗的,面對這樣的環境,作者不免感到迷茫、痛苦。所以,他在文章中寫下蟬聲、蛙聲的熱鬧,并與自己的“一無所有”做對比,暗示當時的時代背景,也透露出自己的寫作目的,到月色下的荷塘走走,希望撫慰心中的不安和惆悵。
二、圍繞語言的情感表現
承載的情感愈是沉重,語言留出的“轍”印愈是明顯,可以說,散文語言的選擇與作者的情感表達是高度契合的,借助它們之間的聯系,讀者完全可以通過對語言的咂摸,追溯作者情感的流向。有時,作者在處理語言時,會用一些疊字疊詞,或選用一些量詞、動詞、形容詞,這些都在有意無意地讓句子向自己的情感靠攏。所以,教師可讓學生圍繞具有情感特點的這些字詞,把握作者的情思。可以說,作者不會放過使用語言表達自己的一切機會,這在作者對句子語言的處理上可以看出來,語言或含蓄,或直露,或奔放,都是為了透露自己內心的情感。為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語言的品味切入,透過對語言情感蘊含的鑒賞,體會作者的情思。
如余光中的《聽聽那冷雨》,標題“冷”字的運用,并不是毫無因由的。它透露著作者的情感,所以,教師可引導學生通篇閱讀,試著分析作者為什么用“冷”字?“冷”在向讀者傳達什么信息。學生通過閱讀做出回答,“冷”有兩層感受,一是外在的,表現春寒料峭時的雨的冷;二是內在的,表現作者遠離祖國大陸內心的凄冷。再比如文章中出現的一些疊字疊詞,如“淋淋漓漓”、“淅淅瀝瀝”、“點點滴滴”、“滂滂沱沱”,是對雨的狀態、雨的聲音的描繪,情感宛然其中了,表現出自己的愁和離怨。可以說,這些語言都蘊含著作者的情感,教師啟發學生透過對語言情感蘊含的鑒賞,可使學生更好地體會作者在散文中安放的情思。
三、圍繞語言表現手法
文學創作和其他藝術創作雖有很大區別,但也有共同之處,那就是都用“技”,即“技巧”、“手法”。以散文為例,主要包括比喻、象征、夸張、擬人等修辭技巧。其表現手法是豐富多彩的,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先抑后揚等。文學創作者在創作時通常會圍繞選題選取其中的幾個點進行表現,語言也由此變得更具張力,能夠很好地體現作者的情思。所以,教師在散文教學時,一定要引導學生透過對表現手法的鑒賞,體會作者的情感思想。當然,作者在運用這些手法的時候不會表現得太刻意,太刻意則筆法全無,雖工亦匠,使作品不入情。因此,學生要深入挖掘語言的質地,探求語言究竟。
以奧爾多·利奧波德的《像山那樣思考》為例,標題用了擬人的手法,這是一種詩意的表達,為讀者提供懸念,引起讀者思考:“為什么要像山那樣思考?”“思考什么?”學生通過閱讀,了解到人類不如大山高明;人類同萬物的關系,和一座山與萬物的關系是一致的;要像山一樣從生態利益長遠考慮,對待一切要客觀。在這里,作者也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先從狼的嗥叫和大山與自然的和睦共處開始寫,為了引出人類與自然的關系。
再如歐·亨利的《最后一片常春藤葉》,文章的開端并沒有提到貝爾曼是多么高尚的人,而是處處持有鄙夷的態度描繪貝爾曼的行為,在最后的結尾處才表現貝爾曼的無私奉獻,讓情節反轉,在人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作者在這里運用了欲揚先抑的手法,教師可引導學生結合文章談談欲揚先抑的作用。學生通過對語言表現手法的把握,可以體會作者的情感和構思方式。
對于散文體裁的作品而言,語言是重要的,其不僅承載著一切的美學特點,還承載著作者的思想情感,所以,在散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圍繞語言體會作者的情思。將語言作為花朵,讀文即采摘。
作者單位:江蘇省啟東中學(226200)